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信达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独家合作与许可协议,以推进DLL3-ADC IBI3009产品的开发,旨在为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获得8000万美金的首付款,和最高达10亿美金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式销售提成。那么问题来了,作为MNC,罗氏为什么要引进一款治疗SCLC的ADC呢?
一直以来,MNC引进管线无非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切入新的赛道进行相关管线的布局;2)对现有管线进行补充或者更新,以巩固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地位;3)与自身相关管线联合,进一步提升相关药物的疗效。
无论是何种原因,主要还是要从适应症分析。DLL3作为一个有潜力的靶点已经有药物获批上市——安进的DLL3/CD3双抗。作为第一个靶向实体瘤的TCE双抗,tarlatamab于2024年5月17日,被 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人患者。tarlatamab的获批的获批上市,意味着靶向激活T细胞(TCE)双抗在实体瘤实现了突破,同时也证明了DLL3靶点的成药性。
然后看一下罗氏在SCLC领域的布局,纵观罗氏的管线,目前有两个药物用于SCLC的治疗,PD-L1单抗和靶向DLL3/4-1BB/CD3的三特异抗体。
首先是PD-L1单抗:2019年3月19日,罗氏宣布,FDA已批准Tecentriq联合化疗,用于成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初始(一线)治疗。这是20多年来首个被FDA批准用于ES-SCLC患者初始治疗的新方案,是首个也是之前唯一一个被批准用于ES-SCLC初始治疗的癌症免疫疗法。目前,该疗法不仅在美国获批,而且于2020年在国内获批上市
在一项名为IMpower133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含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研究中,403名ES-SCLC患者接受了Tecentriq与化疗联用的组合疗法,或者安慰剂与化疗联用的组合疗法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Tecentriq与化疗的组合疗法达到了试验的共同主要终点。在意向治疗患者群中,显著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为12.3个月,对照组为10.3个月;HR=0.70, 95% CI: 0.54-0.91; p=0.0069)。Tecentriq加化疗的组合疗法同时显著减少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的风险。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2个月,对照组为4.3个月(HR=0.77; 95% CI: 0.62-0.96; p=0.017)。
我们再来看看DLL3/4-1BB/CD3的三特异抗体RG6524的情况,RG6524的开发基于中外制药的新一代双特异抗体平台Dual/LINC-Ig™,Dual/LINC-Ig™含有两个可以结合CD3/CD 137的Fab,并且这两个Fab通过二硫键固定即LINC-Ig技术(下一个平台介绍),因此其可以进一步增强抗体对T细胞的激活,在体外实验中,Dual/LINC-Ig™用药后IFN-γ的释放量是Dual-Ig的10倍以上。
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常规的双特异抗体对几乎没有T细胞浸润的肿瘤基本无效;在促进T细胞浸润方面,常规的双抗仅能有限的促进T细胞进入肿瘤。而Dual/LINC-Ig™双特异抗体平台,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在促进T细胞浸润方面都优于常规双抗和第一代的Dual-Ig抗体。
在交易披露出来后,有人问,安进的DLL3双抗已经上市,罗氏为啥不买一款双抗而选择ADC呢。从罗氏的管线来看,其三抗RG6524其实是双抗的升级版,因此如果引入双抗,两款双抗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不仅靶点相同,作用机制也基本相同。而引进ADC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1)虽然DLL3-ADC IBI3009和RG6524在靶点上相同,但是两者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即便后续RG6524在临床中获得成功,其都可以和PD-L1抗体联合,算是两套治疗方案;2)DLL3的靶点已经得到验证,虽然之前艾伯维的DLL3-ADC已经失败,但是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毒素以及ADC的理解不够,而信达的IBI3009毒素采用了信达专有的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TOPO1i)平台设计开发,从目前的临床看,TOPO1i毒素是相对一个比较理想的毒素,毒性小且有旁观者效应,因此其成药性更强。3)罗氏自己的三抗RG6524虽然是双抗的升级版,并且在临床前研究中与双抗相比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对于TCE抗体,疗效越大可能具有更大的毒性,还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的,因此即使后续RG6524临床失败,IBI3009也是一个备份,不至于在DLL3靶点上颗粒无收。
另外,在ADC和免疫疗法联合大热的背景下,罗氏后续必定会开展PD-L1和DLL3-ADC的联合临床研究。不然后续其不仅要面对安进TCE双抗Tecentriq向一线疗法挺进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默沙东和第一三公B7-H3-ADC和DLL3/CD3联合疗法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