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司法保障。“嘉商拾话”栏目始终着眼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立足于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对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案释法”提供“最嘉解”。本期,“嘉商拾话”推出特别篇,聚焦汽车行业的司法需求,发布两份白皮书,用最真实的数据说话,助力汽车产业依法规范发展。
汽车产业是嘉定区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2023年,嘉定区人民法院发布了《“新四化”背景下汽车产业涉诉案件审判白皮书》(点击文字查看详情),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在此基础上,嘉定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进一步细化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司法需求,垂直细分该领域的案件,分析案件情况,发布《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案件审判白皮书》和《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金融+产业”联动机制下汽车涉诉案件审判白皮书》。
“数”说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
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为更好回应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多方经营主体的司法需求,支持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嘉定区人民法院聚焦涉新能源汽车销售产业链及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纠纷易发环节,发布《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案件审判白皮书》,分析新能源汽车销售产业链及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为法律风险防控与纠纷解决提出建议。
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案件概况
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4年11月,嘉定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案件599件(民商事案件597件,刑事案件2件)。
从案件数量上看,增幅明显,其中涉充电基础设施案件居多。2021年开始大幅增长,每年呈递增趋势,2024年略微有所下降。
图1 案件数量变化图
从案件类型分布看,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民商事案件主要包括合同类纠纷、物权类纠纷、侵权类纠纷等,其中合同类纠纷占案件数量的90%以上,服务合同纠纷最多。
图2 案由种类统计图
从案件标的额来看,597件民商事案件样本标的总额为6779.6余万元,单个民商事案件涉诉标的额最高未超过500万元,总额不高。还出现了两件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投资为名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案件。
图3 涉诉标的统计图
白皮书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该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案件呈现以下特征:
1
涉诉主体多元,法律关系错综复杂
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涉诉主体有新能源车企、汽车销售公司、车主、充电运营企业、充电平台、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充电桩生产企业等多方主体,合同履行易受第三方行为影响,存在多方法律关系,且错综复杂,事实认定难度大。
2
履行瑕疵纷杂,违约状况层出不穷
涉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纠纷瑕疵形态多样,比如充电运营企业易出现拖欠投资方充电分成收益款、管理后台用户充值数据不透明、充电桩质量问题等违约行为;投资方违反约定私自拆除充电基础设施等违约行为。
3
资、费乱象突出,法律认定难度增大
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商业模式多样,新能源车企、充电运营企业、充电平台等收取合同相对方各种名目费用,双方对于费用性质、标准等理解不一,司法认定难度大。
4
合同僵局频现,合同解除定责困难
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模式不一、主体需求多样,合同目的纷繁复杂,一方违约产生连锁反应,容易造成合同僵局,双方违约定责难。
白皮书分析,由于合同审核失范,导致履行异议频发;行业规范缺失,导致收费标准不明;政策落实乏力,影响用户使用效能;各方权责不清,导致公私利益冲突是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数”说汽车产业金融案件
推动“汽车+金融”产业联动转型升级
互联网技术进步加速汽车行业创新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变革下的金融参与主体、交易模式及涉及的产业链条日趋丰富,创新行业形态和交易模式风险逐步显露,嘉定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涉汽车产业金融案件中呈现出法律风险亟需解决,为此,嘉定区人民法院发布《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金融+产业”联动机制下汽车涉诉案件审判白皮书》,围绕“汽车+金融”产业联动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为抢抓汽车产业变革机遇提供智慧之策。
涉汽车融资类纠纷案件概况
白皮书显示,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嘉定区人民法院审结汽车类融资纠纷案件共9188件,呈现出案件总量大,融资租赁纠纷占比突出;判决比例提升,平均审理期限较短;涉诉标的额较低,综合融资成本较高等特点。
涉诉标的额方面,超过六成的案件标的额低于10万元,超过九成的案件标的额低于20万元,呈现小额特征。
白皮书发现,涉车辆融资类纠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电子签约适用广泛,数字金融案件增多
金融机构对电子签约的法律风险认知不足,业务开展过程中欠缺严格、规范的审核管理机制,导致相关纠纷和法律问题涌现。
2
融资期限普遍较短,融资主体需求偏离
融资主体的中长期融资需求尚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融资主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旦发生逾期,金融机构展期意愿不足。
3
融资成本突破上限,变相加息问题凸显
部分金融机构存在合同中同时约定逾期利率、咨询服务费、手续费、维权开支等各项费用之和超过法定上限等违约情形。
4
三方助贷乱象滋生,还款方式亟待规范
涉汽车金融机构与渠道服务商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通常表现为贷前审核不严、合同签订不详、收费性质不明。
5
车辆处置争议不断,暴力收车触犯刑法
融资出现违约后,车辆取回或处理存在变现困难、取回困难、贬值较快等风险,一些暴力收车行为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涉汽车保险类纠纷案件概况
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嘉定区人民法院共审结汽车类保险纠纷案件共611件,呈现出案件总量上升,收结比例平稳;审理程序复杂,审理期限较长;保险公司应诉案件调撤率高等特点。
白皮书分析,涉车辆保险类案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签约流程审核不严,电子保单争议频发
在车险电子投保过程中,保险人在进行保险产品说明时均设置“链接”以代替说明,链接并未设置强制阅读环节,对免责条款未尽提示说明,保单效力引发争议。
2
涉诉主体类型多样,被告应诉比例较低
保险纠纷中,机动车一方通常会涉及多个主体,如驾驶人、机动车辆所有人、车辆挂靠单位,营运车交通事故中,互联网预约车辆平台、货运平台、代理商或合作商等也可作为诉讼主体,送达难度大。
3
资质不符证照不全,保险拒赔引发诉累
保险事故中,保险公司通常以驾驶人资质(含驾驶证超过有效期、无相关从业资格证等)、车辆性质、车辆变更用途、车辆行驶证超过检验有效期等问题引发保险拒赔。
4
营运车辆保险错配,驾驶人员负担加重
网约车平台在车辆入驻时,驾驶人为营运车投保非营运险种,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均以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为由主张拒赔,不仅加重驾驶人的负担,更会侵害不特定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5
自行鉴定权威不足,诉中重评比例较高
车辆事故中,保险公司定损前未提前通知事故肇事方,肇事方未到场即拍照定损,单方委托的鉴定报告语言表示不规范,评估依据未详尽列明等,均导致诉讼中对鉴定结论争议较大。
供稿部门|商事审判庭
责任编辑|李迪明子
执行编辑|阮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