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一场哑巴雨

文化   文化历史   2024-10-13 16:52   北京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活动现场:秋日里的一场哑巴雨(《人民作家》骆圣宏)

文学评论不完满才是人生(江苏|张达富)

秋日里的

一 场 哑 巴 雨

 



《人民作家》|圣宏

 



其实,秋和夏之间,就隔着几场雨。

国庆假期行将结束之时,江淮大地来了一场哑巴雨,没有噼啪声,更没有呼呼啦啦的凌厉之势。每一条雨丝都轻柔得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轻柔得像猫的脚步,到哪里都悄无声息。你听不见它的声音,但它处处存在,车窗湿漉漉的,田野湿漉漉的,水泥路上也水汪汪的。

7号早晨8点不到,一辆又一辆汽车开进了新词广场,车上陆续下来孩子,一个或者两个。还有年轻父亲或者年轻母亲,或者既有父亲也有母亲,一两个爷爷、外婆。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还抱在手上,只有三四岁。孩子们跟着家长,分头登上两辆大巴车。不一会人齐了,大巴缓缓地开出了小城。

“下着雨出来玩,怕不怕?”随车的骆老师高声问道。

“不怕!”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齐声回道。

“今天我们人民作家文化艺术生活营‘行走的课堂’带大家走两个地方。”骆老师接着说道,“一个是前往上海光明集团上海农场,看看你们在学校吃的午餐中蔬菜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领略一下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威力;二是到一个特别的农户家,去看看蚕是怎样度过它的一生的,了解一下几千年的桑蚕文化。”

“喔,好!”孩子们欢呼着。

“大家回头看看,我们的城市是不是很漂亮?”

“是。”

“大家知道,我们这座小城什么时候开始建的?”

孩子们沉默了。

“在座的哪些同学家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是海门、启东人?”

有两三个同学举了举手。

“没举手的同学,祖上都是本地的本场人。”骆老师说道,“我们这脚下,几百年前,曾经是大海,后来不断淤积成滩涂湿地。我们本场人祖祖辈辈以煮海煎盐为生。民国初年,晚清状元张謇成立大丰公司,带领海门、启东农民来这里开垦,种植棉花。1925年,大丰公司将场部迁移到这里。当初场部只有二百亩土地。我们的城市由此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虽然是个县城,却远远超过中西部许多地级市!”骆老师介绍道。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发出惊叹之声。

“有谁知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产棉最多的县是哪个县?”骆老师继续问道。

沉默了一会,有人说道:“不知道。”

“就是我们大丰。最高峰每年生产棉花百万担以上。”

同学们发出“啊”的惊讶声。

“那又有谁知道,大丰开垦之初,每一年亩产棉花多少?”骆老师继续发问道。

“一千斤。”

“八百斤。”

同学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骆老师挥了挥手,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四点九市斤!”

同学们不敢相信,发出不可置信的惊讶声。

“我们今天的研学之旅,也是一个发现之旅,一起去见证沧海桑田的奇迹。”骆老师继续说道。

“好。”孩子们高声附和道。

窗外的哑巴雨继续下着。虽然仍然继续着,可大家早已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

第一站来到上海农场正阳定食基地。大巴开进了偌大的院子里,停了下来。孩子们抢在家长前冲下了车。哑巴雨若有若无,空气中好似多了几分凉爽。

基地的一名负责人,带着讲解员,早早等候在这里了。自己的膝下也缠绕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兴奋地陪着父亲迎接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

讲解员带着大家来到二楼会议室。一进门,一股热浪迎面而来。工作人员早已把空调打开恭候了。进得门来,工作人员立即端上热腾腾的开水。

大家跟着讲解员,一口气看了三个专题片。计算机远程程控,无人机害虫防控、科技手段全程监测……,还有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如何从基地到餐桌,如何保证新鲜、安全卫生,如何做到营养均衡,如何做到每样食品绿色生态、可监控可溯化……,所有的一切都出乎大家的意料。三个视频,几十分钟的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惊喜、兴奋,不可思议!

“远不是你们爷爷奶奶那样种田、做饭了。”回到车子上,骆老师感叹地说,“你们不好好学习,将来怕是做农民的机会都没有了。”

看完视频,大家随车来到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哑巴雨似乎大了起来。大家一下车,立即飞奔进大棚,迅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行行蔬菜、番茄,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长在空中的专用槽子里,有的还用蜘蛛网一样的绳子吊着。

番茄藤袅袅娜娜、轻盈飘逸,如仙女飞天,腾云驾雾,挥舞着水袖,跳着曼妙的舞姿;肥硕的包菜,每片叶子都似牛的耳朵,厚实有劲,叶子里的绿厚实而浓重,似乎要爆裂流出来;而那青葱,密扎青翠,让人爱不释手……

“啊,原来蔬菜也可以这样种植啊!”

“你看,这里的温度、湿度都是自动控制的,喷水、施肥也是自动化的。”有家长拉着孩子介绍道。

“走啊,走啊,我们去看蚕宝宝是怎样度过它的一生的。”每个车子的召集人催促着依依不舍的孩子们。

大巴车再次行走在稀疏而无声的秋雨中。窗外,秋色在这哑巴雨中,多了几分厚重之美、沧桑之感。孩子们望着这排排农庄、茂密的庄稼,不敢想象,几百年前这里还是大海,一百多年前这里仍是荒滩。

二十多分钟后,大巴开进了乡村小路。虽然是乡村道路,仍然是宽阔的水泥路面。再走一会,汽车需要右拐进入村庄的水泥路。茂盛的桑树将一个个农家高大的瓦房和小楼房掩隐其中。丰茂的枝条你挤我我挤你,将最外边的挤向了路道。

水泥路上有一层似有似无的积水。清白无声的秋水补平了路面,好似路面本就该这般光滑可鉴。无声无息的哑巴雨,给肥硕的桑叶染上了一层似有似无的蛋黄色。

无边的桑园如那夏日里的瓜园,掩映其中的农房似那瓜蔓上的南瓜、冬瓜,而那水泥村道就是那瓜藤,连接村道和农房的小路,就是那瓜蔓。

平整的村道完全可以将大巴开进去,“那样就会把路边的桑叶刮坏了。”开车师傅说。

“前方还有多远?”

“八百米。”

“那就下车走着过去吧。”几个家长不约而同地说,“也让孩子们体验一下雨中的快乐。”

家长们,孩子们,鱼贯而下,带了雨伞的打开雨伞,没带的,相互共济。雨水打在雨伞上仍然是悄无声息。有的孩子拐到路边,伸手去摸一摸雨中的桑叶,有的蹲下研究路边的植物,有的逃出雨伞,用脚拍拍路上的积水。

“这水好清啊,比我们家的纯净水还要清。真想喝一口。”有孩子惊叹地说。

八百米的路程总感觉很漫长而遥远。

参观的农户家坐落在桑树丛中。两口三间的瓦房坐北朝南,东西一字排开。如果不是东侧墙上印有“伊络梦家纺”几个红字,你根本看不出它们与别的农家有什么区别。

从两口房子中间的夹巷进去,却别有洞天。房子后面还有房子,后面的房子后面又有大棚。左手边是储物间和幼蚕饲养间。

“最里面是幼蚕生活区。幼蚕特别娇贵,刚刚从人家孵化间买回来,我们先把它们放到这里喂养,桑叶都要选嫩的,而且要切碎了。刚回来,个头小,饲养密度高。等它们长大一点,就把他们分开来。再大一点,就转移到后面大棚里喂养。”

蚕奶奶骆善干身材高大健硕,说起来话来也干脆利落。

大家随着她来到后面的成蚕养殖大棚。两个大棚里满是蚕架,架上每一层都铺排着干干净净的芦苇箔子,等待着蚕宝宝的到来。

为了迎接这批小客人的到来,主人已经在北边的大棚里铺排了四五个蚕扁,每个扁中的蚕儿大小不一,有的扁中蚕儿细如鞋绳,有的扁中已经粗如筷头。

“大家看看,有的头昂着,有的为什么趴着不动?”蚕奶奶问道。

“睡觉了。”有孩子回答道。

“蚕宝宝每吃几天桑叶都会打一次眠。打过几次眠,就能上山结蚕了。它们自己吐丝把自己包裹起来。”

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蚕儿的一生,蚕奶奶不仅精心制作了展示蚕儿一生的彩色展板,还请来了专业人员来给孩子们进行讲解。

同时,还准备了许多塑料饭盒和新鲜的桑叶,每人可以取几只蚕宝宝带回去饲养,观察蚕儿随着身体的生长如何一步步长大织茧,又如何破茧化蝶的。

孩子们欢天喜地,挑选自己认为强壮的蚕宝宝和新鲜的桑叶,分别放到盒子里,小心地搂在怀中。

接着,大家跟着蚕奶奶来到蚕茧烘干房。“蚕儿结茧以后,如果我们不管它,过一段时间,它们便会破茧而出,化蛹成蝶,变成蚕蛾。”蚕奶奶介绍说。“为了取它们的丝,我们就把它集中到这儿来。这里有两个烘干炉,我们会把它放到这铁架上,送进炉里进行烘干。然后送到苏南专业的缫丝厂,抽出蚕丝。”她指着手中的茧说,“春茧,一个茧可以抽一千四百米的丝,秋天的茧也可以抽一千二百米的丝。抽成丝以后,我们运回来加工成大家喜欢的蚕丝被。”

她带着大家来到蚕丝被加工间,几个操作台摆放在堂屋中间,墙边的绳子上挂满了一扎扎蚕丝。货架上摆放着织好的蚕丝被。“三十斤上好的蚕茧才能织一条三斤的被子。”蚕奶奶说道。

为了怕孩子们饿了渴了,她还专门买来几箱矿泉水和零食供孩子们自取。

返程的路上,孩子们更加小心地护卫着怀中的蚕宝宝。上了车,打闹嘻笑声没有了,他们怕吓坏了怀中的蚕宝宝。

“你们知道人类养蚕最早的国家是哪个?”

“是,是……”

大家吱吱唔唔,不敢回答。

“是中国。”有一个男孩小声地、不自信地回答。

“对,就是我们中国!”骆老师大声而肯定地说道。接着他又问道:“我们中国养蚕最早开始于什么时期?”

孩子们摇摇头。

“夏朝之前。”骆老师说道。“大家知道中国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吗?黄帝的正妃叫嫘祖,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下面有个盐亭县,嫘祖就生在那里。她擅长养蚕织丝,传说她把蚕丝献给黄帝,黄帝就娶她为正妃。她当了正妃后,大力推广蚕桑养殖,后人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现在的盐亭县还有嫘祖墓、嫘祖村,还有好多这方面的遗迹。”

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这闻所未闻的故事,并以中国率先养蚕为骄傲。

接着,骆老师又给孩子们讲了一些丝绸之路的故事。孩子兴奋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今天的活动开心吗?”

“开心!”孩子们大声地喊道。

“下次还想参加吗?”

“想——”声音拉得更长了。开心的笑容如一朵朵春花停留在孩子们的脸上。

到了下车点,孩子们大声地和老师说再见,跳跃着离开大巴,欢乐地消失在这无声的秋雨中。

这秋日里的哑巴雨,无声地浇灌着人世间这灿烂的朵朵春花。
(摄影:李鑫 李冬琴 陈雪琳 等)

好书推荐
本书题材真实独特,故事新颖感人,写作手法独辟蹊径,是青少年励志教育和爱心教育鲜活生动的好教材。”——全国政协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三十九度人》作者:《人民作家》总编

京东、拼多多、抖音、头条、孔夫子旧书网等各大平台、网站已经上架,在相应平台、网站搜索《三十九度人》可以买到!也可以直接添加金海霞微信13770247538(手机同号)付款购买,原价78元/册,现价58元/册(包邮)。通过该方式购买的,作者可以给予签名。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

2稿

320162022

4稿

5

6

7

8、查看全部作品请点击下列名片

责任编辑:王兆怡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评论,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同时也欢迎您的来稿。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发分享,好文让更多的人看到

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人民作家
全球华人原创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