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开展具有本馆资源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做客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观众分享互动,聚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敬请关注。
主 讲 人
孙国平
时 间
地 点
讲座概要
在传统印象中,中华文明根本属性是农耕文明,以发达的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但广袤的中国大地,实际上由于非常多样性的自然环境类型和众多的地理单元深刻地影响了各地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文明发展进程,因此简单化的概括与实际的文明类型有很大偏差。从中国的宏观地理格局来看,广大的西边内陆地区显然支撑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草原环境下的畜牧业。而有着18000公里陆地海岸线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有着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材料来看,海洋渔业和海岸采集经济的起步阶段也与内陆旱作和稻作农业经济的起源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虽然与农业经济的规模和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但从中华文明完整性而言,史前海洋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颇有特色的海洋文明,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甚至应该这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农耕文明为核心,以牧业文明和海洋文明为两翼的综合性、混合型文明,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河姆渡文化发现和研究的基础上,井头山贝丘遗址的突破性考古成果为得出上述认识提供了宝贵实证。
主讲人简介
孙国平,1965年生于浙江慈溪,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年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江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2004年获得研究馆员资格。2009年起,担任史前考古室副主任和主任。曾参与或主持田螺山等重要遗址的数十次野外考古发掘。其中,连续10多年主持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址——田螺山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已撰写和发表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远古江南》等数十篇考古简报、报告、学术论文和论著,并与多学科专家合作在《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还参与或负责了《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海岸带环境变迁与文化文明演替》等重要研究课题。曾应邀赴日本、英国、菲律宾、美国、韩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做过学术交流。
2017年以来主持余姚井头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初步探明河姆渡文化来源和中国海洋文化发端这两个重大学术问题;2020年9月,主持的井头山遗址考古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1年3、4月,井头山遗址发掘成果获评为2020年度中国“六大”重要考古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2022年被授予省直机关优秀党员、最美宁波人、宁波市荣誉市民等称号,还被浙江省委组织部授予“100位担当作为好干部”荣誉称号。
注意事项
当日预约入馆参观观众可直接参与讲座,坐席有限,坐席区坐满为止。讲座活动期间请勿穿行,活动区域临时封闭,参观四层请由扶梯、步梯上下行,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