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从古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延伸到厮杀惨烈的餐饮行业里,“北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总有“看似名不见经传,实则功力深厚”的餐饮品牌前来“闯京”,凭一己之力成为大家朋友圈里公认的“排队王”。
9月闯京开出首店,连续三个月刷爆北京人朋友圈的美食“排队王”——烤匠麻辣烤鱼,一度因排队8小时,等位2000桌的火爆现象引发行业震动,甚至连央视都现场直击报道。
图源:央视频
门前永远爆满且黄牛含量极高,时不时会有眼尖的黄牛过来询问“要号吗朋友”,一个黄牛号最高炒至300元,还因此登上全国热搜。
门前永远爆满且四川人含量极高,就连服务生都带着浓烈的成都口音,而在社交媒体上,好像全北京乃至天津、河北、上海等地的四川人,都来这里打过卡。
要知道,这家来自川渝的麻辣烤鱼品牌已经开业超过3个月,排队仍然是这里的常态。一个提前从小红书里查好攻略,从商场开门就跑进去拿号的朋友说:“自己和一群人一起奔向烤匠门口排队取号的样子,莫名有种热血感。”
烤匠现场的排队情况
当然,更多人的反应是不解,甚至是质疑。看着社交媒体上po出来的故事,比如有人甘愿在休息日的早晨七点起床去吃烤鱼、有人是从廊坊、天津甚至更远地方自驾来北京吃烤匠,那些没吃过烤匠的“局外人”通常只有几个念头:一条麻辣烤鱼至于么?成都本地人真的去吃吗?是网红店还是真的国民美食?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烤匠的发源地,一探究竟。
聚焦产品
重塑经典麻辣烤鱼
在美食文化极其丰富的川渝地区,四川人对于味道的理解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麻和辣,更不只是食以饱腹那么简单。我试着把这个问题抛给几个四川朋友,其中最特别的回复是:“最喜欢小时候gai边烧着蜂窝煤的锑锅麻辣烫(串串的前身),越吃越上头。”
对于老一辈来说,家乡的味道是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出生于四川合川(现属重庆)的诗人“胡子”胡续冬写过一本名叫《胡吃/乱想》的书,里面是“对自小开始的吃货生活做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如果要在其中找到一个牢牢占据C位的菜,或许该是回锅肉。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家乡的味道就是火锅。家庭团圆、朋友小聚、公司团建、回家乡的第一顿饭、夜猫子的“深夜食堂”、相亲的第一现场……火锅以其“万物皆可涮”的包容之态征服了一代人的胃。
去四川,怎么也要吃一顿地道的九宫格
而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家乡味道是什么?曾有一个美食博主在成都进行街头采访,询问路人:请推荐一家你觉得成都最火或最好吃的店?答案竟然不是大家预想中的火锅,过半数的人点名推荐了一家“麻辣烤鱼”店。
烤鱼这个品类,在今天的生活里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尤其是在烤鱼的发源地川渝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万州烤鱼为代表的麻辣烤鱼风靡全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还记得,当时的麻辣烤鱼有多火爆。
随着餐饮行业和城市的发展,食用场景从街头也慢慢变成了商场里的门店。口味同样从麻辣延展出了藤椒、剁椒、蒜香、豆豉等等各类口味。然而,在食客心里,烤鱼最初始、最地道的口味仍旧是“麻辣“。
在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ivan)公布的《中国烤鱼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白皮书当中,麻辣是全国烤鱼销量第一的口味,并在普及度和满意度指数上高于其他口味,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口味。而作为身处麻辣烤鱼口味诞生地的烤匠,它对麻辣烤鱼的研究,已经走在了最前面。
来自沙利文《中国烤鱼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烤匠诞生于2013年,在品牌诞生之初,是多口味并行的产品策略,并未重点聚焦在麻辣烤鱼上。
烤匠诞生的同时期,全国烤鱼品牌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经过两三年的角逐形成各地区域化的领导品牌,而此时基于竞争态势形成了一个问题:各烤鱼品牌的产品口味几乎雷同,在你家能吃到的在他家也能吃到,在他家能吃到的在我家也能吃到,如果未来全国的烤鱼品牌都开在同一个商场里,顾客会如何选择?我们品牌的差异化价值是什么?在这一点上,烤匠率先觉醒,开始思考产品的差异战略。
烤匠是一个川渝品牌,烤鱼的发源地就在川渝,具有天然的“地利”优势。2016年前后,烤匠产品团队有计划地进行产品溯源,足迹几乎踏遍川渝大大小小的烤鱼发源地,他们发现,尽管烤鱼口味多样化,但是“麻辣烤鱼”仍然是出现在各地餐桌上最多的口味,也是食客们认为烤鱼最地道、最正宗的口味。经过大半年的走访,烤匠确定了麻辣烤鱼在川渝人民心中的地位与认知,也确定了以“麻辣烤鱼”为主的差异化产品战略:聚焦麻辣烤鱼,重塑经典麻辣烤鱼。
首先,是在麻辣烤鱼口味的丰富度与层次感上。为了实现麻辣烤鱼的最佳风味,烤匠几乎试遍了辣椒和花椒发源地的品种,最终研究出三种花椒、三种辣椒的黄金配,如金阳青花椒、汶茂红花椒、贵州满天星等,与外焦里嫩的烤鱼搭配,色泽明亮,麻辣鲜香,吃一口欲罢不能。
其次,是烤鱼的经典搭配:手工黑豆花。烤匠最早采用的是黄豆花,但是黄豆花越煮越出水,极大地影响烤鱼外皮的焦香感,于是烤匠开始筛选各地的豆子,挑选出东北的佳木斯黑豆,做成豆花口感细嫩、营养价值高,和烤鱼搭配还能吸收汤汁。于是,烤匠从黄豆花升级成了黑豆花,并且采用了耗时耗力的手工现磨方式。这种传统非遗技艺做出的豆花,保留着最原始的浓郁的豆香味,成为每桌必点,成就了今天的经典搭配。
手工黑豆花,麻辣烤鱼的必备“搭子”
同时,烤匠首创了圆形烤鱼盘。以前的烤鱼盘都是长方形的,现在也有不少烤鱼店采用。而烤匠为什么要创造出圆形烤鱼盘?是为了让自己更特别吗?据了解,长方形的烤鱼盘,会让两侧的豆花受热不均,中间烤鱼是热的,两侧豆花温度不够就会影响口感,于是,烤匠团队思考,有没有烤鱼盘能让豆花和鱼都保持理想温度?经过不断测试,发现如果把烤鱼盘做成圆形,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开创了圆形烤鱼盘,并引发了全国烤鱼店纷纷效仿。
另外,烤匠的其他产品也是围绕麻辣烤鱼构建的。比如解辣饮品“青柠气泡”、解辣甜品“醪糟冰汤圆”,还有餐后赠送的“花椒冰淇淋”,都是为了提升麻辣烤鱼的整体食用体验,和突出麻辣的核心地位。
滑动查看更多
烤匠的菜品种类虽然不高,但都是精品
烤匠用了十年时间重塑经典麻辣烤鱼,经过年复一年川渝好吃嘴“挑剔”的味蕾考验,终于让麻辣烤鱼≈烤匠。
聚焦区域
打造川渝美食名片
烤匠创立至今,今年才来到北京,开出第71家门店,发展速度可以称得上是“缓慢”,但是这里有十年都在川渝发展,并且在成都一城就开出51家店,不得不称之为“密集”。而在这种“缓慢又密集”的背后,烤匠有一套自己的发展节奏——更深层的,是一套进化逻辑。
2015年,一句“不吃火锅,就吃烤匠”的宣传语横空出世,给吃惯了火锅的四川人带来了一种新的想象,也定下了烤匠的野心和使命,要成为继火锅之后的第二张川渝美食名片。
烤匠成都春熙路店
而成为川渝美食名片,烤匠有三个看似简单的衡量标准:本地人要爱吃、本地人要推荐给外地朋友吃、外地游客到了成都必打卡。
“关于本地人爱吃”这点,在烤匠去北京之前好像没有什么争议,而烤匠开到北京后,类似的讨论特别多,动辄等位8小时让北京吃客崩溃,忍不住在线发帖求证:你们四川人到底吃不吃烤匠?本地也排队这么厉害吗?真的好吃吗?
还不等四川IP出手,在北京的四川人抢先回答,“全北京的四川人都在合生汇烤匠排队”,门口等位区和店里吃饭的顾客,随处可以听见四川话的交谈,门口负责排号的服务员也说“开业以来店里一大半都是老顾客”,由此可见一斑。
排队吃烤匠,已经是某种程度上招待朋友的“最高规格”
一位四川网友吐槽:“别说你们在北京只有一家店得排队,我们在成都大本营吃也得排队”,即使烤匠在成都门店数如此密集,但是仍然保持店店排队、天天排队的态势,其中又以IFS店、春熙路店、万象城店、大悦城店、龙湖滨江店等位列网友评出的最难排门店的前十。
这里面除了IFS、春熙路属于景区门店,游客相对较多,烤匠大部分门店都在非游客区,以本地人排队消费为主。而本地人具体有多少呢?据公开资料显示,烤匠目前有近500万会员,这里面有90%是本地人,他们不光是烤匠最忠实的粉丝,更是让烤匠“走”出去的第一驱动力。
只要有外地朋友到成都,本地人除了要招待他们吃一顿火锅,绕不开的就是烤匠。烤匠在去北京前,只在川渝有店,在外地吃不到,成为了本地人招待朋友的“川渝限定美食”,也成了外地朋友“到此一游”的认证。
来自外地游客的真实评价
2024年初张惠妹的成都演唱会上,她在Talking环节互动:成都有什么好吃的?台下粉丝大喊“烤匠”,张惠妹被粉丝种草说演唱会结束后就去吃,还因此登上热搜。
这种情况还并非个例,黄绮珊、杨乃文、赵露思等众多艺人在成都活动时,只要问到“成都有什么好吃的”,现场总能听到粉丝高喊“烤匠”,这种粉丝给偶像安利家乡美食的情形几乎成了常态。
截图来自:@深夜无眠
而“不吃火锅,就吃烤匠”这句话,不止成为了四川人的接头暗号,也成为了外地人到成都学会的第一句四川话,更成为了外地朋友调侃本地人、本地人互相调侃的一个“梗”。
时至今日,烤匠在大众心里的认知度已经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烤鱼店,而是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城市美食名片”一般的存在。
聚焦顾客价值
坚持长期主义
烤匠北京首店的火爆现象,引发的质疑也不少:又是一家网红店炒作?
2013年,第一家烤匠在成都蓝色加勒比广场开业,开业后每天排队4小时起,可以说是初代网红店的引领者,十年前就给了成都人民一点小震撼。
经过十年的努力,烤匠从“川渝网红”走到了“川渝长红”,又从“川渝长红”走到了“北京网红”,而下一步,按照烤匠的逻辑,他们会用时间走到“北京长红”。
从网红到长红的路上,大部分人看到的是烤匠收获了什么,而少数人看到的,是它拒绝了什么。
在近几年的整体经济态势和餐饮环境行业下,“价格战”大行其道。为了获得短期流量,餐饮店铺纷纷推出低价套餐,如39元火锅双人餐、99元烤肉四人餐,低价营销短期内取得了销量与流量,但长期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在价格战面前,烤匠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坚持不做低价、不做促销,而是不断挖掘更多的顾客需求与场景,为顾客创造差异化的价值。
比如常见的生日场景,从社交平台反馈看,烤匠在顾客中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提到生日场景,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一些品牌的唱歌跳舞,而相较于这种“社牛”“社死”的生日体验,烤匠则打造了另一种“不社死却有惊喜”的生日体验。
最早在社交平台流行的,是烤匠的“生日大礼包”:一个绿色的大礼包里面装了抱枕、零食,送给到店过生日的顾客。收到礼物是每个人生日都期待的仪式感,这一招,显然给顾客创造了莫大的惊喜。
在“生日大礼包”上,烤匠进行了不少的创新,礼包经历了绿色、粉丝、黄色、红色等等,最后回归到了现在的黑金色,礼包内的东西也不断升级迭代:有抱枕、毛毯、香薰、冰丝枕头、毛绒背包等等,不断满足顾客的新鲜感。
烤匠独有的“显眼包”
“生日礼物”这个动作,从创新到落地再到成功的市场反馈,打磨了近7个月。创新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模仿几乎是没有门槛的,“烤匠版生日礼包”开始全国流行。
而烤匠对生日场景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烤匠团队开始深挖生日场景的各个环节,比如生日预定、生日布置、生日歌、生日小蛋糕、生日拍照、生日贺卡等等,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顾客视角出发,不断挖掘和满足生日顾客的需求。
从社交平台的反馈可以看出,烤匠已经在生日场景赢得了顾客的认可,至于是否能在餐饮行业中赢得竞争,则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见证。
不只是生日场景,烤匠的外卖场景、家庭场景、夜宵场景,等位区的体验、服务铃的设计,餐具的温度等等,都是聚焦在顾客身上,不断升级顾客的体验,创造差异化价值。
当这些差异化的价值汇集起来,就形成了烤匠的品牌护城河。
在川渝地区,连锁品牌放加盟,是比“坚持直营”更常见的商业模式。
而在快速扩张面前,烤匠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坚持直营。
为什么不做加盟?烤匠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因为目前的加盟模式尚未达到和直营店一样的标准,如果哪一天加盟发展到,能实现和直营店一样的管理,带给顾客的用餐体验达成同一标准,那就到了值得考虑的时候。
大部分餐饮品牌考虑是否做加盟,是站在品牌的角度看,而烤匠用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们站在顾客的角度看。
餐饮品牌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3-5年,加盟的品牌则更短,大部分单店甚至短至200多天,而烤匠能穿越经济周期,十一年来始终保持正增长,这里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从产品、品牌到顾客,烤匠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坚持顾客价值,一步步成为“川渝美食名片”,一步步成为全国烤鱼头部品牌,一步步迈向“百年老店”。
首次走出川渝,烤匠凭借十年磨一剑,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而在社交媒体上,烤匠西直门二店也即将开业,二店是否还能复制首店的火爆现象,或许你可以去亲自看看。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作者丨王铁砣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王昊天
图片来源丨烤匠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