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味 | 王计兵:当文字燃烧成火焰

文化   2024-11-23 21:35   北京  
勺子碰锅沿,那天,和爱人吵了一架,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到人生观,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不知怎么,我脱口说出:“人生,是一场采蜜的过程。无论过往有多苦,生命最终还是要酿出蜜来。”爱人突然叫了暂停:“你先把刚说的话记录下来,免得吵完架,这些‘金句’就忘了。”我们的争吵戛然而止。然后我开始反思,向她道歉。满天的乌云烟消云散。

  这是我们生活中文字产生的力量,不仅对我,也影响到我的家人。我一直喜欢写作,久而久之也影响到家人,即使是在争吵中,仍记着那些“金句”的迸发。于我而言,没想到,文字的力量居然能及时修复我和爱人之间偶尔产生的缝隙。

  对于文学,我有过许多比喻。如果生活真的是苦的,文学就是药后服下的一颗糖,糖的甜蜜会贯穿所有的岁月。文学是落在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尽管不能改变什么,但绝对会让我变得精彩。

  不同阶段的经历,让我对文学有着不同的感受。1988年,我第一次远离故乡,成为工地上的一名工人。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初次对人生产生了思考。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我爱上了阅读,后来爱上了写作。那时,文学就是插在地里的竹竿,不断为我的生命提供着向上的拉手,支撑着我不至于在迷茫中匍匐。

  此后大半生的时间,写作一直支撑着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岁月。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突然发生,像是道路的突然转折,这种转折会改变我们的生命方向。这些年,我从事过很多的工作,比如:码头上的装卸工、行走在街头的拾荒者、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争分夺秒的外卖员。有人问过我,这样的人生你满意吗?于是我写下:不是所有的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飞,低处飞行也是飞行。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感觉,只有你愿意打开,幸福才会扑面而来,无处不在。我曾经在一家砖厂工作过7年。每天晚上,趴在砖厂的通铺上,写下文章,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引发我对生活的思考。写完之后,我会把稿子扔进厨房的灶膛,成为第二天早上烧火做饭用的引柴。当那些文字燃烧成火焰,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谁说文学无用,它如此火热、跳跃,提供给我“一日三餐”。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只写作不投稿。谈起那些过往,有人会问我,可惜吗?我想说,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即使有些日子,我们一无所获,那也不是真正的空白。那些空白,是为了未来更好地书写而预留的纸张。

  就这样,我一面生活着,一面写着。把生活过成一种固体的形状,把爱好变成液体。当它们相互纠葛,就形成了我生命里的山水。2018年,我成为一名大龄外卖小哥。因为工作原因,争分夺秒的生活无法给我的笔墨写作提供时间。我便改变方式,用语音去写作。在等餐间隙,甚至是等电梯的瞬间,一旦灵感触发,我都会快速地留下一段语音。当安静下来时,再把这些语音转成文字,整理成一首首诗歌。

  因为生活的不断变化,我从最初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写作,转向更加便捷的诗歌写作。在情感深处,我对于文字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而这种生活和写作的相互结合,意外地为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5年送外卖的工作间隙,我写下了3000多首诗歌。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然也需要一份幸运,而我恰恰就是幸运的那一个。2022年,我的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媒体和出版界的关注。生活从此迅速为我打开了另一条道路,至今我已经出版了3本诗集,也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今年56岁了,随着身边老一代人的不断退出,愈发感觉文字成了不可替代的依靠。当我记录下那些逝去的人们的名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命里的魂牵梦绕、依依惜别和万般不舍。如果我是一道光,被写作拧亮了开关,我愿意义无反顾地为照亮一条路,用尽自己所有的能量。

刊发于2024年1123日《人民日报》8版大地副刊

人民日报文艺
汇集人民日报文艺版面精华,推介原创独家消息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