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关注更多科普内容!
在娱乐圈这个光鲜亮丽的舞台上,明星们总是以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明星们也是普通人,他们同样会面临各种健康问题。最近,某女星在微博自爆患有分离转换性障碍,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来源:微博
那么,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什么?是阳光型抑郁症吗?
分离转换性障碍,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曾经被称为 “癔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
简单来说,当人们遭遇强烈的情绪波动、巨大的压力或者心理创伤时,大脑的 “应激反应” 机制可能会出现失调,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表现,但这些表现并非源于身体器官的实质性病变。
多起病于青年期,35岁以后初发者罕见,起病急骤,症状表现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一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分离性症状。
又称癔症性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
患者可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情感暴发症状包括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戏剧样表现,甚至出现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
此外,还可能表现为人格解体、记忆丧失和身份认同障碍。比如,患者可能会突然忘记自己是谁,或者忘记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
另一部分患者则表现为转换性症状。
也称癔症性躯体症状,会表现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但经过详细的医学检查,却找不到任何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生理原因,这并非患者有意为之,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是他们内心深处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的一种外在释放。
转换症状更像是身体在 “替心灵说话”,可以模仿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因此也被称为“伟大的模仿者”。比如,患者可能毫无征兆地失明、失聪、肢体瘫痪或者抽搐,出现站立不稳、失音失明、耳聋等躯体化症状。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成因复杂,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遗传易感性:携带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大脑对压力和情绪刺激的反应不同寻常。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的多态性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成长过程中的不良经历、人际关系紧张等可能导致个体形成应对机制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从而出现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
神经发育异常: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发展可能影响个体处理情感信息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导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
应激事件:重大生活变故、创伤经历等可触发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诱发分离转换性障碍。
童年期创伤经历:童年时期的虐待或忽视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大脑皮质醇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使个体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出现分离转换性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与热搜上提到的“阳光型抑郁症”更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症。
精神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且这些症状通常与现实生活脱节。
阳光型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产生罪疑妄想,甚至出现幻觉,伴有睡眠障碍和身体不适症状。
神经症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抑郁状态、躯体障碍等,神经症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做客观检查时,往往检查不出相应器质性疾病。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记忆丧失、身份认同混乱、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便可痊愈,符合神经症特征。
分离(转换)性障碍临床表现多样,但通常与一定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病程的持续可能与持续存在的强化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医护、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
投稿啦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对您发出投稿邀请!
文章要与科学相关,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过,配图需三张以上,字数在1500~2500字,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