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得好“在外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是这话经常被人调侃为“在外见老乡,背后就一枪”。这调侃的话用在大余人X先生身上,那真是说不出的啥滋味。
X先生在赣州市某企业做管理工作,因业务需求招了几名大余的老乡,本来以为老乡更好沟通,谁想到这两天出了一件心烦事让他掉入寒冷的冬季。
前几个月,X先生所在的企业有一位L员工介绍了自己的一位亲戚进厂做事。X先生本着帮助老乡的念头,更多的时候也是想他能够在厂里长期做事,于是就跟他口头约定(当着L员工的面):当时进厂时是生意淡季,手头事没这么多,因为是按件计薪,所以单价就往上调高点。等到生意旺价届时手头事就更多些,单价就会往下调一点,但保持每个月总体收入大致一样。
X先生与L员工都天真的以为约定俗成就不会反悔,但最后的结果出乎两个人的意料。
现在X先生都已经两头为难,明明是事先约定好的,但自己左算右算就是没有跟对方拟定一纸合同,才导致事态发展不尽人意。但好说歹说自己本着照顾老乡的原则,也是为了留住人才给他提高一点单价,到最后自己给自己挖个坑掉下去爬不上来——冤啊!其实不单单只是这件事,说句不好听的话,大余佬向来就是喜欢鸡笼里坎鸡——锅里斗。引经据典最现实的一个事,就是你租个店面,只要生意一好起来,马上房东就给你涨租金,而且涨得有点离谱。你不照给吧,自己装修好又搬不走,另寻地段短时间又难找到合适的。给吧,过两年又涨。反正只见过涨下去,没有见过降下来,与国内的三桶油有得一拼!到最后,如果租客铁了心搬走之后,一时半晌房东租不出去,肯定又会托别人来说情:你搬回来啊,照之前的稍微涨点租给你哦!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选择逃离,这也是近几年大余人口越来越少的缘故。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走的很多都在想办法走。除了在大余生存的机会越来越少之外,缺少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也是一个方面。传统的钨矿、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日薄西山,更多是大余人本身的“懒与挑”,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价格,情愿聊天也不愿意去干活。看看那么多吃DB还不去做事成天研究136号文件的人,你就知道,这惰性并非一朝一夕养成。
最后用我尊重的CJDLX大哥的一段话来为这篇文章作个结尾吧: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将在这里老去,虽说也没有“逃避”大余的能耐,但对家乡眷念是无法释怀的,因此,除了和这座古城荣辱与共,别无选择。往期回顾:
1、一位生活在大余的南康人的金语良言引发的感慨!
2、《城 殇》上
3、《城 殇》下
4、浅谈下大余人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