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 以“智”提质——青岛机务段打好创新“组合拳”推动工作质效“双提升”侧记

文摘   2024-12-23 17:05   山东  


近年来,我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我段荣获国铁济南局“科技创新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释放发展“新动能”

近日,在我段烟台整备所内,机车车顶异常在线监测装置正监测着来往出入库的机车车顶状态信息。19时59分,装置显示器上突然弹出的HXD3C-0026机车车顶异物报警信息,迅速引起了监测人员刘子言的警觉。随着简单的几下操作,一张受电弓支架挂有异物的超清放大图像赫然呈现出来,所有故障信息“一目了然”,为后续的机车登顶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省时省力,又快又好!”简短8个字和竖起的大拇指,是刘子言对机车车顶异常在线监测装置的评价。

“车顶的高压设备状态关系到能否给电力机车正常供电,一旦出现车顶挂有异物、设备附有污物等情况,可能造成机车‘放电’风险,影响列车安全。”烟台整备所党支部书记罗艳亭介绍道。相比于之前的车顶整备作业,机车车顶异常在线监测装置有着不停车、不停电、不占用机车时间的“增效”优势,极大减少了作业环节时间,同时具有全天候监测、3分钟快速响应、自动报警提醒、100%准确率的科技“质感”。在10月29日国铁济南局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此项装置登上了“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的颁奖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科研成果投入生产,极大地提升了我段现场工作质效。蓝西整备车间自行开发的“智慧材料系统”,可以实时查看物资存量,自助快捷领料;设备车间改装制作“洒水车”“清扫小车”,可以有效提高清扫效率;青岛整备车间QC小组研发的“超声波探伤便携式耦合剂涂抹工具”,提高了探伤作业效率,荣获“2024年全国铁道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布邀请赛优秀奖”......如今,充分发挥干部职工聪明才智发明创造,进而提升现场工作质效,已成为我段自上而下的思想共识,“人人爱发明,大家齐创造”的创新热潮在我段蔚然成风。

筑牢安全“防火墙”

我段积极探索安全管理“大数据”运用,通过搭建段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对各类安全信息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为各项管控机制的落实、监督、分析提供便捷通道。

“通过安全大数据分析,总结发现苗头性、规律性问题,月度下发提示提醒和预警预告,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保安全作用。”段数据分析中心主任丁震介绍道。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对照管理人员履职数据、工作轨迹和发现问题的质量,管理人员履职能力和工作状态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提升。

11月24日夜间,山东省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和雨雪天气预报。“司机运行途中遇道床积雪、接触网结冰受电弓取流不畅时,应立即采取减速措施。”11月25日5时许,高铁司机杨照栋在青岛北站智能化派班室办理出勤,出勤一体机缓缓打印出为他量身定制的“电子手账”,上面记录着本趟车的关键提示,其中针对26日至27日烟威地区降雪的注意事项,已经完成实时更新。

依托安全管理平台,我段还研发了乘务员“电子手账”,打破依靠人工出勤作业指导的传统模式,结合乘务员基础业务个性分析,实时更新行车资料,出勤自动生成趟车关键提示,在确保信息准确完整的同时,实现了“量身定做”的趟车指导。

培育创新“主力军”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至关重要。为此,我段成立检修整备、运用、设备、网络信息、职工培训五个技术专家团队,依托段企联盟、3个劳模工匠人才综合创新室、19个专业型职工创新室,打造“三室”联建技术人才孵化基地,吸收技术骨干300多人,推动人才培养引领创新驱动。11月26日,我段QC成果发布会隆重举行,32个QC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得到了场下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加强职工技术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为群众性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夯实基础。他们以“小练功、小比武”为主要载体,推进学技练功常态化,按照“每班一题、每周一学、每月一赛、半年决赛”的机制,组织职工岗位作业标准演练、模拟实训、背规比赛等练功比武活动,并根据成绩排序选拔人才,逐步推荐至段创新工作室课题攻关团队、段岗位安全技能运动会、局技能竞赛等平台。

创新创造的探索实践,激发了职工学技练功的热情。在今年铁路机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机车检修工种决赛中,我段4名参赛选手全部冲入决赛前15名。其中,闫杰勇夺内燃机车钳工冠军,丁晓童荣获机车车辆制动钳工第二名,孙婷婷、于艺分别荣获无损检测员第八名、第十三名;徐清辉获得优秀裁判奖荣誉称号。创新“主力军”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这股磅礴的创新力量,将不断为段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融媒快评

◎李茁华

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不舍微末、不弃寸功,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青岛机务段的创新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当代济铁人身上的那一股子闯劲和韧劲。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怕的是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拦路虎”,但只要有在困难面前“我能行”的信念和精气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就一定能在一代代济铁人的传承中跑好科技创新的“接力赛”。



来源:国铁济南局APP

通讯员: 周婉红 董衍浩 王镇

编辑:常芙函

审核人:盛红卫 汤红星

正行青机
青岛机务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