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说元春的悲剧是自己作出来的?贤德妃其实并不“贤德”

文化   文化   2024-11-17 15:43   山西  
文|爱上红楼

编辑|爱上红楼

在《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誉为“贤孝才德”的典范,她的命运轨迹从入宫为女史,到晋升为贤德妃,无疑为贾府末世带来了一抹难得的亮色,尤其是在她风光省亲之时。然而,贾元春的真实面貌远比表面复杂。尽管她在贾母身边长大,且久居深宫,避免了母亲王夫人的某些缺陷,但她内心深处却藏着狭隘自私与刻薄任性的一面,这在成为贵妃后更是显露无遗。

贾元春的女史生涯漫长,而一朝封妃,对她而言是从高级宫女跃升为后宫女主子的华丽转身;对贾府而言,则是衰败之际的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重获生机。贾府上下对此无不欢欣鼓舞,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不惜倾尽家财修建别墅,甚至拆除了贾赦院中的亭台楼阁以扩建。

然而,元春省亲时的表现却令人意外。她全程泪眼婆娑,言辞间透露出对皇宫生活的不满,甚至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来形容,这在古代皇权至上的背景下,无疑是极为不妥的。她的话语不仅缺乏贵妃应有的格局与气度,更像是一个怨妇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要知道,即便是寻常人家的女儿,能入宫为妃也是莫大的荣耀,更何况是像探春所说的“福大”之人。

元春在如此盛大的典礼上,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她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严格的监视与记录,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灾祸。更何况,皇帝对后妃已经颇为宽容,允许家人每月探望两次,这在古代已是难得。元春却仍不满足,抱怨自己虽富贵已极,却骨肉分离,无意趣可言。

这些话在皇帝耳中,只会显得元春缺乏为臣做妾的觉悟,大逆不道。皇帝不会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她的痛苦与不满,只会按照古代的礼法来评判她的言行。元春的抱怨不仅无法改变她的命运,反而可能得罪皇帝,给她和贾府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元春在皇宫中的生活虽然不易,但她作为贵妃,已经站在了后宫的巅峰。她的牺牲与付出,虽然并非出于本意,但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就应该学会接受现实,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与不满。毕竟,在古代皇权至上的背景下,个人的情感与意愿往往只能服从于大局与礼法。

元春身为贵妃,亦是皇帝的臣妾,她的每一次举动都关乎皇族的颜面。皇帝允许她回娘家省亲,本意是彰显皇恩浩荡,而非让她借机诉苦,损害皇族声誉。即便皇帝对她有所不周,作为妃子,她也应恪守本分,绝不可公开抱怨,这是身为后妃的基本修养。

然而,元春在省亲时却泪如雨下,将一场喜庆的盛事笼罩在悲伤之中。她只顾宣泄内心的委屈,却未料到此举可能得罪皇帝,使贾府更加不受皇帝待见,甚至为日后的抄家获罪埋下了祸根。因此,仅凭此举,元春便难以担当“贤孝才德”的美誉。

省亲之后,元春命探春抄录大观园的题咏,并亲自编次优劣,更下令在大观园勒石铭记,以示风流雅事。这一细节常被读者忽视,却深刻反映了元春内心的争荣夸耀之心。勒石之举,本是歌功颂德之举,元春此举无疑有自吹自擂之嫌。

东汉窦宪大败匈奴后,曾命班固在燕然山石刻《燕然山铭》以炫耀功勋,结果回朝后即被赐死。贾府虽奢靡张扬,却未敢如此公然自夸。而元春却不顾身份,贸然勒石,此举无疑是对皇权的冒犯。她虽贵为贵妃,封号“贤德”,但在皇族中,她仍有太后、皇后等长辈在上,她的举动无疑是在挑战皇权的权威。

作者在此处安排勒石细节,或许正是暗示了元春最终的悲惨结局。她虽享尽荣华富贵,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元春在死前仍沉浸在欢愉之中,她的结局虽令人惋惜,却也不冤。她与贾府那些骄奢淫逸的族人,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未能逃脱命运的惩罚。元春的故事,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



1尤二姐劝尤三姐嫁宝玉,小门户的脑子像核桃,谁给她的勇气?

2. 薛宝钗在贾府已经众叛亲离,曹雪芹咋不明写?给足面子让她自己走

3. 黛玉死亡之谜一:皇帝赐婚北静王林黛玉,成为逼死黛玉的最后稻草

4.红楼梦里,有一个男人在暗地里护着黛玉,比贾母、宝玉还用心

5. 红楼梦:贾府除夕宴,男人有11个,最重要4人不见,不祥之兆

6.《红楼梦》:是谁害死了林黛玉?原来是她,说出来真无法让人相信






爱上红楼
看红楼,学红楼,爱上红楼,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