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结束了,但我好像还没有“成人”

文化   2024-12-31 18:01   北京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Xuan

2024年12月22日,202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最后一场也在广播沙哑的铃响声走向终结。我匆匆收拾好文具,和邻座的女生一起从考场的教室里走出来,汇入离开的人群之中。

那位女生兴致勃勃的与同伴交流说,专业课的问题都是教材上的原话,没准这次可以冲击120+的分数(正常专业课的满分是150,120往上绝对是优势)。我静静地走在她身边也插不上话,或者说人群本来就是安静的——没人嬉笑,没人感叹,所有人走到考点门口四散开来,犹如被开水冲泡的颗粒,混入了等待的车流中。给人感觉并非解脱,而只是正常的完成了日程中的一件事罢了,与并不算遥远的高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到酒店的当晚,气氛依然不见有多轻松。过来陪考的我妈坐在房间里的沙发上,言语里无非两件事:一是细数我备考这一年来做了多少“孩子气”的事,二是话里话外让我去找个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我捧着手机,聊天框里还停留在与朋友约定回去后哪天见面去吃点好的,一时间竟然生出几分惧意,很想逃跑。

《二十不惑》剧照
成人与小孩,这是2024年我听过最多的两个词,其次听的最多的“成熟和幼稚”也是从这两个词里延伸出来的。我离走出学校还剩下一个学期,但身边几乎所有“成人”都早早的将我从学生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好像我作为可以被宽恕悠闲的时段,已经在大三结束的那一刻宣告了死亡。

而另一个方面是,我从来不认为我还是小孩。小孩极少会漫无目的的焦虑,极少会独立解决复杂问题,同时极少会为周围人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不幸的是前者在“成人们”的眼中并不算什么,父母口中的成人更多是与“无时无刻为未来考虑”和“不做无意义的事”。我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还没有成长的孩子,一个满脑子悠闲的不务正业者。

世界上对“成人”这个概念有很多标准,大部分地区以划定一个十几岁的年龄作为标准,稍原始一点的地区有的以能自己捕猎一头猛兽作为标准。到了现代诸如此类的标准更多样,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做手术、一个人承担生活的责任......我尝试理解我妈标准中的两重因素:工作与成年人的言行。

《小欢喜》剧照
回到家的这些天,我终于有时间和不会焦虑浪费时间的心态去买了一直很想看的书,慢慢评鉴前一段时间刷到的电影,在奶茶店里和朋友把攒着的话题说了个遍。冬天相比夏天对于我来说更加舒适,在家不必担心在空调房里待久了对身体不好,出门不用顾虑非工作日商场人也不少。

然而一回到家,听到的就变成了“某个人一结束就开始备战省考/第二天就找到了兼职工作”云云。几个月前还对我许下“考完试就陪我通关双人成行”的我妈,在我拿着手柄去找她时也只是轻飘飘撂下一句“我没空”,转而话里话外暗示我让我干一点“正事”。

一切和备考时想象中的都不一样,战役结束了,埋葬了无数煎熬的战场上也没有长出花来,只有信以为真的人留在原地,为过路人所不齿。

距离出分还有将近两个月时间,彼时大四下半学期也差不多开学了。五六十天的时间放在一个人人生中的几十年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我不明白,怎么连悠哉的度过它都成了一种错误,一种幼稚。

根据我这一年的经历,我以为,所谓的成年人,大概指的就是人情世故,这是与学生时代并没有那么多联系的存在。遗憾的是,我并不深谙此道,反而因为对此的生疏,经历了二十多年人生中最绝望的一天。

《狗十三》剧照
11月,距离考研还有广义上的一个月时间,吊着一口气的备考生们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我也不例外。为了让我对所跨专业加深理解,家里为我联系了一位学者,目的非常明确,希望给我提供一些专业的点拨。我对这位学者早有耳闻,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作为学术之路上的引领称得上是跨专业的我之荣幸。复习之余,我常常会想象对方是怎样一位老师。

在地铁上,我听着耳机那头作为中间人的阿姨不厌其烦地强调,让我届时一定要保持礼貌,同时要表现出一个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我随着地铁摇摇晃晃,在通话过程中不知道说了多少个“嗯嗯”。大学离社会很近,在某种意义上却又和前面三个阶段一样,没有特别的用意依然难以接触。

午餐的地点位于一家高档餐厅的包间里。来之前我妈专门给我强调了“人情世故”的重要性,要笑着给对方递餐具,笑着给对方倒水。阿姨聊着中年人餐桌上的话题,我坐在一边安静的吃饭。价格有时并不能说明菜品的味道,盘子里的带鱼炸的有些过了。整个包间里的谈话声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我心里的紧张感呈指数增长,我不知道我是否满足一个“好学生”会有的言谈举止,我很想回家。

盘子里的烤鸭还剩一半,学者扭过头,突然问了一个不算偏门但颇具深度的专业课问题。已经背过几轮的我那一刻大脑宕机,随后下意识睁大了眼睛,嘴巴张开又慢慢闭上,磕磕巴巴地,说出了一个根本不算答案的答案。

也就是我刚刚发完最后一个字的音节,那位学者的脸以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拉了下来,就像是倒放了一个人的笑容。

《欢乐颂》剧照
同行的阿姨见势不妙,马上起了一个新的话题缓解气氛,但有些东西是没办法轻易改变流向的。对方把头扭了回去继续和阿姨聊天,我坐在椅子上低下头,指甲死死抠着手背,原来血液凝固的感觉真的不是文学上的夸张,而是实际存在的。音量不大的谈话声被耳朵捕捉到之后扭曲成了警报,警告我刚才犯了大错,似乎是不可挽回的那种。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我记不起来是怎么过去的,好像是服务员来给我加过两次水,我用手边的湿巾擦了嘴巴。时间被使劲拉伸,然后一圈一圈的绕在了我的脖子上,捂住了一切可以呼吸的地方。唯一一次的见面被我搞砸了——我的脑中只剩下这一句话。

送我回家的路上,那位阿姨也做出了和学者类似的反应。我坐在后座上看不见她脸上的表请,但语气已经足够描述一切了。

“你知不知道,人家在你走之后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了。”

“就剩一个月了,你准备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学。”

“大人能为你做的很有限,你不能想着依靠。”

《二十不惑》剧照
从餐厅到家的车程是二十分钟,我从第五分钟就开始后脑勺疼——这是我极度紧张的体现之一,很奇怪,明明午饭已经结束了。

一番煎熬过后车子驶离小区大门,我垂着头慢慢往小区里走。路过地下室入口的时候我像浮出水面一样深吸了一口气,同时意识到我不想回家,我清楚以眼下的状态无法继续学习。我扭头往地下室跑,从车库里推出来家里的电动车,头也不回地往相反的方向骑了出去。

在北方的冬天室外骑电动车绝不是什么好选择,即使当天没有刮风行驶过程中扑面而来的冷意还是让我的手和脸很快冻红了。忘了从经过哪棵树开始,眼泪争先恐后的从头盔下的眼眶里涌出来,直到模糊了视线才被我用手背抹掉。我甚至搞不清楚我为什么会哭,答不上来是事实,阿姨没有说重话,学者只是换了个表情,饭也没难吃到吃不下去的程度,无论是哪一条,都不构成足以让我哭的理由。

我在脑子里反复咀嚼刚才饭桌上的那个问题,书上的表述此时如考古学者清理壁画一样,一点一点的清晰起来。但是今天的水灭不了昨天的火,已经没有意义了。

然后天不遂人意,当我刚骑到小区前的十字路口时我妈的电话来了,我看着来电显示,不好的预感慢慢浮现。

《即使弄丢了手机》剧照
我妈是那种性格分明的人,大多数情况下相当幽默风趣,我可以非常确定的告诉所有人她是一个极其开明的妈妈。而正因为前者,也衬得她在心情不佳时非常吓人(对我来说)。共同生活了二十几年我十分熟悉她,于是在听到电话那边没有任何起伏的询问之后,我刚做好的心理建设轰然倒塌,我知道接下来会听到什么。

“你给人家夹菜了吗?没有?(我的全名,想必所有人都明白父母叫全名的分量)你的眼睛是摆设吗?”

此时我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

“我想我不用再强调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能不能不要做这么幼稚的事。”

“人家是抽空过来的你就这个表现?你自己觉得跟其他学生相比竞争力在哪里”

然后审判落下,我听到她在电话那边说“如果你还把自己当成孩子,那你会过的比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凄惨。”

一个多月后的现在我甚至已经想不起来当天我怎么回的家,那些诘问连同那天的寒风一起,冻在了我的回忆里。一切都是因为我不懂得人情世故又没有回答上来那个问题,我毁了那顿饭。

故事结束的一个月之后,我在公众号读到了一篇类似的文章,里面都是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相当一段时间却依旧不擅长所谓“成年人的所作所为”的成年人。原来它不是每个成人都具备的,那它就不应该成为成人与小孩的分界点。

《小巷人家》剧照
由此,我得出了我对成人世界的两个不成熟的判断。一个是世界上自以为是的成年人非常多,另一个是根本不能存在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东西(我曾经以为考研是这种东西)。没有人象征着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正确,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应该与不应该。

关于工作,几乎我认识的所有已经走上或走上过工作岗位的朋友都向我传达了同一件事:不要上赶着去工作。高中舍友小郭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加班后失眠中打电话向我哭诉说她好想家里的猫,工资也很少,当初就不应该急着找工作。学长陈哥现在已经入职了一所公立高中,即使在学校工作拥有很多人都羡慕的寒暑假,他依然在回学校看望老师的时候表示,大四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休息站了,下次还能相对来说无忧无虑的休息,可能就是退休那天了。

我给这个假期规划了不少事,要细致的做我的毕业设计,要重拾运动以应对我备考时暴增的体重,要继续写我的连载,要带奶奶去其他地方转转,要把厨艺锻炼到更上一层楼......我想在我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片自留地里,尽可能多的做那些我想去做的,更好的关注自己认识自己滋养自己,而不是在未来某个下班后的深夜后悔什么,也不是在可以休息的时间指责别人浪费时间,成人是担当,成人是包容,成人是清醒的面对自己。

收拾资料的时候我没头没尾的想起来今年中意的一首歌里有两句歌词“你手握星辰,独自踏上前路。你的愿望是否皆以实现?”,我不知道考研这一年来写过的题算不算星辰,也不清楚我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不过压力与自我怀疑交织的2024年已经走到了尾声,是否也能算作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荞麦疯长》剧照
qq邮箱有个功能是可以写信给一年后的自己,我在考前收到了我在2023年写下的文字,里面只有对研究生开始的人生满满的期待。如果知道24年我有一天居然选择一边哭一边在冬天骑了二十多公里车,当初的我还会这么写吗?今年我依然选择写了一封信。我对明年的自己只有一句想说:希望你收到时有美好的一天。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