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告别过去,重启人生的封神诗词!”

情感   2024-11-08 20:02   湖南  

关注首页唯问右上角设为”星标“,插画|忘川头像定制

 


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魏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释义: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值得去追寻。


陶渊明从 29 岁开始出仕,在13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出仕又多次归隐。但因受不了官场束缚很快辞职。

这两句话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表达。陶渊明回顾自己以往出仕的经历,认为那些在官场周旋的日子是错误的道路(“已往之不谏”)。

他在经历了诸多官场的不如意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并且他相信未来(“来者”)的田园生活是可以把握和值得追求的,这是他人生方向的一个重大转折。

从哲学角度看,这两句话蕴含着对时间和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它提醒人们要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要一直沉浸在无法改变的过去之中。

过去的错误或者遗憾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但是我们可以着眼于未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和塑造未来的生活。



2



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明代·夏完淳《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释义:放眼前方终有万里飞腾路,哪怕四海风尘弥漫罩征程。

夏完淳出生在一个忠烈之家,父亲夏允彝是明朝的官员和学者,对他影响深远。


夏完淳自幼聪慧,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便跟随父亲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这首诗作于顺治三年,当时明朝已经灭亡,清军入关并逐步占据中原地区,但南方仍有不少抗清力量在坚持斗争。


在抗清斗争中,他经历了诸多艰难困苦和生离死别,目睹了国家的破碎和人民的苦难。


“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体现了夏完淳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尽管当时国家处于战乱、四海风尘弥漫,但他相信只要坚持抗争,就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壮志,为国家和民族找到出路。


夏完淳在年仅 17 岁时就英勇就义,但他的诗歌和精神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近现代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释义: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往前迈进。

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的重要关口,地势奇险,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 年 2 月 25 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

经过激烈战斗,傍晚时分红军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随后红军直下遵义城,歼灭国民党军薛岳部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再占遵义。

这一仗是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1935 年 2 月 28 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感慨万千,挥笔写就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释义: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写诗被新党抓住把柄,引发 “乌台诗案”。他于当年十二月被贬到黄州。


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的政治生涯遭受重创,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思。在黄州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和心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苏轼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逐渐从痛苦和迷茫中走出来,形成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


这次沙湖道中遇雨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风雨无常,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面对困境的态度。


这是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后,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它不仅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心境,也成为了后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精神鼓舞。


同时也告诉我们,外界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风雨之声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去面对。


就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人们可以选择被其困扰,也可以选择超脱其外。





5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宋代·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

释义: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宋绍圣二年(1095 年),黄庭坚参与编撰《神宗实录》,因言 “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被卷入政治纷争。

他因 “铁龙爪案” 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后又远贬巴蜀地区。这种仕途上的大起大落,使他对人生的变幻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这样的人生困境中,他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黄庭坚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但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后,开始接触和深入研究道家思想。

道家的 “无为”“逍遥” 等观念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能够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得失。

这首诗运用一个典故:


郑国有位樵夫在野外打死一头鹿,怕人看见便藏起来,后来忘了藏鹿的地方,还以为是梦,而路人听到他的话后找到了鹿。


这则故事充满了虚幻和不确定性,就像人生中的富贵得失一样,得之如梦,失之如幻。此句表达了人世间的富贵难以真正得到和把握的感慨。




关注唯问👆 我们在繁华尘世,诗意栖居





清雅绝美,这才是真正的诗词之境!






关注唯问视频号👇,陪你安静一隅

































































“道家那些杀气逼人,顿悟成仙的神级金句!”


“那些堪称封神不染尘俗的神仙诗词~”


“老祖宗笔下「江湖再见」的封神诗词!”

END

(文中插图来源为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插画师:忘川头像定制



唯问
不是老师,不是学者,海滨小城一野鹤。 闲来无事,除了读读诗,养养花,还有世间俗人的一致爱好...... 内容为纯爱好分享。 如内容和诗词、文学无关,则是广告,广告文案由商家提供。不喜请勿点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