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前瞻
注入实践意义
文昌实小承办区小学语文
周信东名师工作室活动
2024年10月,我校承办区小学语文周信东名师工作课堂研讨活动。来自各校的工作室全体成员及我校语文中心组成员参与了本次活动。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融合
朱联亚老师执教的是六上《只有一个地球》。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品读了课文中关联词使用的好处,通过抓住关键句,明白课文的主要观点。师生默契的朗诵及后续口语交际的融合,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巧思。
结构变化与支架策略
刘跃老师执教的是六上《夏天里的成长》。通过回顾预习单,刘老师将本文的生字词句的教学落地。抓住“万物”,梳理文脉;聚焦“迅速”,学习表达等任务,处处体现教师的智慧。刘老师极简的课堂语言深受同学们及老师们的喜爱。敢问、敢接、敢给,整节课都体现了刘老师的专业素养及课堂驾驭能力。
夏天里的成长
大单元整合与课堂教学策略
陈威老师执教的是五上《圆明园的毁灭》。主题式大单元整合清晰明了,文物的告白、文物的控诉、文物的警醒,三大任务层层递进。
语文大单元教学整体化教学研究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周特在讲座中提出了三大类整合单元的方法:读写结合整合单元,互文阅读整合单元,主题活动整合单元;三种整体化教学种类:单元单篇的整体化教学、单篇到类的整体化教学、特殊内容单篇整体化教学。就今天三节课,他展开了具体分析:
明确教学目标:在制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考虑,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多维性。同时,教学目标应与学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通过整合相关素材,挖掘共同点,形成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应创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感悟;
引导自主探究: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强化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通过仿写、扩写、缩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心得
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自己学习成长的阶段,语文教学偏重于人文性,我的老师总强调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而当我自己走上三尺讲台,工具性已经提出,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凸显。
这次研讨,我第一次尝试执教思辨性文本《只有一个地球》。我倾心简练清爽、理性思辨的课堂风格已久,在备课之初就突出“工具性”,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尝试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实践。但是当我花了更多的时间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时,却离文本本身越来越远。导师评课时一语中的——“内容与形式割裂”。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在执着追求形式时,我忘记了内容本身。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让我体悟到自己语文教学目前偏颇之处。在日常的备课中,我要花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挖掘文本本身的教学价值;在日常的阅读中,我要多涉猎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提升自己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日常的实践中,我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寻找文本与学生的交汇点、对话点。
——朱联亚
贰
朱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朱老师先从三组词语引入,用关联词让学生初步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带着学生明确观点,梳理观点事实及其联系,梳理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进行对比朗读,感受多次转折的论证过程,并进行了情景迁移小练笔。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条理非常清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重点强调了关键句和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术语化了,如果能让学生先充分说说自己对段落意思的理解,在对文章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关键句,最后再凝练成小标题,完成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许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张会杰
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流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朱联亚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认为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梳理完课文脉络和用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朱老师提出问题:“怎样利用好存在的问题,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呢?”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朱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自行思考或者通过讨论得出结果,而是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的巧思。老师读描写地球的部分,学生读描写人类的部分,多次朗读后,老师通过简单几个问句就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老师读的是地球,你们呢?”“老师读的是地球的无私,你们呢?”“老师读的是地球的控诉,你们呢?”学生在质疑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写法,然后再找出这样对比写法的句子。这一段教学流畅自然,作者的巧思呼之欲出,学生也在声声朗读中恍然大悟,而老师真正起到了一个“领路人”的作用,值得我学习。
——时晓萱
END
撰稿:朱联亚
摄影:时晓萱
美编:左赵艳
初审:朱联亚
终审:吴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