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分析

文摘   三农   2025-01-21 10:01   内蒙古  

。。。

.


引用本文

DOI:10.16742/j.zgcdxb.20240334

刘永杰,杨琴,苏军虎,等. 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24,46(12):122-129.

LIU Yongjie,YANG Qin,SU Junhu,et al.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and “Three-North” project constru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2024,46(12):122-129.

.

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分析




刘永杰1杨  琴1苏军虎2,周富斐1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摘要 & 关键词

我国“三北”工程区的大量区域是戈壁、荒漠和退化沙化草原,光照资源充足,为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光伏发电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分析我国乃至世界光伏新能源的发展态势及我国“三北”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需求,阐释光伏发电与“三北”生态工程建设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存在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尤其是草原生态修复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为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合理使用荒漠、沙化草地等提供参考。




光伏;“三北”工程;草原修复;沙化草原;荒漠草原












照片由作者提供

照片由作者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6日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三北”工程地区光照资源、土地资源蕴藏丰富,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充足,空气干燥,地势相对平坦,为大规模光伏发电产业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高质量促进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围绕如何落实好党中央支持光伏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强化“三北”生态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提出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区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规范和支持好光伏发电与“三北”生态工程建设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01  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现状分析



.

1.1 “三北”工程概况

三北”工程启动45年来,可治理沙化土地的45%以上得到初步治理,水土流失区超过61%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三北”工程成为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2021年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显示,“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14180.00万hm2,占全国沙化土地的84.03%。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省区沙化面积超过666.67万hm2,是防沙治沙、光伏发展的重点区域。
1.2 光伏产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支持措施、提升光伏发电技术、降低光伏发电装机成本、促进多技术协同发展,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2年增长了135倍,2020年后呈快速增长态势(图1),当前累计和新增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西北地区,2012年后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猛,其中,2017年光伏装机容量是2011年的525倍。近几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新能源结构调整,因光伏发电良好的减碳能力,光伏发电产业在西北地区呈快速上升趋势。


1.3 光伏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光伏电站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已就光伏电池板矩阵与环境间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组件通过电池板的吸收和拦截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土壤中水分蒸发和表层盐分积累减少,进而改变了土壤质地、土壤有机碳分解效率和土壤呼吸速率,土壤中黏粒、粉粒含量增加,沙粒含量减少,质地朝着砂质壤土改变;光伏阵列内的土壤含水量高于阵列外;在土壤的化学性质方面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阵列内的土壤pH值、电导率、0~40 cm土层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光伏阵列改变了电站区小环境,增加环境异质性,使得阵列内植物的物种种类和生物量均高于阵列外。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因光伏电源发电产生热量,在光伏板1~2 m范围内会增加空气温度,降低相应湿度,产生“热岛效应”。在荒漠区开展光伏板建设的架设模式及相关风蚀等研究显示不适宜的光伏电池板架设方式可能产生“狭管”效应增强风蚀作用。


.


02  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2.1 优势和机遇

(1)我国新能源结构调整为光伏发电产业提供广阔空间。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规划布局均为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在西北等碳赤字日益严重的地区,光伏发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落实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引擎。
(2)“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急需强有力的抓手。“三北”地区面积大、生态地位突出,而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土和水是主要的限制因子。退化沙化草原修复治理是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基础性任务。而光伏发电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清洁能源行业,高质量推进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是破解“三北”治沙缺钱、缺土、缺水难题的重要方式。
(3)光伏发电与生态功能提升“协同发展”有良好基础。研究表明,相对于荒漠植物,太阳能板资源利用效率高,且光伏电池板的合理架设有益于植被盖度提升、产量提高和有助于防风固沙,植被生态功能提升有助于降低光伏电池板等的维护成本。因此,光伏发电与荒漠化防治、沙化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提升有很好的“协同共赢”基础,是一种经济产出和生态防护双赢的产业。
(4)西北、华北地区乡村振兴和转型发展有强劲需求。“三北”工程区的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适宜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重点区域。截至2023年3月底,西北地区5省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83.66 GW,到2025年底,目标为189.82 GW。在华北地区,有评估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光伏发电潜力是区域用电量的3倍。
(5)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及“新三北”工程的实施提供新机遇。“三北”地区大多处于“胡焕庸线”西侧。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而广阔的西部57%的土地仅有6%的总人口居住,并且生产生活条件相对差,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有更好的生活。光伏发电产业为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带来了新机遇,是推进全国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
2.2 问题和挑战

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未形成规范的用地政策。二是光伏发电与生态协同发展体制不健全。三是各利益相关方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四是光伏发电区域供需不平衡、布局不合理。五是光伏与生态协同发展技术支撑不足。


.


03  完善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的建议



.

3.1 做好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的顶层设计

围绕“三北”工程建设目标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应联动协调,系统构建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的顶层设计,重点做好用地要素保障,制定完善的用地、税收、光伏建后管理、金融支持、用电消纳方式、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保障体制机制。
3.2 规范光伏发电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发展

根据国家层面提出的“光伏发电应与草原生态等多功能协同发展”要求,自然资源部门、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能源部门及财政部门等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三北”工程区草原生态等多功能提升与光伏发电高效运营协同发展(即“草光互补”“沙光互补”“以光补沙”“以光补草”等),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技术标准等配套完善,规范光伏发电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发展。

3.3 构建光伏发电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分享机制

中央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引导,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加快构建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重点围绕综合利用方式、企业权益保障及需承担的生态保护修复责任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探索有效的“企业+牧民”协作发展模式,构建“光伏+生态+草牧业”共生模式以促进区域草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生态+储能、耗能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和保障光伏发电产业有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3.4 开展适宜性评价,引导光伏发电项目合理布局

“三北”工程区各级政府应全面统筹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对满足光伏电站建设的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强化相关区域资源调查摸底,做好本底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强光伏电站建设规划,对光伏电站建设条件进行全面的研究论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电力消纳情况统筹制定光伏电站发展规划,引导光伏项目合理布局。

3.5 加强光伏发电项目生态建设管理技术体系建设

林草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围绕光伏发电产业与生态效益提升协同发展总目标,构建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前区域适宜性评价体系、项目建设标准体系及运营期生态监测标准体系,应加强光伏项目建设及运营期生态监管,落实企业生态保护相关责任,严格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修复“三同时”措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的监督管理,确保综合效益的高效发挥。


.


04  结语与展望



.


“三北”工程建设及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优先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减排途径,其中光伏发电发挥着关键作用。光伏发电与“三北”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对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破解生态建设难题、促进草原生态功能提升、增强清洁能源供应、平衡区域碳支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等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增强各方协作、强化后期监管是保证以上多重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制作:胡晓然

校对:陶彦彤

审核:胡卉芳





往期回顾







文献速递

【文献速递】草原灌丛化过程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文献速递】农牧交错区草地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方法、挑战、不足与展望

【文献速递】薹草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文献速递】蒺藜苜蓿MtMYB16基因克隆、表达及转录自激活分析

【尹飞虎院士团队文章】我国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文献推介


【文献推介】蒙古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对其景观生态风险影响的过去动态和未来预测

【文献推介】内蒙古大学徐柱文团队:干旱和氮沉降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文献推介】面向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构建成片开发项目中留用地土地开发补偿费核算

【文献推介】物种-面积关系的尺度依赖性在古北草原普遍存在但普遍较弱

【文献推介】半干旱草原粪居型和掘洞型粪食性金龟对马粪和牛粪分解的协同促进作用



期刊导读及目次浏览


《中国草地学报》2024年第12期目次

《中国草地学报》2024年第11期目次

《中国草地学报》2024年第10期目次

《中国草地学报》2024年第9期目次

《中国草地学报》2024年第8期目次



视频摘要


【视频摘要】农牧交错区草地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方法、挑战、不足与展望

【视频摘要】我国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

期刊介绍



《中国草地学报》(月刊)是中文核心期刊(2008-2023各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被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曾多次荣获全国、省级优秀期刊荣誉,是中国草学领域创办最早的科技期刊。2024年复合影响因子3.915,综合影响因子2.805。设“研究报告”“综述与专论”“研究简报”等栏目。


左滑查看更多


.



      联系我们        


       为方便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学术交流,编辑部建立了微信、QQ交流服务群,目前主要发布编辑部资讯、论文推荐等信息,有关专业领域的问题讨论、投稿等相关问题均可在群里咨询。    

入群方法:您可添加微信18947146322,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稿件编号),小编邀您加入微信群;QQ群号为737790739,可自行搜索加入。机构营销广告人员勿扰。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的宣传与推广、公众号用于作者专家等进行稿件查询、在线交流,丰富相关专业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