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席(ID:yixiclub)
大家好,我叫阮筠庭。是一个漫画家,同时也是一名在中国美术学院教画画的老师。
我在美院已经任教23年了。刚开始,我每天努力地扮演着成年人。因为我觉得,老师需要什么都懂,而我其实什么都不懂。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担心会发生突发状况。
有一天,我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我讲完当天的内容后,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没有问题就做作业。”这时,一个男生缓缓地举起了手,问到:“老师,如果我不想成为一个像你那样的人,我还要学这个吗?”
我当时吓呆了,心想,美院的学生好可怕呀。尽管我自己也是美院毕业的。
我给出一个含糊的答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但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说的“不想成为我那样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约10年后,我画了一个大学女老师的故事:29岁,名牌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做着许多人羡慕的工作;从小到大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好人,却一直没有勇气为自己而活。我在想,那个学生说的是这样的人吗?
这本书讲述了几个问题:做老师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了如今的大人?
我是如何开始做老师的
大学毕业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画漫画,直到17岁发表了第一个漫画作品。
这是我20岁左右画的漫画,曾经作为中国漫画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漫画家。
阮筠庭在20岁左右创作的漫画
但是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内还没有什么漫画家。正巧这个时候,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动漫专业,邀请我留校任教。听说了这个消息,我妈妈很高兴。她觉得做老师既稳定又有假期,对女孩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朋友们也会非常羡慕我能有这样一份工作。于是我似乎没有了其它选择。
直到现在,我跟我妈打电话,告诉她:我不想干了,我真的很不开心。她还会劝我:进了社会,都是一样的,忍一忍你就会习惯的。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老师职业和艺术理想之间拉扯。我经常开玩笑说,我的职业理想是辞职。当我开始连载《春晖》的时候,经常有读者问:这个故事最后结局怎么样?我说:结局当然是小春老师辞职了。因为那是我的职业理想。
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和我当时的想法一样: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想到改变就觉得一定要辞职、一定要去远方。
但是直到现在,我和小春老师都没有辞职,而且看样子还会继续干下去。从外在看,这23年什么改变都没发生,我在老师这个位置上没有挪动一厘米。但从内在来说,老师职业带给我许多成长和改变,我和职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想分享的是关于改变的另一种可能性。
改变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在美院门口的大石头上写着“中国美术学院”。我经常觉得我对它有责任。在上学的时候,我是个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完美的人。我觉得,漫画就是我的生命,我要像没有明天一样画画。
成为老师之后,我觉得好老师的标准就是把学生培养得像我一样优秀。我必须让他们像我一样努力才行。所以,我占满他们的每一分钟,调动他们的全部能量。就像在挤柠檬一样,把学生们的一点一滴都榨尽。
这是我当时的备课表,从上午、下午到晚上,任何时间我都不放过。晚上的时间也得要求学生看完一部电影,第二天上交观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像没有明天一样画画。同学们纷纷发出:啊?倒吸了一口冷气。
于是,为了鼓励他们,我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颜悦色法,我好言相劝、循循善诱,发现没用;心灵激励法,给大家一个Vision,“你们可以画出你们光明的未来”,也没用;威胁论,我跟学生说如果大师是高山,那你们就是平原,你们看看这个差距,他们变得更沮丧了,也没用;鼓励竞争法,我对学习好的同学给予特别的关注,让其他同学感到压力,还是没用,而且我并不喜欢这个方法,后来我也不再用了。
我作为一个老师如此“努力”。结果是,第二天来上课的同学告诉我:“老师,他们都请假了。”我想:“好吧,你们还有这一招。”
成为“好”老师的过程,让我感到挫折。
还有更挫折的。我曾经有一个得意门生,我辅导他的毕业作品得了国际大奖。我当时想,这么用功,又有才华的学生,可是很少见的。我对他说,老师看好你哦,你以后一定会大有前途的。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家装修市场里,看到一个人拿着玻璃朝我走来。走近发现,正是之前那位学生。我问他:“你最近怎么样?专业搞得怎么样?”他告诉我:“我没在搞专业了,我在卖玻璃。”
听到这句话,我很难过地走回了家,我想:那我的工作呢?我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成为艺术家是最重要的事情。但通过这些事情,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不一定想成为艺术家。如果我的工作只是培养了一个母亲、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可以是任何角色的人,这样的工作就不伟大吗?
我也发现,做老师跟画画是不一样的。画画,只要努力总会有结果。做老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不是AI,不会执行指令。所以,和人相处的过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阻抗,会感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张漫画里,画的是每一个老师——不管教学龄前儿童还是大学生——每天会碰到的烦恼。
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看我这个应该怎么做呀?”依靠多年的职业素养和聪明才智,我给她指出一条路。我说:“你可以这样……。”我都佩服这个办法,心想:一条康庄大道等着你,你还不赶快去。
这件事情让我反思,我们作为大人认为的正确是什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前面是死路一条、是一个大坑,是因为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掉进过坑里。
但是成为大人,会使我们忘了这一点。甚至,我们不允许年轻人走同样的路。但走过了一段哪怕看起来很愚蠢的、很傻的、很没有必要的路,年轻人才能有所收获。也许,我们眼里的弯路,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是最近的道路。
所以,爱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矛盾、痛苦,会让我们直面这个问题:我们究竟爱的是自己还是对方?这是我在老师工作中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
彼此之间,明明嘴上说着爱,心里却很受伤,这是为什么?
这个小朋友,也就是小时候的春晖,说:“我不想弹钢琴了,我不喜欢。”另一个人,也许是她的爸爸,问:“那你知道,你妈妈喜欢你弹钢琴吗?”她说:“嗯。”他又问:“那你爱你妈妈吗?”小春晖的想法被这句话堵了回去。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就是被这句话堵了回去:如果你爱我,如果你真的关心我,那你就应该去做这件事。
就像曾经有一位同学告诉我:如果我考不好,我爸爸就会打自己。我好难过,我好伤心。
爱变成了一种操控,而用爱去操控似乎比较简单。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对于小春晖来说,她只是想让另一个人能耐心地询问和倾听她的想法:为什么你不想弹钢琴呢?因为我弹不好妈妈会生气,她会跟爸爸吵架,我很害怕。她想要的只是这样而已。
很久以前,我看过的一本书里写到:当你真的很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给别人。
合上书,我想:我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被爱、被看见、被听见、被赞美还有被接纳。所以,如果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就是这些我未曾拥有过的东西。
有朋友看了《春晖》,告诉我:在我的人生路上,从来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如果我遇到过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我想说,其实我也没有遇到过。就是因为没有遇到过,所以我想要成为一个这样的老师。
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发现让他们进步的办法,并不是挑剔他们的缺点,而是真正地接纳他们、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这能让一个人找到生命的动力发展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不断地实践这一点。
如果不是做老师,我大概会是一个艺术家。我身边的艺术家、过去的我,其实都是非常自我的。因为作为艺术家需要做自信的判断,需要对于好坏、对错、高雅与低俗……有绝对的标准。但作为老师,这是行不通的,会有人不断地向“绝对标准”提出挑战。这些挑战促使我反复地思考:我究竟爱的是自己还是对方?
我从一个如此自我的艺术家,变成了一个可以看到他人的老师,这份工作改变了我。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曾有过一个有趣的观察。在美国,老师上课时会跟大家坐成一个圆圈,热烈、平等地讨论问题。在中国,老师上课时站在讲台上,学生们坐成一排。
在艺术教学中,我经常问大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
每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开始目光游移,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转一圈,反正就是不看中间。就像台风突然席卷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向日葵花园,把向日葵吹得东倒西歪。
对此,我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会施展美杜莎的目光,如果有一个同学不幸与我目光接触,“哔”,瞬间石化:好,就是这位同学,你说吧。一旦祭品被选中,其它的向日葵瞬间恢复了精神。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学生们不敢看我的眼睛呢?他们到底害怕什么?
这是《春晖》里的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场入学考试。每一年,我们学校会举办规模非常大的入学考试。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考生会报名参加,想要进入中国美术学院。
有一次在考场上,有个女孩子突然举手说:“老师,我不小心把这个条形码撕破了一个小角。”我看了一眼说:“没关系,你这个稍微贴一贴就可以了。”她说:“真的吗?”
我看到她惊恐的神色,我突然觉得好熟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我从小到大连涂答题卡都会害怕——万一这支2B铅笔是假冒的呢?万一答题卡读不出来呢?我生怕在漫长的升学道路上走错一步。
就像我妈经常跟我说:“不要犯低级错误。”我说:“什么叫低级错误,听起来好可怕。”
更可怕的是,如果掉队的话,我会去哪里?好像会消失,所以更可怕。就像世界上存在着一个黑洞,它一直在凝视着我们,我们甚至不敢往里看。
在这场考试中,每一个考场有40名考生,那一年我们学校的录取比例是40:1。意味着在这一场考试当中,平均每个考场只有一个人被录取。尽管那位同学那么担心她的试卷会不会出问题,但其实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她肯定考不上了。
考试结束,我看着她提着水桶,满怀心事地、慢慢地离开。我的内心充满酸楚。
但是作为监考老师,我不能跟她说一句话。所以,我在《春晖》里写到:不管你在哪里,那些掉队的人、那些被落下的人,我希望你好好的。
被落下的人去哪了
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断地进行着类似的筛选。
在《春晖》里,我做了个比喻,校长要求:我们去年培育的花,直径达到了8.3公分,我们今年培育的花,直径要达到8.5公分,甚至要达到8.8公分,这是名校的荣誉。
但是有些花就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有些植物根本不是花。就像这棵仙人掌,春晖对着它说:“这里太潮湿了,好像不太适合你。这棵仙人掌甚至看起来快死了。”
我的同事也经常对我说:“把精力放在那几个最有前途的学生身上就可以了。其他人即便花再多的精力,也不会出彩。”我说:“有道理。”
但是,当我看到这些花的时候,我觉得正是因为它很瘦小,所以才需要更多关注和爱,不是吗?而且即便人是种子,至少也不是同一种植物的种子。
跟一朵桂花说:“你为什么不能开得像玫瑰一样?你不觉得羞愧吗?这样对桂花是公平的吗?”
所以,我很想告诉每一个学生,你不需要证明什么,你的存在已经足够了。
这是《春晖》中的一篇,叫作《沙滩》。我把我的工作比作在沙滩上捡拾贝壳,并招呼很多人看:快来看,这么漂亮的贝壳。
但是相较于让别人看到这些漂亮的贝壳,最重要的是要让沙滩知道它拥有这么多漂亮的贝壳:你看,这里这个颜色用得多么好,连我都用不到。
作为老师,我经常需要给学生打出一个分数。但是打分的时候,我会感到为难,因为我觉得学生之间、艺术之间是不能比较的。沙滩啊沙滩,你要知道,你是无需跟任何人比较的,你要珍惜你的那些宝贝。
在我们丢弃这些学生的同时,也丢弃了我们心中哭泣的孩子、我们心中的仁慈、我们心中的爱……其中包含着我们对于事物的热爱。所以,我们丢弃这份爱的同时,也跟自己热爱的事物失去了连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做艺术要叛逆。”这恰恰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悖论,艺术需要尝试和犯错,而教育不允许犯错。大多数学生在过去的人生里,被要求遵守规矩、符合标准,他们努力地成为了好孩子。突然要求好孩子做叛逆者,太难了,我也做不到。
为了治这个“病”,我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去做一件坏事。比如说,把两个人的鞋带绑在一起,或者告诉一个胖胖的女孩:“你不要一直用包包遮腿了,你的腿真的很粗。”
结果这个作业把美院的好学生们难倒了。上课的时候,好几个同学非常害怕地看着我,说:“老师,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看着他们,很认真地讲:“什么都没做,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作业。在你的人生中,是不是从来没有跟老师说过,我什么都没做。这本身就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而且你发现这样也不会死。”
艺术就是这样。艺术并不在于,一张画画得好不好,一个作品完成得是不是出色。艺术在于一段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既然人是自由的,那就意味着有做对的自由,也有做错的自由。当我们告诉学生:你们是自由的,我支持你们。学生也会不断地审视我们:你说你能够无条件地支持我,这是真的吗?所以,我们需要审问自己: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和学生拥有犯错和冒险的自由呢?只有允许犯错,生命才会生长出更多可能。
“我希望你为自己而活”
我的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再也不来看我、不跟我联系了。我特别理解,或许大家觉得必须有所成就才能来看老师。
我曾经有一个很爱我的学生,她一直努力地达到所有人的要求。快要毕业的时候,她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你的期望。”我跟她说:“我跟你再说一遍,你不会辜负我,因为我对你没有期望,只有爱。从今往后的人生,我希望你为自己而活。”
所以,我觉得唯有放下别人的目光,放下背负的期待,一个人才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我们站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可以感受到快乐。每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也让整场演奏更和谐。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关于如何找到自己位置的练习,大家有兴趣可以回到家自己做。首先,在一张纸上写下你喜欢做的10件事,这10件事是哪怕没有钱、没有目的,你也愿意做的事情。即便是在夕阳下散步或者跟人聊天,也可以。写完之后,思考你喜欢做的这些事包含了哪些特质,也许是耐心,也许是欣赏,也许是情感流动……
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就喜欢跟人聊天。“聊天”对我来说,我看重的特质是什么?是情感,是交流,是共融,是同情,是人与人的互动,是对人的观察。
正是理清了这些特质,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的兴趣,帮助我在老师工作中不断地观察和反思学生们的感受;我的特长,让我能利用艺术表达和传递我的观察和反思。我的老师生活滋养了我的创作,我的创作让我变成了一名更好的艺术老师。我找到了一个方法,将老师工作和艺术理想结合在一起。《春晖》是结合之后的结果。我常常觉得,只有我才能创作出这部作品。
有一天,我拉开家里的抽屉,看到了我以前获得的奖状和证书。我同样看到了我曾经花费过多少精力获得这些东西,将它们堆积在一起,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还不错的人。我现在明白,人并不是这些东西堆积起来的。
谢谢大家。
--------End---------
继续阅读:儿子让人进步,女儿让人幸福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婚姻里的“小心眼”和“没界限”
中年夫妻,还有没有“爱”?
发送【方框内】的关键词,领取相应文章
二胎专题:【养俩宝】【孕二胎】【备二胎】
宝宝养育:【断奶】【辅食】【哄睡】【两三岁】
英语早教:【动画下载】【教程下载】
妈妈鸡汤:【幸福秘籍】【俩宝妈的春天】
关注 “二胎妈妈圈”,回复数字,可阅读相关内容
101 为什么要生二胎
117 哪些情况不适合生二胎
116 两个孩子相差几岁最合适
120 如果你生了二胎,却未能儿女双全
121我二胎备孕生女儿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