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宇宙触角”望远镜:开启揭示动态宇宙的新纪元

百科   2025-02-02 18:03   北京  
↑点击“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关注更多科普内容!


你是否曾好奇,宇宙中最神秘的爆炸现象是什么?一种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RB)的奇异现象,正引领着人类重新审视宇宙的演化与起源。自首次被观测以来,它引发了全球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口径达500米的“中国天眼”,目前已发现超1000颗新脉冲星;而未来一种全数字化的、没有“镜”的新型射电望远镜——“宇宙触角”,将助力发现上万个快速射电暴源,实现跨量级的关键科学突破。  







2月1日,第889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清华大学讲席教授、FAST原首席科学家李菂,通过回顾伽利略首度使用天文望远镜开启的现代天文学历史,带领公众一同了解和探索关于我们头上这片星空的无限奥秘。

讲座伊始,李菂先带领公众共同回顾了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生动地阐述了天文学这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在近半个世纪中是如何从基础科学的“配角”逐渐跃升为“主角”的。通过详解具体的实例,他回顾了快速射电暴这一现象的发现历程,解读了“中国天眼”和加拿大CHIME阵列等探测设备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作用。

讲座中,李菂也详细介绍了其团队正在进行的“宇宙触角”望远镜项目。该项目以相场望远镜为主要技术方向,通过集群式小型天线阵列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显著提高了快速射电暴探测的效率。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辐射机制当前仍然是天文学未解之谜。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有可能推动天文学甚至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看得更远、更清楚,还要看得更广、更快。”李菂表示,当前的“宇宙触角”已经能够实现瞬时视场达到全天1/4的动态监测,这在之前的观测中是难以想象的。他表示,与“天眼”相比,“宇宙触角”在深度上虽有所欠缺,但在广度和速度上都具有独特优势。“它省去了传统望远镜放大信号和移动镜面所需的时间,纯粹靠数值计算就可以完成聚焦,感知宇宙相场,完整记录天体信号的强度和相位。”

此外,李菂还展望了天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他提到,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正驱动天文学进入动态宇宙的新纪元。“我们希望通过‘宇宙触角’这类的宇宙新型探测器和科技手段进一步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以此来推动人类对宇宙物理本质的理解更进一步。我们相信,未来的5到10年间,这一领域将带来革命性突破,为人类历史带来前所未有的认知。”

在讲座尾声的提问环节中,就“人工智能技术对天文学的影响”“‘中国天眼’能探测到外星人吗”“下一代望远镜最可能的发展方向”等有趣又深刻的问题,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市第九中学的200余名师生与李菂教授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讨论。

此次讲座不仅使公众对我国天文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和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带来了关于现代天文学前沿的最新洞见,激发了公众对探索宇宙的无限遐想。正如李菂在讲座中提到的那样:“科学探索的魅力在于未知,而我们正在努力揭开这些未知的面纱。‘宇宙触角’不仅是人类对太空更深处的观测设备,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新延伸。”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北京科学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建设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大型科技场馆,是服务于公众的公益性社会科普教育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