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对峙发生在上海一处建筑的屋檐下,初中生张晨向母亲发出最后通告:必须把手机还给自己,否则他要采取“行动”。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或做其他事情,总想着要玩手机。手机“争夺战”不仅在家庭中,也在世界各地的校园里上演。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手机带入课堂。不只中国,这种试图物理屏蔽手机的做法,先后成了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公立中学管理手机的关键词,它跨越了不同文化,率先成为一种新的人类共识。
01
手机暗战
早上7点20分左右,上海一所中学的学生们开始陆续到校。班干部拿着花名册在教室里穿梭,目的只有一个:收起同学们携带的手机,放进每个班都标配的保险柜,然后上锁。
自从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出台后,学校配备了锁手机的密码保险柜。拥有手机的学生还签署了保证书,承诺到学校就上交,绝不在教室里使用手机。学校的“禁令”,诱发了一场关于手机的“猫鼠游戏”。
罗聃是重庆一所公立中学的班主任,该校生源质量非常高。她一直以为,孩子们都算比较听话,会按时、按要求把手机放入保险柜中,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不止一个学生交的是模型机。
手机“禁令”系统需要补上这个Bug,于是新规出炉:学生上交手机时,必须让屏幕亮起,以对抗“障眼法”。
师生关于手机的较量此消彼长,在湖南娄底的一所高中,校方则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势”。
2024年3月11日,学校组织了一场全校大会,一名男子摆出多部手机,挥锤砸下。为了禁止学生在学校玩手机,校方每天还会在校门口用安检门检查。可哪怕有了安检门,规则永远有缝隙可钻。
“我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在手机上?”这个问题曾像一个搅得死死的毛线团,困住了高中生Anita。她不是一个人,很多困在手机里的中学生都有摆脱“控制”的意识。
十年级时(相当于公立中学的高一),她从公立学校转入深圳爱文学校,这是一所国际化学校,对手机管理相对宽松,她玩手机的频率进入人生峰值。与之交织的是,转学后扑面而来的同学压力。“有的同学已经自学雅思拿了7”,这个成绩基本达到英国大部分学校研究生的语言门槛。
这一切让Anita很不适应,她也痛苦地努力过,成绩依旧不理想,手机成为重压之下的宣泄口。《蛋仔派对》《狂野飙车》《和平精英》,“一到课间,或者管得不严时,就开始‘蠢蠢欲动’”。
她与家人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因学习、手机问题而酿出的情绪,像是涌动着的一团乌云,夹杂着父母的失望、自我的失望,时常“电闪雷鸣”。下坠,是她用以形容自己那个阶段状态的一个词。她意识到这不对,却无法按下“刹车键”。她困在挫败里,不断循环。
02
离开墙角
在学术项目导师、心理学老师支持下,Anita想要搞清楚自己为何会被困住,开始研究手机游戏成瘾的课题。
她画过一张“像蜘蛛和蜈蚣一样歪七扭八”的思维导图,包含了许多关于手机成瘾的关键问题:从大脑神经反应,到游戏中多巴胺如何释放,再到玩家研究,以及同样有成瘾机制的赌博和毒品相关研究等。
沿着这些关键词,她阅读了大量文献,甚至还进行实验,用仪器测量不同游戏设定里学生的大脑波动。
Anita发现,游戏里的随机性是诱导用户成瘾的一个原因。《和平精英》开局会随机给玩家一些物资,这个悬念让人有期待。如果符合预期则“游戏设计得好!再来一局”;不符合预期,那么便是“这不是我的运气,再来一局”。而且游戏给予的正向反馈很及时,更关键的是,“游戏有重来的机会”。
拉开距离审视这一切,她发现自己离彻底上瘾只有一步之遥。以这个课题作为支点,Anita终于厘清了困境所在,手机开始以“淡去”的方式离开她的生活。随着研究深入,“踏实地做一个东西时,整个环境都给你正反馈”。
Anita离开了墙角,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在成瘾的边缘,她通过对手机游戏的研究“知己知彼”,逐渐建立起一道心理屏蔽机制,实现了对手机使用的“内控”。
佟毕铖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年17岁。他曾独立走访了河北、贵州、江西、安徽、陕西、山东6省的8个县,对13所学校里未成年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最终写了一份2万字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
佟毕铖的调研数据澄清了一些现实:本来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实名认证系统,并未达到开发者的预期。更重要的是,他逐渐认识到“网瘾少年”的定义有失公平,因为玩手机对于县域青少年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与父母缺乏精神交流,游戏是一种发泄和陪伴。除了精神世界的孤独,可供未成年人休闲的空间和设施也很匮乏。要根本解决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的问题,就要解决不上网“干什么”的问题。
03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当Anita在学校里决定对手机“宣战”时,她并非一个人。学校的学术项目导师、心理学老师、家里的父母,甚至是同学都加入了“战壕”。
“你永远不要指望孩子一个人去努力,去对抗手机成瘾系统。”这是刘勤学在科普讲座上常向学生与家长提到的一句话。她是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从2008年就开始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许多产品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个体自控范畴。”刘勤学说,生理层面,大脑皮层直到25岁才完成发育,“脑干是从后往前长的,产生情绪部分先长了,但是踩刹车的(前额叶)区域还没有发育”。
随着手机游戏、短视频平台利用人类寻求新鲜事物和不确定性奖赏等偏好设计的诱导机制越来越复杂,她注意到,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游戏奖赏机制、短视频随机跳出的(新鲜刺激),诱发生理上的多巴胺分泌带来的愉悦感”。
手机成瘾只是表象,背后有一个复杂的生成机制。而在目前阶段,心理方面更专业、有效的支持,很难迅速在所有学校全面实现。
“其实孩子最不喜欢被操控。认识到成瘾问题后,他们并不喜欢被手机控制的人生。”刘勤学说,除了物理屏蔽,还可以做的是在学校增设数字素养课,让孩子意识到手机的操控性。
很多倡导应该从家长做起。比如,要求孩子培养阅读和运动习惯,家庭就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家长的成长和改变,孩子是能够感知的。(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看天下》等)
04
网友这么说:
@欢乐马:有家长给家里安了监控,上班期间持续开着手机看孩子的一举一动,一不对劲就一个电话打过去,好窒息。
@张楠:好多大人不是一样长在手机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懂怎么放松自己,给自己自由。
@飘哥:推荐一本书,《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很有启发。
@吞吞拿鱼三明治:手机是认识世界的其中一种方式,但认识世界不是一定要用手机。
@可乐:我的大学教授陪孩子玩手机游戏,玩了两个通宵,孩子扛不住了,主动求饶,再也不玩了。
《青年文摘(彩版)》为半月刊
每月6日、22日出刊,定价:8元
邮发代号:2-302
可至当地邮局订阅或报刊亭购买
线上购买可搜索拼多多网店“青年文摘书刊专卖店”
购买过刊、合订本请联系我刊营销部,电话010-64465228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订阅《青年文摘(彩版)》
↓↓↓
订阅注意事项:
1.本刊订阅入口为“中国邮政微邮局”公号【在线商城】
2.订刊查询,请联系“中国邮政微邮局”公号【在线客服】
《青年文摘(彩版)》已开通电子版
马上在线畅读!
↓↓↓
《青年文摘(彩版)》是“青年文摘”品牌下面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优质课外读物。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2005年创刊。旨在启迪思维,开阔视野,陪伴成长。用“有智,有趣,有爱,有料”的精彩内容,让中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打卡时尚潮流资讯,纵览酷炫新知热点,感受中外校园文化,奠定一生人文底色。用精心编辑的“思、智、情、趣、美”五大版块,全方位覆盖10~18岁青少年的阅读需求,致力于成为青少年的成长好伙伴。
更多精彩· 不要错过
最美的时光 • 最真的陪伴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专注阅读与写作
持续提供经典、原创、实用、有趣的内容
原创投稿邮箱📮:gfzwl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