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丨奏响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乐章

百科   2025-01-13 15:01   北京  
↑点击“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关注更多科普内容!

北京市区公园尚未冰封的湖面中,羽色华丽的鸳鸯成双成对,或优雅觅食或相互梳羽或自在游弋,一派卿卿我我的“恩爱”景象引得游人纷纷注目。以往只有春夏迁徙季、繁殖季才会出现的候鸟鸳鸯,为何也会在北京冬日现身?它们从哪儿来,靠什么生存?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它们选择了在北京“定居”?



1月11日周六上午10:00,首都科学讲堂特别邀请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研究室研究员崔多英,带您关注了解北京冬日里这些美丽的“爱情鸟”,讲述科学家们保护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鸳鸯的故事,为北京“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添彩。

讲座伊始,崔多英老师先为在场观众们介绍了北京市的自然地理概况。北京地区地形复杂,土壤、气候、河流呈现多样性特点,这些都为野生动植物们的生存和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目前北京也已成为野生动植物们的“乐园”,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接下来,按陆禽、游禽、涉禽、攀禽、猛禽、鸣禽等六大生态类群分类,崔多英老师如数家珍,详细介绍了环颈雉、绿头鸭、大斑啄木鸟等北京地区519种鸟类的代表鸟类。

“我们今天讲座的主角鸳鸯就属于游禽类。”崔多英表示:“北京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城市,河湖湿地和市区公园的人工湖等都为鸳鸯提供了游弋取食的空间,而市区公园中的高大树木则成为鸳鸯生活的隐蔽住处。”

他介绍,从2009年开始,北京动物园开展了关于鸳鸯繁殖生态学、栖息地选择与利用、食性与采食行为、迁移与扩散等科学研究,先后攻克了鸳鸯人工繁育技术、鸳鸯人工招引技术、鸳鸯野化放归技术,创建了野生鸳鸯种群复壮技术体系。截至目前,北京动物园已近20年连续向北京城市公园和郊区河湖水域地区野化放归人工育幼的鸳鸯,数量总共超过300只。

结合实景拍摄的视频,崔老师还为在场观众生动描述了野生鸳鸯人工孵化和野外放归的故事。

“野生鸳鸯一年能下11枚蛋,我们科学家会把人工巢箱悬挂在树上,帮助鸳鸯营造一个温馨的家。雌鸟在巢箱中下蛋后,会使用自身的绒羽‘缝制’一床‘羽绒被’,用于蛋的保温和孵化。在蛋整个孵化期间,我们科学家会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上树掀开‘羽绒被’检查蛋的健康成长过程,等到雏鸟破壳而出再长大点儿的时候,它们会跟随亲鸟从5-6米高的巢箱中跳出觅食……”崔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引发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在讲座互动环节,青少年观众们纷纷踊跃举手:“孵化的小鸟从5-6米高的地方跳下来学飞会受伤吗 ”“野生鸳鸯身上用来定位的GPS电池如何保证供电”“雄鸟在雌鸟孵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鸟类是靠气味寻找同伴吗”“鸳鸯的寿命有多长”……崔多英对这些有趣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分享。

在讲座最后,崔多英深情地指出,鸳鸯是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南针”。北京地区的鸳鸯由最初的罕见“旅鸟”,逐渐发展至今约有1000只,已形成了稳定的繁殖种群,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还强调,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增长不仅提升了首都的生态韧性,也为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北京科学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建设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大型科技场馆,是服务于公众的公益性社会科普教育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