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鱼病,如何保证最佳治疗效果?选对药物,争取救鱼黄金时间!

学术   2024-10-15 17:30   山东  
关注【水产家】 免费领取养殖手册

“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但这段话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如果养鱼不生病,可以赚钱赚到头脑发昏;二是表明养鱼容易得“瘟”,生病多且难治,有可能亏得你头脑发昏。这句话虽然夸张了点,但其中包含的精髓是“鱼病难治”。特别是细菌性鱼病,病原多样且发病较急,如何选择合适的抗菌药保证最佳效果,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01


抗菌药物选择

水产上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列举常用的三种:喹诺酮类药(恩诺沙星)、四环素类(盐酸多西环素)、酰胺醇类(氟苯尼考)。对于发生细菌性疾病的池塘,最常见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一种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足量足疗程科学使用,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细菌性鱼病的有效方法。

但有时这三种国标抗菌药,对致病菌的敏感程度相同,这时应该选择性价比高、耐药性产生速率慢、耐药性消失速率快的抗菌药。从追求抑菌或杀菌功效角度,一般建议按水产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的顺序选择药物。

02


确定用药剂量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后,紧接着就是确定用药剂量。多数情况药物剂量和效果是成正相关的,如果剂量不够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因为长期低剂量用药,导致鱼体质变差等副作用。

现在内服抗菌药面临一个争议:到底是按存塘鱼的重量,还是按当前鱼的吃料量来添加抗菌药物?如果按存塘鱼的重量,来换算抗菌药的使用量,因很大一部分发病鱼都处于不吃料阶段,只有部分鱼上料台吃料,这时如果按存塘量来换算抗菌药使用量,相当于在超剂量给吃料的鱼内服药物,可能出现内服后吐料或吃一会就散开的现象,严重的会损伤体质。

如果是按投喂量,来换算内服抗菌药物的量,发病期间很多养殖户都有减料或控料习惯,按投喂量换算,经常造成内服抗菌药的剂量不够,最后处理效果不理想,耽误治疗进度。

所以在选定抗菌药后,建议当天适当抛网,估算池塘发病鱼的比例、吃料鱼和不吃料鱼的比例,综合考虑再制定用药剂量。也可以在当天和投喂抗菌药期间,做好调水抗应激、加开增氧机,促进病情较轻的鱼上台吃料,改善整体的吃料情况,提升内服抗菌药的效果。

03


搭配保肝类药物

内服抗菌药具有伤肝等副作用,特别是水产养殖都是群体给药,因为个体摄食量、体质等存在差异,副作用更显著。在投喂抗菌药期间,添加胆汁酸等保肝产品,保肝护肝,并促进毒素排出肝脏。同时适当采用几种,具有协同增效的抗菌药搭配使用,如经典的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硫酸新霉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不仅效果更好,副作用也更小。

药敏试验确定用药种类,精准用药把控剂量,内服抗菌药期间,配合调水、保肝,这才是处理细菌性鱼病的基本操作步骤。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电话:15562589050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咨询!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水产家
水产人,就看水产家!专注水产绿色、健康、高产养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