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到沉浸式音乐展览,一个钢琴家的心路历程

文化   2025-01-03 21:02   北京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见证



2025年第1期《爱乐》,也是杂志的总第300期。在这个时刻,编辑部邀请了《爱乐》的一些老朋友,与我们共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见证
钢琴家罗维曾担任杂志的领唱者并撰有多篇文章。在下文中,她将分享自己在音乐和艺术上最新的创作探索。



我会在练琴时想象着手指尖下的声音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媒介?各个媒介之间如何互动、呼应和互补?


从诗歌到沉浸式音乐展览
一个钢琴家的心路历程

文|罗维


这次很特殊,受邀为三联《爱乐》第300期书写自己成长经历中有意思的一些故事。因为机会难得,我想提笔记录幕后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朋友们,因为是他们为我的成长赋能,为我的前行之路点燃了明灯。
回想有幸和《爱乐》合作,始于2021年9月份,李峥老师邀请康宁为我写一篇专访。我们当时是在国家大剧院的东咖啡聊了近三小时,一个下午的时间,从音乐聊到人生,从库布里克的电影聊到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那次采访在今日看起来,话题的深度和涉及面的宽广都令人记忆犹新。
聊到最后,完全“放飞”,我们甚至提出是否相信“人性本善”等诸如此类的话题。我认为“人性本空”,随着环境和经历而变化。通过那次聊天,我非常感谢李老师,是他认为我有潜力在诗歌和文学的感悟中挖掘更多可能性,甚至可以考虑开设专栏,发表诗歌和散文。这是一个对我而言开启探索的全新阶段。
2021年11月刊发表,我的组诗《致普罗科菲耶夫》随着康老师的专访《跳出女钢琴家的固化形象》一同面世。诗歌中许多包括“爬行者”“没有门的剧院”“蓝色闪烁的灯”“镜子深处的音律”的意象,我在创作时是先在脑海中看到了画面,且预感到除了音乐与诗歌,它一定还有转化成其他艺术形式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场景的布置方位、诗歌中爬行者佝偻的背影、剧院墙壁上的白色大理石雕花、蓝色闪烁灯的频率、镜子的冰冷等所有细节,我都可以做出具体的描述。

为了做出进一步的艺术尝试,我将想法与在纽约做展览多年的前辈策展人分享,很快得到了支持。我获得了刘世铭艺术家基金,并开始筹划在纽约的艺术空间创作个人沉浸式音乐展览。最初的阶段,我日思夜想,我会在练琴时想象着手指尖下的声音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媒介?各个媒介之间如何互动、呼应和互补?我在散步时思考着什么样的展览形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艺术家与装置现场的能量传递?我在读书时联想并问自己,这个展览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我开始着手构思和打磨一个方案,而这些领域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与学习。大量阅读现当代艺术相关资料之后,我被当代艺术展现的思想、观念和呈现的形式之多样性深深迷住了。最喜爱的艺术家们,包括谢德庆这位偷渡到美国的艺术家,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通过数个以年为单位的行为艺术作品,拷问着人之“存在”的最本质问题,涉及了空间、时间、人与人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等哲学话题,也导致他在做完这些项目后宣布再也不讨论、创作任何艺术,转眼在纽约布鲁克林开了一家售卖美食的小商铺。这句他在他网站上挂着的宣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生命是终身徒刑,是度过时间,是自由思考。”显然他的人生就是一件深思熟虑的艺术作品。

与素未谋面的谢德庆不同,另一位艺术家是张晓刚,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绕不开的艺术家,也是生活中成为亦师亦友的前辈。《血缘-大家庭》系列的经典与不可复制,无需多言。近距离观看,我始终认为他用笔触讲述“个体的”故事:那一张张没有具体名字的脸、眼睛中的泪花,是你、是我、是所有人,他无比精准而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时代和群体的精神状态。
最动人的瞬间其实不是艺术家新展开幕的高光时刻,而是他向我在画室中分享正在创作中的画作,并用手指着画布上的笔触说:“所有的这些,都将全部模糊,隐去。”是啊,隐去什么,又凸显什么,才是有意思的。
在朋友们的精神引路之下,第一次在纽约办展,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言之有物,精而专业”。最终将自己对于展览的思考写在了日记序言之中,就像策展人在一个展览开幕时会书写的那样。无论是词语诗歌、音符音乐、歌曲专辑还是音乐会巡演,说到底是讲好一个故事,传递一个信息。
而这个展览起名为“表演动物”(Performance Animal),隐喻着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人”的伪装与表演是出于意识或潜意识,而“动物”在本质上是讨论与提问:什么是人与兽的界限?什么是构成了“人成为人”的必需品?是尊严、理智,还是道德?开幕当晚,现代舞者即兴在我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声之中表演“痛苦挣扎与爬行”,从高处悬挂的无数个亚克力碎片层层叠叠,制造出当代乌托邦的效果,代表着浮华、透明、充满泡沫的现实世界。而乌托邦再美丽,不过是幻影,剧情再精彩,不过是演戏。展览向观众抛出许多问号,让他们去思考、回味,这就足以了。
从诗歌的意象到展览的呈现,这是一个有关自由表达、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此文献给带给我灵感与力量的艺术家和亦师亦友的前辈们。



点击订阅
《爱乐》2025年第1期 总第300期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见证


前奏 | 从诗歌到沉浸式音乐展览,一个钢琴家的心路历程

华彩 | 自我的消失与呈现

变奏 | 美学体验:皮娜·鲍什与其舞蹈剧场改革

再现 | 两个我:一个比利时人与中国摇滚乐


幕间 | Bettina的音乐菜谱


回旋 | 寒调暖腔——思乡曲的潜与显

即兴 | 莫扎特重返乐坛:献给姐姐娜奈尔的旋律

泛音 | 夜鸣:科尔托的1949年肖邦录音

专栏 | 袁乐—写作给了他自由

专栏 | 静默 变异还是反噬?

安可 | 北德管风琴集萃



点击订阅
中读数字刊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