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草原“四库”功能提升 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4-01-07 18:00   北京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2000多年前的古圣先贤管子眼里,有着这样的富强中国的愿景。

在青海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为引领,全力推进青海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征程上,要充分认识到青海的草原在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社会安全、民族安全和政治安全等方面发挥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大力推进现代草业科技体系建设,加强草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实现“科技兴草”,提升草原“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的“四库”功能,推动青海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青海草原“四库”功能的重要性

青海是我国的草原大省,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仅次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居全国第四位。草原是青海省境内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47%,发挥着“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的重要功能。

青海草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占国土面积80%以上的草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淡水供给和水量调节功能。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39.31亿立方米、13.54亿立方米和31.50亿立方米,分别为三大河流干流贡献了40%、15%和2.5%的水量。可以说,上下游上亿群众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青海草原“水库”对大江大河水源的涵养和调蓄。

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5.8亿亩,占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2.36%。天然草地牧草营养成分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2.93%,较全国草地平均10.32%高出2.61个百分点;粗脂肪含量平均为3.3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0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平均为21.51%,较全国平均低20.42个百分点;无氮浸出物含量平均为46.8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92个百分点,具“三高一低”(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特点,为草食家畜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产出了大量优质的肉奶等动物性食物。同时,草原上分布的蕨麻、沙葱、沙棘、黑枸杞等野生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发挥了巨大的“粮库”作用。

草原牧民饲养的奶牛、肉牛、牦牛、骆驼、绵羊、山羊等家畜,是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草原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和保障,尤其是草原奖补政策,大幅改善了牧民生计,201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62元,比2010年增加4661元,增长97%。可以说,草原发挥了巨大的“钱库”功能。

草原和森林、湿地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碳储存功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巨大“碳库”。据测算,我国草原碳储量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6.7%,是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库。青海省2020年度林草碳汇量为4524万吨二氧化碳,其中草地1580万吨二氧化碳。在三江源的研究工作表明,“黑土滩型”极度退化草地通过建植人工草地的方式恢复9年后,草地碳储量增加44.15百万吨。因此,通过青海省草原保护修复可以为我国碳中和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从大食物观角度深刻认识青海发展现代草业的必要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论述,为未来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大食物安全的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指导下,对标青海省“四地”建设的总目标,发展现代草业将是青海省的重大战略选择。青海省现有草原6.28亿亩,而耕地仅846.3万亩,为耕地面积近8倍的草原是“天然大粮仓”。青海省应向草原要粮,全方位、多途径开发草原食物资源,大力推进现代草业发展,实现“藏粮于草”,不仅可以保障青海省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民族安全和政治安全,同时可以促进青海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全球农业发展经验来看,现代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模式是草地大约占农用土地的25%,草地畜牧业产值大约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高效肉牛、奶牛生产是欧美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占一半以上,甚至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国内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区开展的试验实践表明,对退化草地或天然草原进行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施肥浇水、人工种草等恢复建设措施,可以快速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加上合理利用和科学养畜,每百亩草地的生产力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值一般为投入的4倍。除天然草原的牧草和家畜生产外,还可以在耕地上或边际土地上种植牧草,实施草粮间作轮作、林下种草、草菜轮种、草药种植等多种草地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势。在农用土地上,通过豆科牧草与林、粮、油等作物的间、套或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解决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青海省作为我国草原大省,未来草地农业也应成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科技助力草原“四库”功能提升,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尽管青海省的草原具有十分重要的“四库”功能,发展现代草业对提升草原“四库”功能和大食物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的根本保障。但是长期以来,青海省草原与草业科技投入少、科研力量总体不强、重大科技专项缺失、科研成果少、科技贡献率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青海省草原与草原科技工作,助力草原“四库”功能提升,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一是加大草原与草业科技投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草地改良、放牧管理、牧草培育、高产栽培、草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研发,改变青海省草原与草业科技力量不强、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贡献率较低的现状。通过组建“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草原与草业创新科技平台,加大青海省草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通过加快草类新品种、草业新技术、涉草新产品的研发和示范,增强全产业链草业与草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现科技兴草,提升草原的“四库”功能,绘就青海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美好蓝图。

二是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科技研发工作。通过草原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的创新性技术,提高草原生态承载能力。通过改善草原生态状况,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显著提升草原生产能力,每百亩草地达到100个畜产品单位以上(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水平)。通过高产、优质草畜产品的提质增效,实现以草补粮、以畜代粮,挖掘“藏粮于草”的潜力,提升“草原粮库”功能。通过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使江河源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10%—20%,显著提高“草原水库”功能,使草原的碳汇潜力增加20%—50%,提高“草原碳库”的功能。

三是构建边际土地高质量草业发展创新科技体系。通过高质量新型草产业技术研发、示范及推广,与天然草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同步,在季节性农闲田、果园隙地、“四边”地等边际土地开展优质饲草选育和栽培工作。通过在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原地区通过人工改良、种植并实施打草利用,扩大优质饲草的供应,满足青海省高效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草料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潜力,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实现“化草为粮”,“增草增汇”、提升“草原粮库”、“草原钱库”和“草原碳库”功能,助力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青海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董世魁




草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发布草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领域信息及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