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听不一定能开口说!以听带读后,5岁儿子轻松开口了...

企业   2024-09-03 20:31   上海  
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就是:看-听-说-读-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前三个技能——看,听,说的重要性及方法。

本文由花友@贝儿妈咪说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可能有人会说了,逻辑这东西虚无飘渺的,不如实操来得实在,或者说,理论我已经听的够多了,都是大同小异,毫无新意。那为什么我还要花时间去整理,去分享呢?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就像盖房子,你已经有了房子的建筑图纸(底层逻辑),剩下的就是你根据自己的喜好(娃的性格特点)来决定你是用砖还是用木头去盖,这砖和木头就是实操的方法。

看:语言学习的起点  

细心且对英语启蒙有一定了解的家长,肯定能发现我多了个一个字——“看”。为什么要把它放在语言学习口诀“听、说、读、写”之前呢?

因为在非母语的环境下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前期除了“听和说”是重点,“看”也是非常核心的点,也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起始点。所有的非母语学习,一定是从“看”开始,从“写”结束

比如,在什么都不懂的新语言面前,我们前期一定是先借助眼睛看,看和语言对应的环境/动作/事物/表情;看书;看动画等等。

看懂之后才能通过耳朵去听、去二次吸收,从而实现可理解输入。

所以“看”是我们打开新语言世界的大门的钥匙。

锻炼“看”能力,也要拾级而上

那如何看呢?看什么呢?

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主看简单明了,图文对应很强的简单读物。比如低幼绘本和低级别分级。以积累第一波基础词汇为主。

中期主看有科学编排的分级体系和带有故事情节套系。以提高英文阅读兴趣和拓宽词汇量为主。

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多看同水平的不同类型的书,同一个词,多次不同地方出现,更便于理解。

举个例子,如果只是看规定的几本书,你从a书里看到的an apple就会很单一,但如果你又在b书上看到一个This is a red apple,同时,你在c书上看到This red apple grows on the tree,从d书上看到The apple seed grows, grows, and grows into a big, red apple tree...

这样一来,对苹果这个概念就更加透彻和饱满了,而不是光秃秃的在a树上看到红色的苹果。


后期看在中期书的基础上加一些科普和名著系列。以进一步横向纵向拔高孩子的整体水平为主。

只有横向、纵向两手,抓效率才会1+1≥2。也是这条长征路上有必要且一定要做的事情。

听:语言学习的地基 

那为什么要大量的听?

回想我们的孩子开口说汉语的过程,开始会说话之前,也是从出生到开口,一直在中文的环境下熏陶了1年或1年半,从不会说(口腔肌肉未发育好)能听懂指令,到慢慢的开口说叠词,短句到长句。

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也肯定是在孩子耳边出现频率最多的词,等孩子听力和表达能力都很稳定之后才会慢慢加入读和写的环节。

所以先听,有了大量的听力基础后,才会说,最后才有读和写。它的自然顺序一定是用“足够量的听力带动说,顺溜的说才能带动好的读与写。

反观到英语学习也是一模一样的路线,任何东西一旦违背了它的自然发展规律,那就意味着日后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去弥补和追平。

但是听也不是乱听,不是啥都听,也是有讲究的。

就好比,让你去听你完全不懂的德语,你就算听一年能背下来了,也没用,因为你不理解,只是单纯的模仿发音而已。

不仅要大量听,还要“可理解”

那具体如何听?如何高效听呢?

首先,我们给孩子选的听力材料一定是要确保“是可理解的有效音频”

零基础的孩子,在选择音频上就要选一些孩子平时看过的,听过的,或者你已经给孩子讲解过,孩子能听懂的音频。


这里的讲解不单纯指中文翻译,以苹果为例,你拿着苹果和孩子说,It is an apple,之后,你给孩子听“It is an apple”这段音频,这就算是可理解的,算有效音频。

而且,要反复听,多听,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反复听,一直到他全部吸收。

等孩子大一点了,有了一定的听力词汇和基础了,就可以选择一些i+1的音频,“i”是孩子的已知区域,比如“It is an apple”,“1”就是比你目前水平高一点难一点的音频,比如“It is a juicy apple”,juicy就是那个“1”。

而且放音频不要有压力,不需要孩子竖着耳朵听,就放在那就好,再次强调,零基础的,要先理解了再听

多用TPR,少走翻译路

我这里一直强调,音频要可理解输入。那如何在不中文解释的情况下,让孩子理解一个新词汇?

我们首先遵循:小娃不翻译,大娃不逐词翻译的原则。

在这里,我要再次说明一个老生常谈的“TPR”教学法,简单来讲,就是名词指着说,动词做着说,形容词演着说。

你想教孩子orange,那就生活中拿一个橙子,指着橘子说“its an orange”,想教“jump”就边跳边说,想说“sad”就撅着嘴说。

不用担心孩子不理解,也不要去让孩子翻译,只要你指示性足够清晰,且是多纬度的(参考上文说的苹果在不同场景下出现),孩子就会理解。

说:语言进阶的标志

眼睛看足够了,耳朵也能听,那孩子听懂了、输入多了就自然会说了呢?也不尽然。

要开口,先创造环境

孩子前期听的是积累,当积累一定量了,我们要给孩子创造足够的契机说出来,有进有出才是真正掌握了

只进不出,就又回到我们背单词,哑巴英语的老套路了。

我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我不是南昌人,但在南昌生活11年,每一天都浸泡在南昌话的环境里,不会说南昌话,但是完全能听懂(我老公是南昌人,公婆平时在家就说南昌话)

我是缺少方法才学不会么?不,我大学就是语言专业的,语言绝对是我的强项!

那我是输入的量不够,听的时间不多么?显然也不是。

我已在这种沉浸式的环境下浸泡了十几年,那即便是这样,我为什么还不会说呢?

因为,我没有开口说南昌话的机会,我的脑子根本不给我练习和激活南昌话的机会!

那我要怎样才能快速学好南昌话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刻意不说普通话,必须要说南昌话,我相信不用一个月,很快就能学会。

发现没?哪怕你听力再厉害,你听的再多,你的嘴巴不动,脑袋不去激活那些词汇,那量再多都是没用的


不用听那些“水满则溢”的说法,那真的是幸存者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多的是启蒙了很久,各个条件都满足但是依然不会说的孩子。

所以,要说!要给孩子制造开口说的机会。

你不会说就去学,12个主题都排好了每周学一个,不想学就用精读,精读文字稿里面的很多引导式提问,要慢慢引导孩子从不说到说单词到说短句一点点练起来。

如果前面两种都不想,那就花钱吧,到了适龄年纪就请外教。反正,时间,精力和钱你必须要花一个,除非孩子是天才。

2种方法,带娃开口用词汇

哪种情况下可以开始引导说呢?

通常要开始刻意训练说的孩子,一部分是至少跟着课程走过大半期或者一期了,另一部分是本身家长启蒙了1年以上,已经看过很多书,有一定基础了。

这两部分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已经有了比较广的阅读量,词汇量起码是及格的。

但这些词汇量不一定是活词汇,大部分都是停留在只能听懂浅层面的死词汇。

要将孩子脑子里的大量“死词汇”激活,一个方法是通过日常沟通家长可以将书本上,动画里看到的,儿歌,音频里听到的内容在日常中再现。

另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借助课本。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不断给孩子创造各种互动机会,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主题课里面的精读环节,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创造输出机会。

课程的精读环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精读拓展,不是把一个词拓展成10个词这么简单。

真正的意义是互动,是将词汇建立在你来我来的交流基础上,这才是语言的本质,也正好弥补了英语渣家长的日常口语空缺,从而实现在家就可以创造英语环境。


再说回课程的精读环节,每一本分级,都会有各种难易不等问题设置,为了防止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这些常用的句型问句都是贯穿了整个课程。而且即使是同一本书,问句都是反复出现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反复听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理解问句,习惯思考

前期家长自问自答,中期就是家长问题,给孩子留白,后期就会是孩子提问,家长来回答。

如果再加上复述练习,一来可以将输出再拉高一个层次,二来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经过了前期大量可理解性看和听力的输入,过程中的各种潜移默化的互动式提问,以及中后期的专门输出训练,这样一来,孩子成功摆脱哑巴口语,实现自然熟练的开口说英语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总结一下...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过程中“看,听,说”就像三驾马车,一驾带动另一驾,相辅相成又齐头并进。

很多妈妈会走弯路,本末倒置,前期注重看和读,快速刷大量书籍,各种自拼学的风生水起,跟读也是有模有样的,后来慢慢的发现,当读到稍微高一点的书就读不上去了,而且脱离了书本,依然是一脸懵的状态。

其原因就是底子太弱了,眼睛看的量和耳朵听的词汇太少了。所以前期看和听的基础一定要打的够稳够牢,才能为日后省下不少的力。

还没有英文基础和英文输入习惯的孩子,启蒙前期的首要任务有以下几个:

1. 大量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可以用定时定点的方式给孩子进行英文阅读。

2.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创造日常交流机会把眼到之处能看到的东西都用英文表达,不会的就去查,记不住的就多记几遍,孩子可以,我们大人有什么不可以?

3. 音频每天放起来音乐也好,动画绘本也行,就是每天多听,牢牢记住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口诀。

4. 2岁半以上动画可以看起来时间控制在科学时间内即可。

5. 分级阅读少不了想要学好,分级是必须得看到的,而且要多看,要横向竖向变着法子看。

6. 日常对话能说都说起来先不管对错和发音,先让孩子习惯接受,之后的音频会帮孩子纠正发音。

最后,在这个以年为计算单位的学习过程里,家长们,请一定要放平心态

其实,有时候最难的不是方法和路线,最难的是家长焦虑和不满足的心态,给的少但要的多的现象是绝大部分半途而废家庭的的致命因素。

也一定要从我们固有的学习思维里面跳出来,用一个全新且更科学的视角去看待孩子语言学习这件事。

只有清楚了最基础的底层逻辑,在孩子听了1周,1个月还不会说的情况下,就不会过度焦虑了。

关注点不要总放在娃咋还不看,还不说,还不喜欢上。

多关注一下,我们做了什么?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了吗?给孩子听的时间够吗?讲解的绘声绘色吗?抓住自己孩子的喜欢和感兴趣的点去引导展开了吗?

如果这些都差一点点,那也没关系,从现在开始逐渐调整,还完全来得及。

-The End-
喜欢这篇,一定点赞、在看、转发
更多带娃高效学习干货,
我们也在小花生学习群里放好了
扫码👇进,在群公告里领!

点击阅读原文,和作者交流...


相关阅读



小花生网
阅读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