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主义,认知的牢笼丨《毛选》中的智慧,读《实践论》有感
文摘
历史
2024-03-18 17:05
山东
点击“春蛙”关注不迷路
为什么我们总是雾里看花,总是看不清,连问题是什么都界定不清;为什么我们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我们不自觉之中就会把过程当目标,沉迷于细节不能自拔,总是被虚假无效的努力所迷惑,越努力越无效;我们不自觉之中陷入主观主义的迷雾之中,分不清事实与感觉,常常把感觉当事实,在流沙打造的基础上做决策;我们不自觉之中被主观的刻板认知束缚,分不清“井内”与“井外”,总是在细节、在局部、在表象流连忘返,困在其中而不自知。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牢笼”之内,这个“牢笼”是由我们的主观主义编织而成。我们习惯性从自己的感觉、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出发,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对这个世界的样子进行描述,我们习惯性从“我觉得”、“我认为”去界定问题,主观的从“我觉得“”我可以”出解决方案。这是人们在认知世界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即主观主义导致的认知局限。主观主义是一个强大的“牢笼”,它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全面、客观的理解。然而,认识到这一点,便是走向认知自由的第一步。
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身的经验、情感、知识背景出发去看待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之常情,因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认知方式,是符合人性的,是我们认识世界最简单、最舒服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它可能使我们忽视问题的其他方面,或者过度强调某些与我们主观认知相符的信息,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的认识大多是从这种简单的、直接的、主观的角度出发,形成我们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判断”和“推理”形成理性认识。实际中,从经验出发、从书本出发是最简单,也是最舒服的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主观主义最直接的两种形式。我们的认知总是会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更会受到主观的干扰,我们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也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过程中符合实际,我们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能够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就已经是认知的理性认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在反复的干扰与失败中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预期的目标。打破认知的桎梏,就要走出主观主义的迷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首先,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感觉”出发,我们判断一件事情要弄明白是“事实”还是“感觉”,要基于“事实”和“数据”做决定,要学会从“事实”出发界定问题;其次,要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认知,学会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主观感受,而是要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用理性、客观的方式去分析问题,避免被个人情绪或偏见所左右,在实践中验证认知的合理性、科学性。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知。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我们对外界的理解和自身经验的积累,我们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学习、交流等方式,接触不同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认知框架。最后,我们还需要培养一种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视角,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总之,打破认知的桎梏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主观主义的迷雾,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达到对世界的全面、客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