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zixunzhuli-666)
许多想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包括部分新手同行,都会在心中质疑心理咨询(治疗)的有效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一周只进行一次心理咨询,一次才只有50分钟,其他都是在没有咨询师的情况下独自生活,心理咨询真的有效吗?我谈一点点个人思考,意在证明:即便是一周只见面50分钟,咨询也是有效的,并且这样的效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亲历者证实。我们已经知道,现实中的任何关系也都是“断断续续在一起”的,即便是你最亲近的伴侣、父母、孩子。而他们带给你的感受、你对他的印象、你们之间的互动、你对他的情感,他带给你的情绪,却不会随着不在一起而消失不见。相反,如果没有充分真实的表达,可能还会愈发强烈。因为你还有个“心里的他”、“心里的关系”,并且这个“内部关系”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无论外部这个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补偿他曾经带给并被你吸收的“内部伤害”。这个人、这段关系,无论好坏,总会被你“内化”,形成了一副内心的印记,这样的印记会一直跟随你,对你产生各类影响。否则我们就没法解释为何与前任分手几年,却总是念念不忘;亲人离世多年,影响却持续存在;有人与你一面之缘,却对他印象深刻;童年的养育者如今已变好,但被伤害的感受却变化不大;某人多年前说了一句话,却帮你度过了多年关卡……同样,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做过的梦境,即便忘了内容,但总会在某种情境下被再次唤起感受,让你感慨不已。这种例子很多,我想说的是: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此刻的发生,还有后知后觉,这会让你不断反思、觉察、领悟,继而更持续的影响你。如同精神分析认为的原生家庭,那些事已不能改变,却成了你为人处世的某种模型、某种行为、某种认知,正是这些东西在悄无声息扰动你,左右你现在乃至今后的人生。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更是如此。我会把50分钟之外的咨访关系称为“咨访关系内部的延展”。你不可能在咨询结束后完全不会想到你的来访者。而真实的“反移情”往往发生在50分钟之外。如果你能准确记得多数来访的咨询日期与时段,却记不得某一位来访者的时段,对这个来访而言,难道反移情不应该是“忽视”吗?难道我们不该思考为何如此吗?在见面的50分钟他做了什么让你记不得?他与现实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吗?早年也是被忽视嫌弃长大的吗?如果你特别期盼见到某位来访者,甚至会梦到他,这难道只是偶然吗?我们不应该思考与这位来访者的“情感浓度”吗?不应该思考他的“魅力”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你的态度?同样,如果你在见某个来访之前很在意自己的形象需要打扮一番、如果你特别想要与某位来访结束咨询、如果你想起某位来访就很生气、想起某位来访会感到挫败无力、如果你每次请假都会选择这个来访而不是那个来访的时段、如果你记错了某个来访的时段、如果临近咨询你会压力倍增、或者你会觉得可有可无无所谓、有的来访咨询记录洋洋洒洒有的却寥寥数语、有的着急督导有的就是不愿做……以上都是发生在50分钟之外,难道能说你没有和来访者在一起嘛?难道这不是反移情吗?——这才是最真实的反移情。你正在与“内在的来访者”在一起,这个人正在以“来访者的身份”进入你的现实并影响着你的思考与行为,这难道不是真实的关系吗?我们不该为此而付出更多觉察与思考吗?同样,如果你是一位来访者,移情的发生、关系的持续往往也是在50分钟之外:对那些早年生活动荡不安、重要客体极不稳定(包括情绪的不稳定)的来访而言,每周在固定的时段、固定的时长、固定的频次、固定的场所、会见一位态度始终稳定的、固定的人——这难道不正是疗愈本身吗?对那些早年无人可依的来访者,他们习惯了独自面对艰难,并对关键时候指望不上习以为常。而如今,尽管一周见他的咨询师一次,却会在遇到挫折时心生希望:“无论多难,我一定要等到那个时段,因为有个人会在那里等我”——希望感本身也是疗愈,而这种感觉只有依恋创伤的人才会懂得。而更多的来访者,随着咨询进程的深入,咨询师这个人成了当前很重要的客体,咨访关系也变成了某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他们会时常浮现咨询师的意象。这个意象可能是白天的遐想也可能是夜晚的梦境,可能在遇到困难时、与人交往时、遭受挫败时、处理关系时、深陷悲伤时,或者什么也没有发生时。几乎所有来访,都会在50分钟之外“遇见他的咨询师并和他在一起”:“若是他在这里会怎么处理”、“若是他遇到同样的事会怎么做”、“若是他知道我这么做会有什么反馈”、“此刻他在做什么”、“他会这样对他的孩子吗”、“他也会在咨询之外想起我吗”、“我觉得时间过得好慢”、“我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下次我要把这件事告诉他”、“如果现在他在身边就好了”、“上周的咨询我不该那么说”、“她好像说的不对”、“咨询好像没太有用”、“我不能忍受独自面对”、“越到咨询临近越是不想见他”、“再次见他我要穿什么衣服 ”、“我想要迟到一次”“我如何同家人解释咨询这件事”、“我觉得咨询费用太贵了”、“我觉得他在克制自己的情绪”、“我想我对他是有吸引力的”、“他的态度并不真诚”、“他只是在和我工作”、“他会想对我一样对待其他来访吗”、“真后悔上次的表现”“想结束咨询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我想要他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下次见面我一定要这样说”、“他对我的表现还满意吗”、“我有没有进步”、“我们的关系正常吗”……因为关系就是如此,关系的重点是“内部关系互动”,是慢慢累积的情绪、感受、认知、觉察、反思的总和+与这人的任何互动细节。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某种“复杂内部客体”,并一定会被内化为来访者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态度,内化为某种思维习惯。我们深刻的发现,50分钟之外来访者与咨询师一直在一起,一直在对话,一直在互动,一直在纠缠。而这些50分钟之外的“在一起”意义重大、复杂且充满变数,不论来访者是否有意觉察这一切,不论来访者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移情或投射”,也不论在下次咨询中是否谈及——来访者都会对这些“意象对话进行整合、吸收”,最终变成自体的一部分,心理治疗的效果也借由此得以实现。对那些创伤更严重、客体更匮乏、创伤发生更早的来访者而言,在某段不短的时期,咨询师就是他唯一的关系!类似早年母婴的“共生期”。由于他们的自体是如此匮乏,除了一次次被强迫性重复着伤害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好的客体经验”,而此刻,咨询师就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通常,这需要经过漫长的、融合的重新养育,才会与“咨询师妈妈”分离,才能到达马勒所说的“分化期”或者温尼科特所说的“相对依赖期”。而这也是借由50分钟两个人充分的在一起而延伸出了从模糊到清晰、从融合到依赖再到独立的所有50分钟之外。 很多外行开玩笑的认为心理咨询收费太高、赚钱太容易,那也只是外行的话罢了,唯有身在其中的同行们才能深刻体验到,我们所消耗的能量绝不亚于抚养孩子的母亲或养家糊口的父亲。有时我也认为咨询师类似于“菩萨”,因为他们正在渡人,使人觉醒,摆脱苦难,挽救一个个家庭乃至生命,这难道不是一份菩萨的工作吗?当然,渡人者先自渡、觉人者先自省,这需要咨询师付出大量的理论、技术学习、督导、培训、读书、经验积累。以及更能深入了解自我并体验作为来访者真实感受的个人体验师。更重要的是需要不间断反思任何一段咨访关系带给你的任何细微变动与无常,好的咨询师容不下“粗糙”,唯有更加细腻真诚才可与来访共舞,才可以在50分钟之外把握关系的连续性,才可以让情感互动无限延伸。最终达到用你的态度转化来访者困扰的心结,固化来访者的自体,并让来访者习得一种坚定的、持续的、充满情感对待自己的习惯。这个过程充满新意与好奇,也充满了各种挑战与不确定,以及对这些不确定的容纳。很大一部分难度,来自来访者心中的咨询师意象与曾经固化的重要客体意象之间的冲突,这相当不易。对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建立在付费服务的工作关系的人,想要成为心中不亚于早年重要客体意象之客体,需要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的努力、觉察、纠错。需要他们彼此情感的相互影响,需要咨询师悲悯的天性与理论技术结合的底蕴,更需要两个人的匹配度与耐心。所以,咨询起效的要旨就在于能否让50分钟的关系继续延伸、延伸、再延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