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Gonsal
《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撰写于1882年,其中第五卷补写于1886年。
本书浓缩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对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等问题都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行文多为警句或短诗,思想火花处处闪现,令人读后有痛快淋漓之感。
尼采 著 / 黄明嘉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越过小径
在同羞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交往时,必须乔装糊涂;他们会突然恨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人当场识破了他们的某种温柔或热切高昂的情感,仿佛看穿了他们的什么秘密似的。假如此刻要向他们表达善意,那么最好设法让他们发笑,或者说一个使人冷静而有趣的话题,这样,他们的情感会重新冷冻起来,复归平静。
让我说说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什么教训吧。在生活中,我们彼此曾是亲密无间的,似乎没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们的亲善和兄弟情谊。中间只隔一条小径。当你正越过小径,我问:“你想到我这儿来吗?”于是你就不想来了,当我再问,你已默然。
自打这时起,我们中间出现高峻的山岭,湍急的河流,使我们彼此疏离。纵然我们想重新往来,也已经无能为力了!此时的你再忆及那条小径,也定然无话可说,唯有抽泣、愕然!
邪恶的欲望变得文雅了,故微弱的视力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凡是在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方,人们就开始建立善的王国。“现已进入善的王国”,这情感使得所有受恶欲威胁和限制的本能欲望,比如安全感、舒适感、友善感等等一起激动起来,这就意味着,视力愈弱,则善的延伸愈广。
所以,老百姓和儿童总是乐呵呵的,而伟大的思想家则忧郁、悲痛异常!
厌世者在干些什么呢?他倾力欲达更高的世界,想比所有肯定人生的人飞得高远。
他抛却许多碍于飞行的东西;而有些东西对他并非无价值,也并非不钟爱,但也仍被他扔到下面,为了向上的欲望而将其牺牲。这抛却和牺牲是他身上唯一可见的东西。
于是,人们就赐给他一个厌世者的美名,他也就仗着这名分挺立于我们面前,裹着修道士头巾,犹如穿忏悔衫的幽灵。他对自己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十分满意。他要对我们隐晦的正是他的欲望、得意和超越我们的企图。
是呀!他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些,况且对我们如此谦恭有礼。好一个肯定人生的家伙!尽管他厌世,但与我们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