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遇伯 | 大桥荣光

文摘   2024-11-14 08:03   江苏  

大桥荣光
马遇伯

作者马遇伯先生:1940年出生,江苏扬州人,现退休。著有散文集《心有千千结》。

古镇大桥,对我来说既陌生,又不陌生,印象中就是窄窄的小街小巷石板路。少儿时,父亲推独轮车带着我,在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送过货,路两边有二三处竖着贞节坊。后来,独自一人去卖过布,遭遇商店老板强卖,只给我市价的一半,欺负我年纪小,流着眼泪回家。

随着岁月流转,大桥镇发展欣欣向荣,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多项荣誉称号,令我神往,很想身临其境,不留晚年缺憾。友人得知我的愿望,热情相约,并请一位大桥名门后裔、对大桥历史颇有研究的好友陪同,我满怀喜悦欣然前往。


行走在条石街上,两边商铺林立,门面一尘不染。这条街由近万块条石铺就,长约四华里,穿越300多年时光,流水潺潺,不堵不污,流淌着醇厚的历史包浆,是大桥的特色名片,把老街的古迹串联在一起,有省市级文保单位十多个。


徐氏始祖徐宗仁,南宋淳祐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走进古宅遗址,并不耀眼的厅堂颇有历史价值,这就是大桥首屈一指的楠木厅,可谓“壮丽冠一乡”。1986年,楠木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后人不负先祖,历年水旱天灾,都赈济行善事。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抗日勇士出资出力,在县志都有记载。


一块汉白玉碑刻,揭晓一位大家族的历史,这就是刘家大院。在古建筑施工中,发现墙根处一块高34厘米、宽13厘米的汉白玉碑刻,正反两面分别刻有“东藜照堂”“北藜照堂”字样。据《大桥镇志》记载,刘厚之幼年因家境贫寒,饱受不能读书之苦。后经商有成、富甲一方,捐资创办养田学校,办学14年间,就读学生超千人。新四军挺进二、三纵队司令部曾设在这里,大桥镇第一个党支部也在这里成立,陈毅渡江来大桥视察,曾在这里下榻,留下宝贵的红色印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圣旨与顾氏家族是大桥的荣耀,这次有幸目睹真迹。此圣旨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颁发,有五种色彩,据说色彩越多价值越高,受旨人身份越重。330多年前,顾图河应试《治河策》,论述严谨,文采俱佳,康熙龙颜大悦,御笔钦点一甲二名榜眼,命其传授雍正等皇子。职充《大清一统志》,皇舆表纂修官,又任撰辑《方舆考略》总裁官,得到皇上赐御扇,并赠亲书《瀛台诗》予以褒勉。1706年,康熙任命他为湖广提督学政,为主考官,精选有真才实学之士26人,是清初扬州学派领军人物,博得“维扬二妙”之名。

不负前人,薪火相传。顾图河八代孙、晚清著名画家顾宝珊,绘出了轰动于世的名画《春江草堂图》。第十代孙顾懋林是我国第一列国际列车的设计者。第15代裔女顾懋萱曾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是新中国第一位驻东欧国家的女大使。

我入神倾听,沉静其中。友人指着解说人对我说:他是顾氏第十八代孙。我惊喜地打量他,中等身材,身体健硕,双眼炯炯有神,语句干净利落,表达能力很强。当他得知我是老兵时,利索地向我致军礼,原来他也是退伍军人。后续介绍大桥红色文化,更是精神饱满,而且与他有着密切关联。


大桥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就是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三江营是新四军北上抗日第一站、苏北抗日战争桥头堡。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依托长江天险,重兵把守三江营。1949年4月9日,解放军179团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三江营据点顽敌发起猛攻,以负伤206人、牺牲85人的代价毙敌200余人、俘虏 352人,三江营获得解放。

解放军渡江前夕,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1949年4月20日、21日,英国海军“紫石英号”等两艘炮舰从吴淞口窜入长江,不听三江营解放军202团警告,向我阵地发射炮弹,解放军第23军军长陶勇下令开炮还击,“紫石英号”连续中弹搁浅,两次挂起白旗。毛泽东亲笔起草声明,中国领土不容侵犯,一举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

大桥人民永远不忘三江营壮烈的战争历史,为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1949年在三江营戎家巷竖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2009年重新搬迁,改造建设三江营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将全镇范围内在解放前牺牲散在各村的114名革命烈士墓,全部迁移到纪念馆内安葬。现由纪念碑瞻仰区、烈士安葬区、纪念馆组成。前来缅怀烈士的群众接踵而至,我们一行人肃立纪念碑前,脱帽庄严地三鞠躬。

“为烈士寻亲,为英雄立传。”大桥人又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雕刻在纪念碑上牺牲的67位烈士是幸运的,让后人永久铭记。但遗憾的是,有许多烈士至今未能“回家”。如一块石头长期压在大桥人的心头。作为后辈的战友似乎听到烈士呼唤亲人的声音,首当其冲参与江都融媒为三江营革命烈士“寻亲”行动。奔赴浙江诸暨、宁波海曙、慈溪,不远数千里到河北承德,先后为13位烈士找到亲人。战友说,还要继续奋斗,让更多的长眠于三江营烈士“回家”,让大桥的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