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儿竟然说活得不如一条狗”,90%孩子都面临的“新型学习危机”,终究还是来了……

2024-05-20 20:24   云南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偶然间看到一位初三家长的帖子,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女儿正处于紧张备考阶段,能踏踏实实睡觉的时间少得可怜。

早上6点15分起床,差不多7点到校。

晚上6点放学,6点15分出校门,吃完饭7点15分开始写作业。

整整5门课,不停写,很快5个小时过去了。

凌晨12点洗澡喘口气,看两眼小视频,12点40分上床睡觉。

如此高强度地学习,女儿喊身体累了,想去送外卖,羡慕别人退休,更羡慕家里的狗。

哪怕是流浪狗,没家里的狗舒服,但起码比她活得自由,她现在,连条狗都不如了。

这不到500字的“小作文”,别说这位妈妈替女儿难受,说女儿比996还苦。

连屏幕前的我,都忍不住感叹一句: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了!

别人眼里,他们风华正茂、年轻有活力,正是为未来人生路奋斗的最好时期。

但实际上呢?

两点一线的日子,活动范围全在家里、学校,再来就是图书馆、补习班教室。

每天两眼一睁,不是书本,就是一起学习的老师同学,还有不停催促写作业的父母。

想想,都替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愿意坦白自己学得累的孩子,起码有个表达的出口。

但那些憋在心里什么都不说的,迟早出问题。

“新型学习危机”来了,别傻傻不知道

开头的帖子,评论区好多跟贴的内容。

有同为初三的孩子,说自己晚上7点半放学,吃完饭8点半,作业至少写到十二点,还有自己额外的资料,一点多睡都算早的了。

有周末写作业经常写到凌晨2点,扛不住,打算高中走音乐路线,不碰文化课。

还有双休日全是补习班,成绩全市前10%,父母还觉得不满意。

外界对孩子未来的期许,苦口婆心的那一句句“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的叮嘱。

不知不觉中,这些变相成为孩子痛苦、焦虑、绝望的负担,压得他们想笑都笑不出来。

网上有人采访一班初中生,问他们“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大多数都说“时间不够用”、“作业很多”、“作业又多又难”。

跟父母反馈、吐露自己的压力,得到的反馈却是“这很正常,好好努力就是了”。

难怪问他们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时,他们无一例外表示“无话可说”。

全世界都觉得“卷”很正常,学习不好的,要加把劲多刷题,多做练习,多上补习班;

学习好的,更不能放松警惕,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和别人拉开距离。

然而这么拼,冲得这么猛,孩子哪有心思和时间去慢慢品味学习的快乐、求知的兴奋?

中学教师王静飞在采访中,谈到当下孩子一个很悲哀的现象:

“孩子被卷到没有自主的兴趣、爱好,他们没有最想要的东西,不主动、不积极、不明确。”

这段话,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班上的孩子也是如此。

坐在教室里,眼睛盯着老师看,可脑子一片空白。

拿到一份习题,先发会呆,回过神了还是不知道该干什么。

问他有什么喜欢的,他什么都答不上来,玩游戏刷短视频倒很带劲儿,一说到学习立马泄气。

大家隐约知道,孩子大不如自己读书时那样的轻松、自由、快乐。

但又觉得一切正常,别的孩子书包也重,作业也多,睡眠也不充足,反正挺一挺上大学后,就会好起来的。

只是万万没想到,孩子可能还没机会出社会,就累倒在起跑线上。

疯狂地“内卷”,正在批量生产“空心人”

董宇辉在一次直播间里谈到:

“青少年的问题,本质上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考试的工具,而没有当作‘人’。”

大多数家庭都觉得,父母主要负责挣钱养家,孩子专心负责学习考试,其他什么事都不要理。

听起来分工明确,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读书条件。

然而发现没有,这种场景下成长的孩子,却成为了学习工具、考试机器。

他们玩的天性被扼杀,自主探索世界的动力被消磨,就连对自己的认识,也失去了该有的参考标准。

到头来,他无法自控地只能想到:

“我不学习,就是对不起父母。”

“我不该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我究竟是谁,考试不好,成绩上不去,我不配做人。”

在《父母的反省》一书中,作者分享一位高二女孩的故事。

女孩成绩非常优异。妈妈的同事、朋友,经常拿她和别人比较,还当着她的面,骂成绩不好的同学。
明明知道父母很爱自己,自己比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但从小到大接受父母这种“成绩至上”的洗脑观点,她每次考不好,就会自责,觉得妈妈应该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而不是让妈妈丢脸的她。

在她看来,自己过得每一天都是浪费生命,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生活也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

不是孩子不努力、不思进取,而是天天被催着走、逼着学,深陷“内卷”漩涡中的他,被卷成“永动机”。

不停运转,从未停歇,不懂生活,自然也没有生活的真实感。

一旦转不动,停下来后,就变成“空心人”——无聊、空虚、完全没有人生方向。

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更找不到喜欢的事情做,整天浑浑噩噩,身体就像打开一个缺口一样,负面情绪和精神疾病就蜂拥而至,让父母和孩子防不胜防。

正如一位自称是“废物”的清华学霸说的:

“当我意识到自己不够聪明,长时间又独自一人,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抑郁了。”

面对无法掌控、压力骤增的生存环境,成年人尚且慌乱,需要费很大劲才能调整过来。

何况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他的处境,更是艰难,稍不留神就跌入深渊里,完全无力自救。

孩子“学无力”,父母智慧处理最要紧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一夜间发生的。

孩子厌学、对生活没有热情和动力,一定是过去经历过困难、挫败,一点点积累起来。

身为父母,要学会防患于未然,哪怕孩子已经出现各种不良状态、各种负面情绪,也要智慧地应对,陪伴孩子渡过难关。

1、降低期待,真心接纳孩子的“不够好”。

江苏一位爸爸,原本对15岁的儿子的要求很高。

儿子不听话,不好好读书,他就动手打骂,逼儿子学习。

结果儿子愈发逆反,厌学情绪严重,爸爸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决定放下对儿子学习的执念,调整策略,请假带儿子外出骑行。

整个旅途中,父子俩朝夕相处,爸爸不再提要求,慢慢看到儿子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夸赞。

而儿子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成长了很多。

允许孩子没那么“好”,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当你的期待降低了,不再用高标准、高要求压迫孩子,不赶鸭子上架,不拿他作对比。

孩子反倒能在自己能接受的节奏中,自由地活动、生长,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保持同频,和孩子一起直面困难和挑战,帮他舒缓压力。

有个高三女孩,主动跟妈妈说“可不可以不上晚自习”。

每天在学校,从早上7点待到晚上10点,一抬头就看到乌压压的人头,别人的背影,写着大写的“焦虑”,她感觉快窒息了。

妈妈不是劝她坚持,而是把话听进去了。

便主动找医生开证明,跟老师申请,让她不上晚自习。

如我前面说的,很多孩子开头求助父母,是实在憋不住,所以希望父母能帮帮自己。

这时,父母不要忽略孩子言行举止传递出来的信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感觉孩子没办法跨过去的时候,请抓住他的手,陪他一起迈过去。

父母的支持、陪伴,是减轻孩子压力最大的“救命稻草”。

3、鼓励孩子尝试、探寻除学习以外的兴趣,匀出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要让孩子受困于“学习”这个笼子中。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孩子对什么事物感兴趣,是喜欢看动漫,还是户外运动,或别的兴趣。

只要是可接受范围内的,请鼓励他好好尝试和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发自内心的自驱力。

当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自发去做,有时间投入其中,他从中收获到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会给他带来更多正面反馈和力量。

哪怕看上去“无用”,它也能在孩子无聊、烦恼、受挫的时候,有一份寄托和喘息。

北京四中前校长刘长铭说:“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希望我们和孩子,能找机会暂停一下不断赶路的脚步,思考自己的未来,和更为心动的人生计划。

找到适合自己的风向标和支点后,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

这样奔跑起来,才有满满干劲,心里才不迷茫。

共勉。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心光芒心理工作室
为父母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搭建共同成长的平台。父母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培育孩子的优秀文章,更可以在这里与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孩子的各种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