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天津大学 张志成,左志强等: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能源系统控制综述

文摘   科技   2024-06-18 15:09   辽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引用信息

张志成, 李鹏, 左志强, 等. 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能源系统控制综述[J]. 控制与决策, 2024, 39(6): 1761-1777.


2024年第6期封面文章推荐

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能源系统控制综述

张志成,李鹏,左志强,王一晶,呼文韬,倪旺,刘兴江


01

研究背景

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是由太阳能驱动,可在海拔20-100km的临近空间飞行的高空长航时(High Altitude and Long Endurance,HALE)无人驾驶飞行器。与传统飞行器和卫星相比,其具有飞行高度高,覆盖范围广,使用成本低,可在临近空间长期驻留的优势,为网络覆盖与通信中继、资源勘探与灾害预警、凝视侦察与防空预警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发展。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的部署和应用有效填补了航空器和航天器间的空白区域,是临近空间应用的重要手段。

随着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逐渐为人熟知,相关研究受到极大重视。世界各国持续开展太阳能飞行器研究,先后研制出几十种型号的太阳能飞行器(如表1所示),高空运行频次不断提升,呈现常态化趋势。我国高度重视临近空间的应用价值和战略地位,积极布局和开展新一代无人平台的相关研究。我国主研发的“彩虹”太阳能飞行器(如图1所示)完成了临近空间连续7天的飞行任务,标志着我国临近空间探索与应用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表1 国外典型太阳能飞行器

图1 “彩虹”太阳能飞行器

然而,我国太阳能飞行器的研究相对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驻空时间、有效载荷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能源系统的能量管控能力和能量利用率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太阳能飞行器快速发展的瓶颈。能量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调节,储能电池组充放电管理,以及协调多个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为机载动力系统和有效载荷提供稳定、充足的能量。能源系统的能流控制性能和能量调度水平直接决定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续航时间和有效载重。如何实现连续跨昼夜的不间断能量供给成为飞行器能源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综述集群化能源系统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方法及最新成果,分析能源系统能流控制与能量调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02

集群化能源系统结构

为适应飞行器翼展大、载重低的特点,并满足细粒度能量管理的需求,集群化能源系统以光储一体化智能发电节点为基本单元,通过网络互联,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集群化能源系统示意图

能源系统由多个发电和负荷节点构成,每个发电节点包含功率等级相当的光伏电池、储能电池、DC-DC~变换器以及嵌入式控制器。为满足临近空间飞行器逐步扩大的任务需求,能源系统将朝着更大规模、更多负荷类型以及更灵活可靠的方向发展。为此,具有多母线结构的集群化能源系统在模块化重组、灵活重构组网、分区自治协调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能源系统的模块化和网络化对分布式节点协同控制精度、节点切入切出情况下的鲁棒性以及对网络拓扑切换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


03

能源系统的控制目标与约束

飞行器能源系统与地面能源系统相比,其工作环境更为复杂,控制目标和约束更为多样。
控制目标方面,飞行器能源系统的能流控制与能量调度需要兼顾能量平衡、功率平衡、储能均衡以及能流高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昼夜能量平衡是临近空间飞行器长时驻空飞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区别于地面能源系统的主要特征。能量不平衡则意味着飞行器夜间将失去动力,导致任务失败甚至发生坠毁。因此在能源系统的容量设计、能流控制等各阶段均需将能量平衡作为首要目标。

控制约束方面,由于飞行器载重限制,飞行器能源系统的容量、变换器数量和种类以及电力传输线和信号传输线用量等各方面均受到严格约束,控制策略的应用条件较地面能源系统更加苛刻,制约了能流控制与能量调度的手段。此外,由于临近空间飞行器任务多样,运行工况复杂多变,能源系统运行于多物理场高度耦合、时空关联性与不确定性强、多种约束共存的复杂环境中,难以对发电、用电设备进行精细建模,传统地面直流微网的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亟需针对飞行器应用环境开展能量管理系统研究。


04

集群化能源系统能流控制与能量调度综述

(1) 能源系统的能流控制
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集群化能源系统,控制各发电单元协调运行,实现功率平衡和储能均衡是能流控制的首要目标。在飞行器环境中,能源系统能流控制面临诸多挑战。现已开展的研究内容涵盖电压调节与功率分配、储能均衡控制以及通信受限下能流控制问题。
针对功率分配问题,常见的控制方法包括下垂控制、分布式控制等。多智能体系统模型与集群化能源系统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基于一致性的协同控制方法保持了分散式控制的即插即用能力,且与其他方法相比,其对能源系统拓扑变化的鲁棒性和灵活性更高,是临近空间应用的主要设计方法。
储能系统实现了夜间能量的持续供给,是能源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均衡策略,电池储电量差异性会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系统发生级联故障。因此,电池组的均衡性成为电池组管理的核心问题。储能均衡控制是指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使得各发电节点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保持一致。现有的储能均衡策略主要可以分为能量耗散型均衡和能量非耗散型均衡两类。能量耗散型均衡方法虽易于实现但会造成较高的能量浪费,而能量非耗散型均衡(又称主动均衡)通过“能者多劳”方式实现均衡,更适用于能量利用率要求极高的飞行器能源系统。
集群化能源系统的协调运行离不开功率节点间的有效通信,然而飞行器上的通信资源严重不足。事件触发的通信机制可有效降低通信带宽,是飞行器能源系统亟需发展应用的控制手段。事件触发控制可分为事件触发控制器更新和事件触发通信两类。在每一时刻,事件触发控制器更新策略利用上次触发时刻更新的状态得到反馈控制信号,从而避免控制器频繁更新,但触发器需与邻居保持实时通信以校验触发条件,因此该方法适用于控制器更新成本较高的情形。在事件触发通信策略中,反馈控制信号和触发条件检验均只采用上一时刻更新的数据,因此通信次数得以降低,此外,根据状态更新方式,事件触发通信策略分为基于相对测量和基于广播两类,后者采用异步触发机制,不要求节点同步触发,只利用邻居节点上次通信时广播的状态缓存信息构建误差反馈,因此该方案的信道占用率更低,更适用于临近空间飞行器能源系统。
(2)能源系统的能量调度
集群化能源系统的能量调度关注能源系统在小时/天时间尺度上的能量平衡和能流效率,优化储能单元的循环寿命,保证能源系统在长达数月的飞行过程中昼夜发电与用电平衡,且续航末期储能电池的储电量和健康状态仍可满足飞行器的能量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强化学习方法表现出极强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本质上,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将能源系统的能量调度问题建模为转移概率未知的马尔科夫决策过程,通过智能体和环境的交互来获取经验,进而根据经验选取最优决策。避免了能源系统和运行环境精确模型的建立,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鲁棒性。目前,机器学习方法,如DQN、DDPG、TD3、SAC等,已部分解决了能量调度,储能系统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问题。然而,对太阳能飞行器集群化能源系统的应用研究鲜有成果产出。已有的模型未充分考虑飞行器能源系统结构特征,在状态集和动作集的定义、奖励函数的选取以及策略学习的目标确立上仍需与飞行器能源系统紧密联系。飞行器能源系统的智能调度应以能量平衡、能流效率提升以及延长储能电池循环寿命为目标。此外,能源系统仿真技术,包括仿真测试环境及临近空间数据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05

总结与展望

本文梳理了太阳能飞行器集群化能源系统的发展目标、关键问题、系统结构和模型,并综述了能源系统能流控制和能量管理领域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最新成果。目前能源系统的供电能力仍是制约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因素。能源系统的发展需以长航时、大载重飞行需求为牵引,着重解决多种约束共存的能流控制、拓扑重构下的系统鲁棒性提升以及面向持续供能的智能调度等问题,提升能源系统电能质量和自主管控能力,为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介绍

张志成,博士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市智能无人集群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饱和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集群化能源系统等研究。

李鹏,博士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市智能无人集群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从事鲁棒控制和有限频率分析等研究。

左志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市智能无人集群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非线性系统、鲁棒H控制、能源系统以及无人驾驶等研究。

王一晶,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市智能无人集群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从事切换系统以及多智能体系统控制等研究。

呼文韬,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要从事飞行器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

倪旺,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源技术。

刘兴江,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从事电子材料、电池材料与电池设计等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精彩论文推荐】一种时空协同的图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及其工业软测量应用

【精彩论文推荐】迁移学习引导的变源域长短时记忆网络建筑负荷预测

【精彩论文推荐】基于时空图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预测

郑重声明: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微信信息,需包含本微信名称、二维码等相关信息,并在文首注明《控制与决策》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


-联系我们-

《控制与决策》

网站:http://kzyjc.alljournals.cn

电话:024-83687766

邮箱:kzyjc@mail.neu.edu.cn

《Journal of Control and Decision》

网站:

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tjcd20/current

邮箱:tengrong@ise.neu.edu.cn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信息


控制与决策
该服务号旨在发布期刊、网刊动态和征文通知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