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费因斯坦,肖像由艺术家提供
Thomas Feuerstein
Portrai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托马斯·费因斯坦 (Thomas Feuerstein) 现居维也纳,曾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艺术史和哲学,并取得博士学位。自2020年起,他在因斯布鲁克大学担任艺术话语方向教授。作为一名理论型媒体艺术家,他采用了“概念性叙事”的方法,将艺术、建筑、哲学、文学与经济、政治和技术相结合。费因斯坦的核心创作实践是将语言、视觉和材料元素联系起来,探索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同时围绕神经网络、生物技术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相关主题进行创作。
费因斯坦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其中包括2022年维也纳展览“共生总体” (Holobiont: Live is other);2021年莫斯科实验艺术与科学/新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展览“新元素” (New Elements);2019年法国第15届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等。
他的作品被全球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其中包括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 (MAC Lyon)、穆莫克维也纳博物馆 (mumok Vienna) 和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 (ZKM) 等。他于2019年获得奥地利媒体艺术大奖 (Austrian Art Prize for Media Art)。
材料形态转化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Morphology
托马斯·费因斯坦的作品具有“生长性”与“瞬时性”的特点,他将生物代谢与熵的概念转化呈现为平面、雕塑、装置等多种媒介形式,以“概念”为核心的系列创作将经济、政治和技术结合起来。观看他的作品,如行走在博物馆之中,观众可以在他的作品之中看到从工业革命、现代到未来的诸多场景,从复杂的结构中解读关于生物生命的未解之谜。
《菌菇》,托马斯·费因斯坦,2015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PSILOSPHERE, Thomas Feuerstein, 2015.
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费因斯坦近年来不断探索“过程性雕塑”的创作方法,他用蘑菇、细菌等自然生命的活动过程创造出用于艺术创作的碳、颜料等。材料是费因斯坦创作媒介的重要一环,他重视这些元素之间的合作,包括材料自身、材料的形态转化(或称为生产),以及自我消化,这一系列过程都将导向意义的再生产。他认为自己的雕塑不应该是一个结果,更应该作为过程展示,供人们思考和解读。
分子雕塑 Psilamin
“分子”的概念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隐喻与代表性,我们时常可以在他作品中看到对于“分子”的探索。他并没有选择将艺术创作过于抽象的提炼以传达他的哲学理念,而是通过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位,直接介入并揭示生命的真谛。他创造了“psilamin”这一具有形态发生潜能的虚构分子,营造出吉尔伯特·西蒙栋 (Gilbert Simondon) 所描述的“前个体化”氛围,即一种亚稳定的秩序状态,万物从中萌芽、结晶、变形,在永恒的个体化进程中不断演化。
《普罗米修斯交付》(局部),2017年
图片源自艺术家官网
PROMETHEUS DELIVERED (detail), 2017.
Image from the artist's official website.
《普罗米修斯之缚》,图片源自网络
Prometheus Bound, image from the Internet.
费因斯坦通过对水管与液体流动、实验室器皿与单细胞生物共生、粘液与晶体对立统一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与非生命、有机物与无机物、机器与精神之间界限模糊性的深刻洞察。费因斯坦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普罗米修斯交付》是将尼古拉斯·塞巴斯蒂安·亚当 (Nicolas Sébastien Adam) 的《普罗米修斯之缚》(Prometheus Bound) 复制品用化学自养细菌缓慢分解。在雕塑自我演变的过程中,石灰石变成石膏,雕塑慢慢溶解。艺术家将作品里放置的细菌生物模拟人类肝细胞的能量来源,让有机生命的“分子”注入无生命的雕塑之中,有机雕塑OCTOPLASMA就从中生长出来,让“无机石”变成“有机肉”。从这种意义上讲,他的艺术是对生命形态的理解与感悟的直观表现。在费因斯坦的艺术实践中,细菌既是“原材料”,也是“雕刻刀”,它们不仅生产构成雕塑的新材料,还能重新塑造这些材料的形态,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新陈代谢 Metabolica
《新陈代谢 (白鲸记)》,托马斯·费因斯坦,2024年
图片由意大利博尔扎诺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METABOLICA (Moby Dick), Thomas Feuerstein, 2024. Image courtesy of Museion.
在自然界中,新陈代谢是每个细胞内部不断发生的过程。这一过程普遍而基础,却对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生产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费因斯坦于2017年开始构想系列作品《新陈代谢》(METABOLICA),并于2020年得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的支持。他与因斯布鲁克大学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的微生物学家展开合作,将尖端科研成果与艺术史以及科幻文学交织。他们利用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中的碳源生产生物聚合物PHP (聚羟基丁酸盐),围绕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展开创作。
左右滑动查看
《新陈代谢》,托马斯·费因斯坦,2017-2024年
图片源自艺术家官网
METABOLICA, Thomas Feuerstein, 2017-2024.
Image from the artist's official website.
《新陈代谢》系列作品试图叩响生命工厂的大门,在其中揭开了生命工厂的神秘面纱,通过五个章节娓娓道来从工业革命至今乃至未来的变迁故事。故事追溯了从捕鲸与石油时代到当今及未来生物化学场景的演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藻类和细菌等生物成为了合作伙伴,借助科学研发的力量,催生了全新的美学与艺术实践。曾经,雕塑材料来自卡拉拉大理石矿,凿子是雕塑家的工具;而在《新陈代谢》系列作品中,生物体成为雕塑的“采石场”和“凿子”,它们不仅生产出可以用于雕塑创作的新型塑料,还能够再次消化这些塑料,改变它们的形态。最终,费因斯坦向外界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命”?
《新陈代谢》,托马斯·费因斯坦
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ETABOLICA-HYDRA, Thomas Feuerstein, 2023.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本届双年展即将呈现托马斯·费因斯坦《新陈代谢》系列作品的第一章,艺术家将鲸鱼、潜艇和光生物反应器融为一体,藻类蜿蜒流动,如生命之线般肆意生长、蔓延。《新陈代谢》不仅是一件雕塑作品,更是一个动态系统,呈现了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探索了生命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新陈代谢》,托马斯·费因斯坦
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ETABOLICA-HYDRA, Thomas Feuerstein, 2023.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费因斯坦通过《新陈代谢》呈现了一个由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试图从中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人类对生命的理解。艺术家对鲸鱼外形的再现,构建了一个由捕鲸历史和未来生物资源的科幻场景。同时,通过模拟生命活动的循环过程,费因斯坦试图揭示生命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与再生能力,同时反思现代科学在理解和控制生命层面的局限性。
更多精彩作品,期待您到展览现场一探究竟!50位全球最具实验性、想象力和话题性的艺术家与科学家,邀您一起从不同维度觉察万物的脉搏,在行星视角中探寻萦绕于万物的“灵光”!
撰文:刘昱雯、舒珊
排版:王潇扬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灵光涌现
Earthwise
2024.10.26 – 2025.02.23
*
启皓艺术馆 Genesis Art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
8 Xinyuan South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早鸟票限时发售中
扫描二维码在线购票
早鸟票销售截止至:2024年10月25日 23:59
使用时间:展期内均可使用
BATB 相关阅读链接:
早鸟开售 | 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今秋十月重磅启幕!
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即将启幕:与万物灵光化⽣涌现
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灵光涌现”即将启幕!
参展艺术家
亚历山德拉·阿罗什维利
安德里亚·安那尔 & 蒂博·布雷韦特
村上梓 & 亚历山大·格罗夫斯
陈文令
克里斯塔·佐梅雷尔 & 劳伦特·米尼奥诺
大卫·科隆比尼 & 劳拉·尼德尔 & 马克·杜波依斯
多米妮克·冈萨雷斯-福尔斯特
埃维莉娜·甘比诺
加里·希尔
伊弗·邓肯
伊希塔·夏尔马
杰尼斯·波拉
杰尼夫·奥龙
约翰内斯·布鲁德
朱利安·戈茨 & 塞巴斯蒂安·尼特
马克西姆·哈维·卡里埃
诺兰·奥斯瓦尔德·丹尼斯
奥利弗·雷斯勒
索尔维格·苏斯
泰克拉·阿斯拉尼什维利
托马斯·费因斯坦
叶锦添
简鸣谦
乌韦·里格尔 & 刘一楠
王之纲
arc/sec实验室
AoHI混合智能艺术实验室
批判媒体实验室
ETH人工智能实验室
气候时钟
(按姓氏拼音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