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华裔移民游走于两堵墙之间,突围的困局能打破?

文摘   2024-09-26 12:35   加拿大  


格局有高度 思想有深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访问高度网





“这张穿行在两堵墙中的参观者让我想到这就像新移民的处境——穿行在两堵墙之间——在国内的朋友看来,你出国了,到了墙外边;但是在本地人眼中,你又没有融入,还是在墙外边!“ 随着PPT的播放,半张指着他在温哥华唐人街的华裔博物馆内拍摄的一张照片说到。声音不大,语气平和,却让在场听众感到震撼。听众们纷纷叹息,半张先生也轻叹一口气。场内沉静。

 

这是发生在半张的新书分享会上的一幕。2024年9月21日周六下午,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为半张的散文集《上松鸡山》举办了新书分享会。分享会别开生面,半张没有在分享会上逐章介绍书里的内容,而是选了一些未收入书中的图片来解说。



被他命名为《墙里墙外》的这张图片便为其中一张。促动他拍摄这张摄影作品的想法是《上松鸡山》的创作主题之一——移民的人生就像登山,特别是一代移民的融入历程。由于疫情禁足,让半张能有充裕的时间对他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内观和反思。


1980年代复旦经济系毕业,享受当时的就业分配待遇到国内某著名研究机构工作,先去欧洲留学后,又来SFU进修。卓越的学术背景和幸运的机缘巧合让半张“无缝衔接”地找到了专业对口的“高端工作”——进入某著名政策研究机构工作。在温哥华DT高大上的写字楼上班十余年后,转向去附近另一座大厦内的金融公司直到退休。如此“华丽”的移民后奋斗史是许许多多的一代移民难以实现的梦想。


这些年他在英文媒体和专业会议上发表文章、研究成果颇多,工作或社交生活中出入各种主流活动,貌似不存在横亘在一代移民眼前的语言和文化障碍。然而,二十多年加拿大生活的游刃有余后,半张仍然感受到“墙”的存在,可想而知,英文不利索、职场中找不到北、无甚主流社会经验的一般的一代移民面前的那堵“墙”有多高,又有多厚。


阻隔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的构成很复杂,半张对其相关分析散见于全书各篇。


华裔移民史本身就是一部与种族歧视对抗的历史。无论人头税还是《排华法案》在加拿大都是专门针对华裔社区。可以说,在那些黑暗的岁月中,华裔受到的歧视和迫害仅次于原住民。《一艘船模》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黑暗记忆和华裔移民二代穿越黑暗后的对记忆残片修复的故事。


《看完大山侃大山,才明白大山背后的加拿大》借著名笑星大山的段子揭示出黑暗结束后的暗流,笑中带泪。疫情以来,这股暗流翻涌凶猛,已经逐渐漫出地面,成了日渐扩大的洪水,再次向华裔社区席卷而来。



草根遭受攻击还不显眼,一些政要都已经被洪水打湿——这几年仅有的两位华裔参议员胡子修和胡元豹,屡屡被骂“滚回中国”、被指责是中国政府代理人,温哥华第一位华裔市长沈观健的胜选被说成受“外国干涉之果”,国会议员董晗鹏被污蔑为“通敌”——甚至连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都不能再“远离尘嚣”——许多华裔科学家、学者的科研工作受到怀疑和调查。


愤懑之情见于《赵钱孙李杨,不是替罪羊》。疫情爆发后,一些英文媒体和舆论对华裔社区的抹黑也爆发了。从之前毫无根据地指责华裔炒高房价、是地下洗钱主力,又升级为华裔“斗士论”,说华裔移民都有可能被某国征服威胁和操控从而成为间谍。这种斗士论最终发展成为华裔社区投票受干涉的“外国干涉论”,从2022年弥漫至今。


为何挣脱黑暗不过两三代人的时光,又再次被黑暗追赶上来?《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念》、《加拿大的孤独轮回》、《爷叔不响》等数篇文章从多角度讨论这一重大议题。再比对《铭记他们的名字》中通过散布大温地区的以华裔命名的街道、公园、场馆等所记述的华裔对加拿大社会的不朽贡献,更感到迎接新挑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上松鸡山》中对“墙”的分析,与胡元豹参议员对华裔加拿大人当代面临的三种排斥总结概况颇为相符:


“第一种形式是老式的种族主义,与 100 年前导致《排华法案》的那种种族主义没什么不同。这就是近年来许多针对亚裔加拿大人的无端攻击背后的根源。 


第二种排斥形式是长期以来对加拿大华人及其优点的正面刻板印象的结果。人们愿意认为中国人都非常擅长数学和工程,他们会成为优秀的医生和律师,他们是出色的音乐家,而且通常都是好公民。但他们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吗?我已经说过,这是加拿大华人在自我认知和个人诉求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第三种排斥形式是最阴险与有深远危害的,因为它旨在将华人社区分为主流社会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两类。……这些条框成为了粗暴的忠诚度试纸,不遵守这些条框的加拿大华人轻则被视为可疑,重则被视为对加拿大不忠和不法行为。这种现代形式的排斥,是会对在选举中投票‘政治正确’的华人投以认可,否则就会被视为受到外国势力的干预。” 



“墙”不仅阻隔了一代移民的融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已经融入的移民的排斥,正如胡元豹所说:“正是这种排斥质疑了华人社区团体在疫情初期大量购买PPE运往中国的动机,而后当加拿大遭遇感染高峰的时候再次质疑华人与团体从中国采购大量PPE捐赠加拿大社会的动机。正是这种排斥思维假设加拿大每一个设计技术的部门发生的违规行为都是外国间谍活动的例子。这种排斥的情绪将加拿大和中国科学家之间的所有合作视为本质上可疑的,并呼吁加拿大华裔研究人员放弃与中国大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排斥的危害更大。一代移民通过对语言、文化的不断学习,总是可以不同程度地“破冰”,越过阻隔,融入主流——半张这样在加拿大工作顺利的移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排斥却不是一代移民通过学习语言和文化就能冲破的。排斥,需要像当年黑暗时代的先侨那样去奋勇维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为自己披荆斩棘的同时,不应忽略其他社区。


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正如《上松鸡山》中多篇文章字里行间所倡导的,华裔无论是融入还是维权,皆应与其他社区建立良好关系。加拿大所奉行的多元文化政策的理想状态是各族裔、各社区、各种文化如经纬交织,平等、融合,五颜六色的丝线在互相呼应、互相衬托、互相借鉴中平滑交汇出绚烂花样。


此外,要对其他社区遭遇的歧视同仇敌忾。只要有歧视发生,社会便不会平和。当舆论集中“炮轰”某一群体时,往往是对某一群体在妖魔化。比如:


1887年温哥华暴乱发生后,加拿大首任总理约翰·麦克唐纳爵士对华裔社区的评价是:“总的来说,得出的结论是,华人来到加拿大定居,产生杂种种族,并严重干扰加拿大的白人劳工……这对国家不利……我不认为这会是一个优势。加拿大允许蒙古人种成为该国的永久居民。我相信这会引起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邪恶。”



多伦多的报纸Jack Canuck 在1911年将华裔描述为:“华人将始终保留他们的习惯……他们成群结队地在一片地区聚集,而整个那一片很快就成了他们毫无顾忌地延续赌博(所有华人天生的弊病)、抽鸦片以及其他恶习的场所。”


加拿大开放移民政策后,1975年BC省的国会议员罗恩·亨廷顿在下议院讨论移民政策时发言:“(亚洲人)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中国人……无法被国家正确吸收,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正在根据《移民法》被接纳......这些人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结构。他们分布在贫民窟,一栋房子里有几十个……他们用飞机运来,一次 350 人,根本没有办法同化他们。”


讲这些话的人虽已作古,但是这样的居高临下的认知和毫无根据的误解却仍然存在,并屡见不鲜,不仅是华裔社区仍在受害,其他移民社区也难以幸免,比如最近对印度裔社区的攻击。将上述对华裔的不实描述中的“华人”换成“印度人”,是否与时下泛滥的一些对印度裔的评论雷同?


登上松鸡山,看到的不仅是号称云城的温哥华美景,也有数百年来脚下的土地从原住民的龟形大陆演变为加拿大的血和泪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唯有保持包容、尊重和谅解,才能保护和维护这片土地的魅力和美丽。只有这样,历史才能不光是一面镜子,更是一块块永远淘不完的金子。”


上松鸡山,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


注:

半张新书《上松鸡山》目前在亚马逊(Amazon)、哈佛书店(Harvard Book Store)及Barnes & Noble网站有售。




延伸阅读:

独家|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登温哥华松鸡山


-END-

本文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思想的深度,就是人生的高度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高度与您不见不散!

您对世态万象的真知灼见,我们屏息谛听:

editor@riseweekly.ca



   
   


高度见闻
坐标温哥华,剖析加拿大,移民北美要有高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