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元老师带你学古诗
01
诗意沁香,传承经典。欢迎同学们来到本周的“元老师带你学古诗”栏目(第三十一期),本期与大家分享的古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回乡偶书》,我们一起跟着元老师学习起来吧!
古诗赏析
02
1
译文
●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
注释
●
①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②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⑤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
⑥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3
赏析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诵读经典
03
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他们的朗诵犹如穿越时光,化身古人,几千年的经典诗词,几千年的中华经典,朗朗上口,意味深长。稚嫩的童声时而如洪钟铿锵有力;时而如和风细雨轻柔绵长;时而如小桥流水拨动心弦,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优美动听的诵读中,感受着“美的享受,德的熏陶,智的启迪”。
诗词书写
04
品味诗词雅韵,才思碰撞激荡。花有千姿,每个孩子都是一朵阳光下开放的花,各有各的姿态;字如其人,每一笔都展示了书写的态度,各有各的特点。笔尖传递的是经典文化的底蕴,也是更深层的文化渗透!一笔一画,起伏于锋杪,一点一提,运气于毫芒。同学们的作品工整美观,尽显笔锋,沉浸在氤氲的墨香中,感受文字之美,尽享书香之乐。
学习诗词
是一种传承的责任,
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让华夏文化继续发光发热,
让诗词之美流传千古长存。
1
END
1
照片|赵鑫怡
剪辑|周凡楚
编辑|孙 欣
初审|元万鹏
复审|卢 慧
终审|李登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