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依旧是少年

文化   文化   2024-10-05 14:39   河北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散文精选

归来依旧是少年(江苏/郝家耕)
吝啬的母亲(江苏 /宋银春)
童心向大海(外一篇)(江苏/陈汝芝)
人,又少了一个!(江苏/张达富)
随笔精选
好之者和乐之者(四川/李义定)
小说精选
大风起兮云飞扬--《五〇后青春档案》(11)(江苏/徐邦义)
再建新房--《红尘鹿鸣巷纪事》/《住瓦屋的男孩》(07)(江苏/王宏程)
心身健康文学专栏

世界整合医学先河的中国暖流——“人民健康究竟需要怎样医学”的权威观(北京/沈建华)

张靖(三排左一)担任高中团支部书记


归来依旧是少年


江苏/郝家耕


虽说“韶华不为少年留”,可是,人无论行走多远,故乡始终是他心灵的港湾。

2024年7月8日,离乡46年的同学张靖,带着一颗激动不已的心,从北京乘高铁回到故乡。

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而他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少年时代。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要找回那份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

傍晚七时许,夕阳的余晖洒在高铁月台上,粉红色的霞光将月台罩上了温暖的色彩。

站台上,同学们等候多时,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再拉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

当列车缓缓停稳盐城大丰站,张靖一家人走出车厢,不约而同地深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仿佛已嗅到了学生时代那熟悉不过的乡土的芬芳,还有那青春豆蔻气息。

同学们纷纷上前,紧紧相拥在一起。这一刻,大家仿佛要将46年的思念,都融入这一个又一个的拥抱之中。


张靖一家和同学聆听八路军、新四军红色故事

归来依旧是少年!

尽管张靖同学容颜已改,鬓角染霜,看得出他内心的少年依旧鲜活。那份对故乡的眷念,对同学的依恋,对过往的怀念,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有所淡忘。

大丰素有“上海飞地”之称。

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因海而生,因盐而兴。大实业家张謇来大丰“废灶兴垦”,于是,茫茫荒野就变成了条田交错、水网相通的阡陌。

为此,老商业街得以发展。到了80年代,大丰老商业街经历了多次改造升级,已经被现代化装饰为晶莹剔透的大街,与久远古老的民间建筑,形成了非常完美的融合。

同学们带着他漫步在大丰老商业街头,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感受着故乡的温暖与变迁。

张靖仿佛被时光牵引着,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他不断地追寻儿时记忆中老建筑、老街坊,还有那些让人难忘、唇齿留香的零食小吃。

逛游中,同学张建新说: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们同住一条商业街,我家住在商业街东南角的法院宿舍区,你家就住在商业街中心地段的一个貌似四合院里。

四合院外围是烧饼店、修钟表店、杂货商店,还有磨剪子、补铁锅的摊位。茶水炉子(俗称老虎灶)的对面是东方红饭店,还有人武部和中国人民银行。

边走边谈,他叹息连连:那时老商业街上的无数手艺人,穷极一生,只为糊口活命,虽无显赫声名,却以精湛的手艺温暖人间,点亮了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之光。

行走在老商业街上,就像徜徉于时光的隧道,每一步都踏着往日的记忆。

张靖和北京某部队首长袁春国在恍惚间,已经荡进了历史的长河,那百年遗风,不断地在眼前闪现。老商业街的风韵,不仅镌刻在老人们的心间,不断的烟火气息,依旧保留在故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袁春国介绍说:“这里的传统小吃,浓缩着‘小时候的味道’和‘现代城市的魅力’,拥有很多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老和现代的碰撞中,张靖奇怪地发现,老商业街还有一家老字号的“台北饭店”。

周荣美介绍说:该饭店的名字浸润着历史印迹。

曾记得,上世纪60年代,它叫东方红饭店;70年代后期,改称大众饭店;90年代又借用1951年之前“台北县”旧称,改为台北饭店。有史以来,它已成为大丰区的一个特殊的餐饮文化地标。

走进饭店,张靖看见餐厅里处处保留着岁月的痕迹,老大丰的餐饮记忆在眼前缓缓铺陈。

他和10多位同学一起,在这里再次品尝了味道鲜美的蟹黄包,回味无穷的烫干丝;回味了炒黄鳝丝的鲜嫩滑爽,擦酥烧饼的脆糯甜香。再配上一壶香茗和几瓶啤酒,那种从历历往事中寻味家乡记忆的悠闲,怎能不叫人惬意万分!

张靖不无感慨:“家乡的擦酥烧饼被时光的打磨机雕琢后,更显脆香。它不仅是一种点心,还承载着乡愁和记忆,是过去和现在的无缝对接。”

白驹市场监管分局副局长李萍嗅得商机,用一种以餐会友、以文聚友、以景怀友的方式,顺势把千年古镇白驹镇的水浒街的传统与时尚激荡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推举出来。

11日,晨曦初露,张靖和同学们就早早来到水浒街的一家早餐店。

水浒街上有五、六位民间艺人在这家早餐店,自找空位坐下,点上一份拌干丝,掏出自备的好茶叶,泡上一壶。

他们边喝边聊,品着香茗,叙着水浒文化:“自北宋起,白驹就很注重早餐的品味、花式和制作方式,特别注重早餐文化与民间文学的融合发展。”

施耐庵纪念馆馆长丁日旭,在茶座上分享了自己对水浒街文化的故事,饱含热情地讲述范仲淹的爽直磊落,晏殊的才华横溢,施耐庵的激浊扬清。

84岁的韦国林老人站在茶桌旁,用民间小调,演绎着具有爱国情怀的《四季歌》,他用音符留住了时光,用激情坚守了传承。

当故乡的记忆在悠长的民谣中被轻轻吟唱的时候,张靖对着茶桌上的豆腐脑、烧杂鱼等早点美食时说,那味道,是童年时父母灶台忙碌的身影,是街头巷尾琳琅的小吃摊。

它们不仅仅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更是乡愁的味道。


张靖夫妇参观八路军、新四军会师情形

古老的白驹镇,隐匿着一处宁静而又庄重的地方——中华水浒园。张靖和同学们怀着对元末明初文学巨匠施耐庵的敬仰之情,一道参观了中华水浒园。

水浒园紧邻水浒街,四面环水,芦苇茂密。这一仿古建筑群非常厚润华滋,古中含雅,雅中有趣,营造了浓浓的北宋宣和年间的气象,颇有水泊梁山的意境。

这座水浒园始建于建国初期,原名叫“施耐庵纪念馆”,经过多次修缮与扩建,如今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中华水浒园,是众多热爱历史文化的驴友们必到的大丰打卡景区之一。

张靖一家人漫步在古韵丰腴的中华水浒园。

园内的每一处建筑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园内的摆设也极具特色,古色古香的家具、精致典雅的瓷器;雕梁亭榭、名家字画,无不展现着当时的审美追求和社会人文,让张靖一家和同学们享受到了一次“文化大餐”。

中华水浒园有一处门柱上写有“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的对联,这副对联是从全国征集评选而来的。

张靖仰望对联对自己的外孙说:“这副对联表达了对施耐庵老先生的高度评价,认为他不仅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智慧,还能够在生活中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学陈浩锋则对对联中的“激浊扬清”向大家作了诠释。

他说:这一成语是指清除坏的,发扬好的,体现了施耐庵在面对复杂的时世,能够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勇于挑战不公,为我们当代法律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更让同学们感到欣喜的是,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我们丰中语文老师童斌撰写的,对联寓意深远,让我们在欣赏历史古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们老师的豪情壮志和才华横溢。

在离开中华水浒园时,张靖再次以敬仰之情,回望了那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和那尊庄严矗立雕像。

游览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张靖回乡的重要文旅活动之一。

在这次红色文化游中,最能让张靖一家内心激起波澜的是那座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副馆长顾建鑫向张靖一家介绍道,展览馆正门是一条33层台阶的“初心大道”,一头是镌刻有英烈名字的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旧址墙。

向另一头望去,远处就是美丽乡村中飞驰的铁路巨龙,可以将丰收的农产品迅速送往祖国的大江南北。

走进纪念馆里,同学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看到墙上的那一张张照片,仿佛能想象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们在这里挥斥方遒,制定作战计划的场景。

那些雕塑,简直把先辈们的决心和勇气都刻画出来了,同学们看得心里都热血沸腾。这里的一图一景,一模一影,一笔一墨,都饱含着历史的厚重感。

这样接地气的红色实景视角,让张靖和陈浩锋感触良多。

他们聊起过去,谈着现在,也谈起了各自履职的点滴。

张靖说:“我工作的早期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从那时起,我就以铁骨铮铮鲁迅的精神为依托,汲取奋进的力量,坚持履职初衷。因此,鲁迅的精神是我后来从事全国食品市场监管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陈浩锋则回忆起了青年时期的学习生活。他说:“我们曾一起在班里埋头苦读,奋楫笃行。那些日子虽然苦不堪言,但却充满了奋斗的激情,这为我今天履职法官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白驹过隙,但陈浩锋与张靖的那份纯真的友情,却如同陈年美酒那般醇香。

登楼眺望东海边,红色文旅起波澜。

面对壮观的红色旅游景点,张靖深有感触地说:“家乡人民用丹青追寻世界之美,用乡土文化点亮心灵之美,用红色文化展现时代之美。”


张靖(中)、袁春国(右二)与故乡同学合影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在故乡文明的长河中,张靖看见了大丰沿海滩涂和古老集镇蓬勃的生命与希望。

60年代,依海而建的大丰苇鱼养殖场,是苏北沿海的一个重要鱼虾类养殖基地。

它拥有一望无际的人造水域,茫茫无垠的黄海之滨,漠漠如烟的万亩浅水滩。

高中毕业后,张靖步入社会的第一站就是下放在这大丰苇鱼养殖场。后来他从这里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度过了一生中最纯洁、美好的时光。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先分配到鲁迅博物馆,然后又调到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024年7月,是张靖下放到苇鱼养殖场工作47周年。

10日这天,张靖和知青们站在旧址前,一些老旧的宿舍和场部办公室依然可见,它们仿佛诉说那不堪回首的峥嵘岁月的沧桑。

知青朱建平说:“那些曾经的经历,是青春与汗水的交织,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情感与记忆的交织,铸就了我们知青的坚韧和勇气。”

在苇鱼养殖场书记周金定的陪伴下,张靖、陶爱和等知青沿着鱼塘边小径漫步。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芦叶香,阳光斜斜地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无数颗晶莹的钻石,让人眼前似碎银闪烁。

周书记介绍说:“我们养殖场有草鱼、鲫鱼、鳊鱼、黑鱼、鳞鱼、河虾等多种鱼虾。这些鱼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优良,直销上海乃至全国各地,享有特别好的市场声誉。”

曾经分管全国食品市场监管的张靖听了介绍后,回归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苇鱼养殖场据说是苏北第一大港湾,它以海为伴,向海而生,食材丰富。美食味道跨越百年,历久弥新;三餐四季都有味觉上的鲜美与丰盈。

当天中午,知青们在养殖场职工食堂,邀请张靖品尝了来自大自然的家乡美味。一道以鱼头为主要食材的“鸿运当头”,带着“年年有余”的祝褔,露着“鱼跃龙门”的喜悦,让大家感受着“人生海海,爱拼才赢”生活真谛。

张靖感慨地说:“我在外46年,最怀念的就是这口家乡的味道。有时候不一定是饕餮盛宴或满汉全席,可能是很简单的一种食物,它能勾起我们的回忆和思念。”

才下舌尖,又上心尖。

就餐中再一次见到冬瓜汤和毛豆炒咸菜时,他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家乡的美食,是归属感的源泉,让我这漂泊的心灵得以慰藉。”


张靖登台眺望故乡美景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11日,张靖在雨中再次踏入草堰镇小学母校的大门。在回眸童年时光的影子里,这里始终重叠的是他在学校与石桥奔跑嬉戏的身影。

有一次他上课顽皮好动,在课堂上捣蛋。女老师袁建英忍无可忍,手中的教棒在空中划过一道微不可见的弧线,虽未真正落下,但那份沉甸甸的威严已足以让张靖的心猛地一颤。

那一刻,他像只受惊的小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就迅速逃出教室,从大街往西边石桥的方向跑,只留下身后的一串急促而凌乱的脚步声。

袁老师体能差跑不快,喘着粗气地追着、喊着叫他返回教室。而张靖飞快地跑到了二里外的庆丰石桥,然后躲藏在石桥下的桥洞里。

袁老师见状,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担忧。但她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不停地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声音里既有责备也有关切:“回来!上课时间不能乱跑!”

张靖在桥洞口不时伸头张望,眼中既有对自由的渴望,也有对未知后果的惧怕。可是,袁老师则以一种不容抗拒的坚定,步步紧逼,她的声音在空旷的桥下回荡,充满了母性的温柔与师长的威严。

从那以后,张靖变得乖巧了许多,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茁壮成长。今天,他穿过古镇街巷再次走到曾经熟悉的学校,拍了一张与母校最美的合影。

在张靖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的还是那座紧邻学校常去的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庆丰古石桥。

漫步在古老的小街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

小街宁静而祥和,仿佛时间在这里悠然漫步。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再次遇见这座石桥时,感到十分惊讶,居然还是儿时记忆中的样子,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之上。这让他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桥下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几只鸭子和鹅子悠闲地游弋其间,偶尔发出几声欢快的嘎嘎声,那是儿时最动听的乐章。桥的两边,柳树、芦柴随风轻摆,柳条、柴叶轻拂水面,带来了丝丝清新的气息。

张靖回忆说:那时,我总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嬉戏,脱下鞋子,卷起裤腿,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

而小学校友宗正银接着说:有的小伙伴偷偷折下几根芦柴,做成简易的笛子,虽然吹不出什么曲调,但那份纯真的快乐却是任何乐器都无可比拟的,欢声笑语在石桥上空久久回荡。

不知何时,雨丝又飞进了张靖的眼睛。

他站在桥上,闭上眼睛,让心灵与这座桥进行了一场无声的交流。在这一刻,他仿佛能听到时间的低语,感受到那份跨越世纪的坚韧与温柔。

石桥不语,却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些东西是值得坚守的,比如信念,比如爱。

当他再次睁开眼,雨中的光已完全穿透薄云,照亮了桥面,也温暖了他的心房。

他知道,这次相遇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邂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他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里,这座百年石桥的形象都将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座灯塔。

在探访故乡的短暂几天中,张靖同学用一杯茶、一口饭、一席话、一段路的短暂时间,看见花、看见海、看见世界;看见同学、看见自己、看见过往和现在。

他说:“时间的脚步在这一刻仿佛慢了下来,这里离喧嚣的快节奏生活似乎很远,而悠闲惬意的心境又是不那么难得,总觉得久违的那纯真的乡情和友情,愈发弥足珍贵了……”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3、《人民作家》历年作品(2016—2022)

4、《人民作家》会员风采征稿启事

5、会员管理办法【含加入会员条件】

6、最新!关于申领《人民作家》作者、朗诵者个人文化名片的通知

7、《人民作家》作者领取“发表证书”的通知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栏目主编:王紫瑞
实习编辑:刘雅璇

作者简介

文/郝家耕
郝家耕,1959年出生,政工师。1977年下放大丰林场,1979年在总后部队制药厂参军服役。退役后在大丰市医药公司工作。曾被聘为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医药报特约通讯员、中药事业报特约记者。撰写的“‘马家军’震惊世界的五大‘秘武器’”长篇科普作品在天津今晚报连载发表。撰写的“毛泽东的生活魅力”科普作品在《东方养生杂志》等多家报刊发表,该作品还被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评为一等奖。撰写的“每月一花”医药科普作品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发表。作品《吟诗咏药》医药科普书籍,199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多次获得《中药事业报》优秀记者、《中国医药报》华东地区“十佳优秀通讯员”等称号。
好书推荐:
本书题材真实独特,故事新颖感人,写作手法独辟蹊径,是青少年励志教育和爱心教育鲜活生动的好教材。”——全国政协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三十九度人》作者:《人民作家》总编

京东、拼多多、抖音、头条、孔夫子旧书网等各大平台、网站已经上架,在相应平台、网站搜索《三十九度人》可以买到!也可以直接添加金海霞微信13770247538(手机同号)付款购买,原价78元/册,现价58元/册(包邮)。通过该方式购买的,作者可以给予签名。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人民作家
全球华人原创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