韩江:避开痛苦是不可能的

教育   2024-11-10 09:26   北京  

今天是「人物」栏目,时代先锋

本文约 2100 字

阅读需 5 分钟







北京时间10月10日,韩国作家韩江成为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也是韩国乃至亚洲首位获得诺奖的女性作家。就在8年前,韩江凭借小说《素食者》击败曾经的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奥尔罕·帕慕克以及因“那不勒斯四部曲”风靡全球的埃莱娜·费兰特等知名作家,成为亚洲首位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作家。





正如诺奖颁奖词所言,韩江“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在她的作品中,有聚焦女性和边缘人的生活的《素食者》《植物妻子》等,以及书写历史创伤的三部曲《少年来了》《白》和《不做告别》,这两类主题都是基于长久以来对个人和集体的暴力的探讨。但也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尽管存在暴力,但人类拥有感受他人痛苦的力量,以及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能力。只要我们的内心拥有能够提出疑问的力量,即使看似微弱,希望也不会消失,始终都会存在于我们之间。”



part.1
“作家之家”


韩江成为作家可谓水到渠成,她的家庭堪称“作家之家”。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作家,两位哥哥也都从事文学工作,丈夫洪荣熙是大学教授兼文学评论家。在家人眼里,洪荣熙评价妻子是“每一个句子都使出浑身解数,对自己异常严格,具有激烈文学追求的人”,而父亲则评价女儿早已超越了自己。



在韩江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自己除了书本什么都没有,整天沉浸在读书之中,青春期以后开始细细琢磨自己所读的书的含义,后来自然而然开始有了写作的欲望。韩江打过一个比方——写作就像是点燃火柴,在一旁凝视火苗燃烧,直至熄灭。“也许这就是小说所能做的一切。就在这凝视的瞬间,向人类和人生提问。”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她决定用写书来向这个世界提出问题和求解问题。


从延世大学毕业后,韩江先后投身诗歌和小说创作。1993年,她在杂志上发表了诗歌;1995年,她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丽水之恋》;199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玄鹿》。1999年,韩江凭借中篇小说《童佛》拿到了韩国小说文学奖。进入新千年,韩江又陆续创作了《素食者》《少年来了》等代表作,获奖不断,在世界文坛崭露头角。


韩江从小就拥有很好的文学感觉,对生与死、人生与痛苦有着超出同龄作家的深刻理解,这不同程度地受到父亲韩胜源的影响,尤其是韩胜源小说中对佛教的理解。2005年韩江以《蒙古斑》获得韩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李箱文学奖,当时她年仅35岁。有意思的是,韩胜源在1988年也获得过这一奖项。


家庭对创作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韩江的小说几乎完美平衡了畅销性与艺术性,甚至可以说是近年来诺奖获奖作品里尤其“流畅好读”的。当被记者问道“为何作品具有强烈绘画特性”时,韩江回忆说,小姑是美术大学毕业生,自己小时候经常当小姑的绘画模特,她也常用画家绘画来比喻自己的创作。



part.2
避开痛苦是不可能的



韩江第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小说《素食者》2004年就已在韩国出版,还曾被拍成同名电影。小说通过描写一名女性对韩国守旧传统的叛逆和抵抗,探索人内心抑压的疯狂与伤痕。





韩江曾提及《素食者》的灵感来自韩国20世纪30年代被称作“天才”“鬼才”的作家李箱笔记中的一句话:“我认为,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植物。”在获得诺奖后,韩江表示《素食者》重点讲述主角想成为植物,远离人间争逐,以拯救自己,摆脱人性黑暗面。“通过这么极端的故事,我感到我可以提问……最难的人性问题。”她说,自己的作品皆非大众化或商业化,而是“质问人间的复杂格斗”。“琢磨这些问题后,我最近想到,过日子该着眼于人性中明亮而具有尊严的一面。”


尽管如此,对暴力和痛苦的关照始终存在于韩江的作品里,这或许应该追溯到她的生活经历:韩江的出生地正是韩国最痛苦的历史事件——1980年光州惨案的发生地,《少年来了》即以光州“5·18”运动为背景,通过还原少年东浩在抗争中的经历,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一段韩国现代史。她今年出版的小说《人类行为》同样以光州暴乱为背景,再现了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


从时代记忆到个人经历,韩江感受到,受伤之人、痛苦中的人想要恢复正常生活,不是指单纯回到过去的生活,而是通过对痛苦经历的审视继而全新复活才对。韩江的脚踝部分曾因烧伤严重,很长时间患部没有任何感觉,当终于有了痛觉时,医生告诉韩江,这种感觉是她的脚即将康复的信号。韩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痛苦的本质。





当被问到“您的小说作品中总是伴有痛苦,痛苦对您意味着什么呢”时,韩江回答:“我的永不休止的作业就是,如何接受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个地方有痛苦人生这一事实。就算我现在活得很安稳和平,但总不能说这世界和平吧。我要摸索着写下那些不起眼的、软弱的人们为什么在痛苦之中做出那样的选择。避开痛苦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把痛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来对待,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等)

(摘自《青年文摘》2024年第23期)



更多精彩· 不要错过


付航:幽默是一种超能力

李娟: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最美的时光 • 最真的陪伴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专注阅读与写作

持续提供经典、原创、实用、有趣的内容

原创投稿邮箱📮:gfzwlm@126.com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们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
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青年文摘品牌下,致力于提升青少年人文核心素养,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新媒体内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