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厂故事】上海水泥厂:百年工厂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旅行   2024-09-09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经历百年的岁月,

徐汇滨江已由过去的厂房、水运码头、机场……

成为了如今休闲娱乐的优质水岸。

历史的遗存仍在这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希望和您一起穿越时空的限制,

感受徐汇滨江现在,倾听上海工业发展史诗。



上海水泥厂@徐汇滨江

Shanghai Cement Plant




上海水泥厂

为了新中国


6月的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著名华人编舞及舞蹈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编导沈伟特别按照剧场“外圆内方”的特征,度身定制了一场全球首秀的沉浸式艺术现场——《融》。


10场演出,每一场都是全新的感官盛宴。


同时,人们也为艺术中心外观如穹顶一般优美的造型、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这座剧场由直径80米的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改造而成,曾经是废墟探索爱好者的目标。但现在它已重生,并将与周边其他剧场群落一起,成为上海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融》首演现场


上海水泥厂,原名上海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诞生于1920年12月25日,至今已经100年。


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是中国民族企业家们远大眼光和经营智慧的结晶。自诞生开始,它便在日本、美国等国向华倾销水泥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被侵占,几乎被摧毁;但最终在它的守护者手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上海水泥厂旧址(1945年龙华保甲区地形图与现在位置对照、梦工厂设计图)









192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内贸易与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上海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商埠之一,城市里各行各业大兴土木,租界内外工厂、新式住宅正在兴建,高楼大厦不断出现。


此时,中国却出现了水泥产量落后,供不应求的局面。刘鸿生看到了这个机会。


当时,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正在兴起。而他战争期间从煤炭生意中赚了一大笔,从鸿生火柴厂开始投资工业。很快,刘鸿生便与23名沪上的商人一起商定了新厂的名字——“龙华水泥厂”(后改名“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水泥厂”)与地址——龙华机场旁的一块空地,以五彩“象牌”为水泥的商标,并从德国进口了一批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聘请了德国专家。





上海水泥厂 (1920年代)


从正式投产那天开始,华商水泥便以做中国最大的水泥厂为目标。由于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水泥制造技术,凭借着优势的港口位置,起初,大厂计划非常顺利。“象牌”水泥不仅很快打开了上海市场,还快速进入了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建立了分销点,与“启新洋灰”、“中国水泥”并成为中国最大的三家水泥制造商。


上海水泥厂最早的影像资料(1920年代)


但没多久,华商水泥便遭遇了日本水泥的倾销战,不得不与另外“启新”、“中国”联营,暂时保住了自己中国前三大水泥厂的市场地位。这一场反倾销战,在现在来说,也是商战历史中精彩的一个篇章。


此后几年里,华商水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也逐渐摆脱了对外国专家的依赖,完全由本国技术人员来解决一切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这在当时的国产水泥厂生产中是一次大胆的创举,也激励了国内同行厂家。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华商水泥试图通过停产、遣散工人,将资产转由德国人代管……等方式保全自己。但一切的周旋都毫无起色,日军依然占据了华商水泥。这一时期,对水泥厂和水泥厂的工人们来说,都是摧毁性的时光。


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在日本人占据工厂期间,工人们和日本大班进行了艰苦的周旋与斗争。


1943年8月,水泥厂门卫顾斯忠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该厂成立中共党支部,顾斯忠任支部书记。


1944年10月,水泥厂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举行罢工,迫使日本大班将配给工人的发霉玉米、蚕豆等改为大米,并每月每人增配大米9公斤。


1945年9月初,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驻华商水泥的日本大班被迫同意工会要求发放“解散费”,并到工会谢罪。










让刘鸿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自己在“八·一三”战火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和伤兵救护委员会会长,组织民众和率领全家男子冒着敌人的炮火在前线救护抗日将士,投身全民抗战运动时,自己的一个儿子却已经偷偷从日本回到中国,来到了延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党战士。


刘公诚,原名刘念悌,刘鸿生的第六个儿子。中国中国著名的水泥专家,新中国水泥物化理论的奠基人,曾创建中国第一个水泥物化室。在赴延安途中,为表示要以公诚之心报效祖国,他特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公诚。


抗战期间,因为拒绝接受日本军部对他的“伪商会会长”的任命,刘鸿生受到了胁迫与陷害。正处于危急时刻。1938年年初,刘公诚从延安辗转香港来到上海,帮助父亲于6月某一天的深夜,化装成危重病人,悄悄登上“俄罗斯皇后号”轮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使刘鸿生成功地脱离了险境。


在父亲的支持下,刘公诚筹得一大批医药物品,设法转运到了延安。


图1:刘鸿生、刘公诚及儿子


第二年,按地下党领导指示,刘公诚在重庆为刚开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筹募资金购买仪器。


虽然尚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共产党员身份,但刘鸿生依然决定为科学院捐献了五千元。此后,刘公诚又从其他渠道集资八千元,然后以回上海探望老母亲的名义向父亲要了路费,只身回到上海,购买设备。后又在四哥的护送下,由香港将设备设法转运到了延安。


这一笔巨款,为革命根据地培养干部和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自然科学院就是现在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在这里,培养出了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


对于抗日和新中国的科教事业,刘公诚功不可没。








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在父亲的安排下,刘公诚赴美国学习化学工程专业技术。


两年后的六月, 刘公诚从美国回到上海,在他的三哥任经理的上海水泥厂主持复厂工作。在这期间,他利用厂长的合法身份和家庭关系,保护了不少上海中共地下工作者脱离危险,成功地掩护过前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同志在解放前夕领导上海市的地下革命工作。


1949年,解放战争的战斗正在节节推进,国民政府借“打老虎”行动,对刘鸿生的企业们进行了变相的抢劫。水泥厂因无力生产只能暂时停产。此时,刘鸿生认识到,国民党政府不可靠,台湾也不可靠 ,他的心从此开始与国民党政府分道扬镳了。


“当时,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 我是多么兴奋!可是, 这一段时间却失去组织联系。”在刘公诚的回忆中,他写道,但很快,“一位过去在延安敌军工作训练班的学员叫戴德的化名王永顺经常来找我。”


戴德是中原局派来的。他先向刘公诚了解家庭情况, 希望他能劝自己父兄不要离沪, 还希望他能支持工人组织护厂。


但刘鸿生和几个哥哥却依然对去留问题疑虑不决。刘公诚内心很是着急,于是,他把戴德请到了自己家里,以朋友的身份借住。刘公诚对父兄们说: “我介绍一位共产党负责同志同你们见面。但是, 你们不能出卖他, 出卖他就等于出卖我。” 


戴德向刘氏父子们详细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希望刘家人安心经营,不要听信国民党的宣传和谣言。还通知了刘氏父子们,国民党要炸毁工厂的消息。


在不断的解释劝说工作下,刘家人留沪的决心坚定下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后,4月,国民党军队百余人进驻华商水泥,修筑工事、设岗放哨,监视工人,企图负隅顽抗,作垂死挣扎。




上海水泥厂(解放前)


地下党立刻采取针对性措施,让工会拖住厂方一起到(仁字)部队连部备案,以配合军方共同维持厂内秩序为名,组织工人纠察队在各车间门口、南北大门、码头及仓库等处设岗,并安置流动岗哨,以应付突然事变。


5月初,形势愈发紧张,刘公诚提出停产“应变”,和工会领导等一起组成了“应变”委员会,不顾母亲哭抱阻拦,和工人纠察队一起参加护厂。看到刘公诚亲自留厂护厂,很多普通的工人和职工也纷纷留厂坚守岗位。


随着护厂斗争的深入发展,地下党已经逐渐控制了厂里的主要设备、物资以及汽车船只等交通工具。刘公诚以采购食品为由,申请到了一张自由出入的特别通行证,既解决了采购的问题,又观察到黄浦江两岸敌人的活动情况,为地下党提供了军事信息。


上海水泥厂旧照


有一次,沿着黄浦江边(也是厂边) 有四十只运输木驳, 国民党军队借口妨碍视线要炸沉。刘公诚送了他们五百块银元保存下来了。


5月18日, 护厂工人遭到反动军队挨个轮流鞭打, 工会主席李夫廷请刘公诚去解救。到了现场, 那个恶棍排长向李夫廷开枪, 但在旁工人将他手一抬,子弹从李夫廷的头上飞过,没有打中。另一位排长和刘公诚一起,把那位排长拉走了,给了他一些钱,安抚了事态。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水泥厂终于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龙华地下党组织意识到在龙华地区会有一场短暂激烈的战斗,立刻动员安置了工人及家属到安全地带,加强工人纠察队的值岗巡逻并控制了电话等通讯设施等……


5月25日凌晨,解放军一个连由人民保安对武装机动队长吴继华带路,乘车从两路包抄水泥厂,攻入南大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追击,滞留在厂内的国民党残部向飞机场溃退。凌晨5时许,水泥厂宣告解放。


就这样,刘公诚和工人们成功地保住了工厂,用一个完整的现代水泥工厂来迎接上海市的全面解放。工人们和刘公诚的护厂行动获得了成功,为上海水泥厂在解放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泥厂(2009年)


从1950年代开始,根据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上海水泥厂共有140多名干部和技术工人被派向全国各地,支援各地建设。仅1953年,就有30多名工程师、经济师、技术员等,调至国家建材局、南京空军、巢湖水泥厂、大同水泥厂等单位工作。


此后,水泥厂连续几次扩建,逐步提升产量,改进水泥制造工艺,创新水泥产品线与经营方式,实现了刘鸿生始终无法完成的水泥出口梦。


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间,除了上海的建设之外,这座工厂更承担了攀枝花一类的城市的全部建设。


2006年,由世博会的契机出发,徐汇滨江地区开始进行整体的规划升级。为实现还江于民的目标,徐汇滨江奏响了“由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的乐章。


2009年,为了结合上海市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以及徐汇滨江片区的规划改造升级升级,上海水泥厂告别了黄浦江畔。 


上海水泥厂的发展追随了中国上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从上海十里洋场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国家建设、改革,和关闭……它,正是中国与上海百年工业历史的缩影。


2006年规划图


现在,一个新的世纪又开始了。


率先改造升级完成的穹顶艺术馆,由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改造而成,保留其极具特色的穹顶式建筑构架的场所,正是举办艺术展览、演艺活动的理想之地。


在未来,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将成为西岸的“多元文化搅拌器”,使不同的文化能够在这里交汇、碰撞,并成为更多创意和可能性萌芽新生的地方。


龙华水泥厂新旧对照图










上海水泥厂的故事还未结束,

它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未来,

我们将会讲述徐汇滨江的更多故事……


(本文资料来源:《上海水泥厂七十年——1920至1990》、《中国水泥史话》、《中国建材杂志》、《刘公诚:我的探索和追求—回忆在解放前的经历》、《传奇水泥人物:刘公诚》、《百年历史影像中的徐汇滨江》、影像上海、《上海通志》等)



来源:徐汇龙华发布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