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北方小城,埋藏着隋唐盛世的种子

文摘   文化   2025-02-07 08:00   北京  


古代中国的盛世莫过于隋唐。


这两朝不仅人口众多,疆域广袤,文化上更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不仅佛道二教传播广泛,拜火教(明教)、大食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都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隋唐何以繁荣兴盛?孕育辉煌的种子竟埋藏在一座北方小城——山西大同。


▲雪中的大同古城。(图片来源:大同日报)



01  农牧并举的平城


隋唐脱胎于北朝,北朝起始于北魏,北魏兴盛于平城,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南朝文人王肃在诗中描绘了自己来到平城的初印象:“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苍凉的笔调,几乎不像是在描绘一座城市,倒很像《敕勒歌》中天地苍茫的草原。


▲夕阳下的大同古长城遗址。(资料图)


不过,平城也确实距游牧核心地带不远。往前翻看,平城的历史多与农牧文明冲突相关,赵襄子兴兵灭代,汉高祖受困白登都发生于此。


西晋覆灭后,中国进入大分裂时代。前后共计十六国割据北方,最终由北魏完成统一。


之所以北魏定都平城,根源仍在地理物候。


以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平城坐落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离温带草原区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交界线近在咫尺,这使得此处可农可牧。


另一方面,大同盆地被群山包围,北有阴山、西临管涔山、南依恒山句注山、东望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中,句注山被列为“天下九塞”之一,雁门关就是这座山上的关隘。


▲雁门关雪景。(图片来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山川若是阻隔,河流则代表通路。浑河河谷就是通向北方的大道。北魏君王从平城“北巡”,通常由此进入云中地区。


阴山南麓的平原地带,在北魏时被称为“敕勒川”。浑河转折之处,在明清被命名“杀虎口”,民众口中的“走西口”便指这里。


农牧两宜、地势险要,又有数条通往草原的大道,这使得平城成为北魏统一北方的中心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曾巡视邺城,“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但在正式定都时仍选择平城。


北魏建国之初,劲敌是崛起中的柔然。双方数度激战,北魏大胜,获得了数十万游牧人口,“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


此外,华北、河西的大量农耕人口也被迁徙到了平城一带,政府分配给他们耕牛和土地。农牧并举的发展策略让北魏得到源源不断的士兵、粮秣和战马,也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原始积累”。


02  三教合一的北魏


经济上农牧并举是“硬实力”,文化上博采众长则是“软实力”。隋唐文化的繁兴勃发,在北魏平城时期已初见端倪。


《笑傲江湖》中描写了一段令狐冲与方证冲虚在恒山密议的场景,“那悬空寺共有楼阁二座,皆高三层,凌虚数十丈,相距数十步,二楼之间,联以飞桥……飞桥阔仅数尺,若是常人登临,放眼四周皆空,云生足底,有如身处天上。”


▲山西大同悬空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建筑特色“奇、悬、巧”。(图片来源:大同发布)


书中的悬空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本名“玄空寺”,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这种上不挨天下不着地的建筑亘古未闻,据说是工匠从蜘蛛结网得到启发,在悬崖上凿孔,插木为梁,梁端支柱,梁上搭板,板上建楼,终于建成了今日的“悬空寺”。李白游览之后写下“壮观”两字,徐霞客至此也叹其为“天下巨观”。


比起景致带给人的震撼,悬空寺更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建筑。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根基,而三教最早的汇合点就在悬空寺。


▲悬空寺院。(图片来源:恒山景区官微)


从名称来看,“玄”字取自道家教理,而“空”字乃是佛门要义。内部布局也体现了这一点,寺有佛堂11座,又有道观5座,而北端的最高层三教殿,则供奉着“佛、儒、道”三家的领袖: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两侧。不同信仰同处一堂,大家各敬所尊,互不干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了中国主流思想根基。但东汉出现了“博士倚席不讲 , 儒者竞论浮丽”的风气。宇宙观和世界观则相对缺失,使得古人开始寻找更多元的思想归属,佛教和道教由此勃发兴盛。


▲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东胁侍立佛及昙曜五大窟外景。(图片来源:山西古建筑博物馆)


北魏早期以道教为国教,曾有灭佛之举。不过后来魏孝文帝精通儒学经典及诸子百家,对佛教也已不持敌视态度。


北魏时期儒、道、佛属于在互动与争论中求同的阶段。中国第一次出现三教合流的思想,三教兼习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风尚, 孝文帝本人更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 尤精释义”。


自北魏始直至隋唐,儒释道成鼎立之势。三教间互动交融、争辩求同的状态 , 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科学技术的发生也得益于这宽松的氛围。比如范缜的《神灭论》、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都是出于道教大师之手,而何承天的历法学、张华的《博物志》则是儒学家所作。


▲出土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本草经集注》卷纸(局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包容并蓄,传统文字中从来没有“异教徒”之类的词语。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可以共处一堂,求同存异,位于大同的悬空寺就是早期范本。


03  北朝走来的隋唐


说到北魏汉化,大众的第一印象总是魏孝文帝南迁。但民族的交流融合,在百年前定都平城以来就从未停止。


关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学者们各有所见。有人认为他向往华夏文化,有人认为代北守旧势力强大。但最实质的问题是桑干河流域的人口达到饱和,而从河北向平城运输粮食,需要翻越太行山,成本极高。


▲山西大同桑干河湿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济上农牧并举,文化上三教合一,是北魏统一北方的底气,更为隋唐的辉煌打下地基。任用汉臣,推行汉文化等包容性举措,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也造成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融的基本范式。


一定程度上,如果没有北魏,也许华夷之别的概念会长久停滞不前,且难以得到纠正。


北魏之后的东西魏及北齐北周享国时间较短,不管是土地制度还是官制、文化发展均与北魏一脉相承,可以视作北魏的延续。


隋唐建立的基础是北周,故而说没有北魏便没有隋唐盛世并非虚妄。而辉煌盛世的内因,则在平城这座北方小城中孕育百年。


▲大同古城内民俗社火巡游表演。(图片来源:大同日报)


唐代诗人薛奇童曾在《云中行》一诗中写道:“忆昔魏家都此方,凉风观前朝百王”,追忆北魏在大同建都的辉煌历史,感慨世事变迁,人间沧桑。


盛衰流转,俱成往事,但开放则兴,融合则强的铁律,又何曾有过改变?


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   核 | 清   风
统   筹 | 王彦龙
责   编 | 才丽媛
制   作 | 郭欣欣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古城新读|大同,何以如此“大同”(上)

古城新读|大同,何以如此“大同”(下)

胡风国俗——大交融开启云冈石窟艺术中国化|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③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道中华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