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份,是5633/5634次“慢火车”最热闹的时候。
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年货的老乡,车厢里鸣叫的家禽……大凉山的“慢火车”是彝历新年里流动的烟火人间,也是17岁的金拉洗和铁路的缘起之处。
彝历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1月中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4岁的金拉洗,是今年新入路的彝族姑娘。17岁时,她第一次乘坐“慢火车”到同学家做客。车厢内,乘务员一身笔挺的铁路制服吸引了她的注意:“在那一刻我就决定将来一定要进铁路,穿上那身制服。”
7年后的金拉洗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西昌车务段米易东站的一名学习助理值班员,每天穿着笔挺的制服服务旅客,看复兴号列车穿山越岭,高速飞驰。
11月19日,金拉洗像往常一样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收拾好行李,踏上归家过年的旅程。
这是小金工作后的第一个新年,也是姐弟三人在外读书多年后,家人齐聚的一个新年。“铁路,是我们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的大功臣,拉洗能进铁路工作,我们很自豪很满足,今年一定要过一个最隆重的新年。”金爸爸看着女儿满眼都是笑意,自豪地说。
20日清晨,金家的阳台早早就开始忙活起来,彝历新年正式拉开帷幕。寒冷的冬日里,一家人杀鸡宰猪,忙得满头大汗。拉洗一边学着爸爸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一边听爸爸讲述着彝历新年的习俗与变迁,“现在日子变好了,这也就成了习俗。”
“以前杀的年猪个头小,拜年都不够分,现在年猪个头大了,数量也多了,还没吃完就到下一年了。”金妈妈一边和孩子们聊天,一边把最好的一块猪肉切下来装进背篓——这是待会儿要带去外婆家的拜年礼。
彝族的年礼越拎越多,就像彝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金拉洗的家人说,过去几年,脱贫攻坚彻底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家家户户从不通水电的瓦房搬进楼房,路平了,路灯也亮了。与此同时,大家的思想观念也随着乡村振兴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男女平等、教育为重”慢慢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我爸妈一天学没上过,却坚持让我们三个读书,从村里搬来县城,从县城送去西昌。我非常感谢我父母,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金拉洗感慨万分地谈道。
乡村振兴正把大凉山的“路”铺向彝族人民更美好的“诗和远方”。而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也通过向外延伸的钢轨,去触摸外面的大千世界。
金拉洗的外婆,往年因晕车一直没有去过成都。今年她终于坐上动车去了成都。“感觉坐着动车就像坐在家里一样平稳。”金拉洗的外婆开心地说。金妈妈说,自从通了高铁,在外读书的孩子们回家的次数也跟着变多了,而妹妹说,动车带她去了更大的世界,也让更大的世界看见凉山。
夜幕悄然降临,全家人身着华丽的节日服饰,围聚在温暖的火塘旁,吃着团圆饭,唱着吉祥歌,跳着欢快的舞。
刚参加工作的金拉洗,成为这场聚会的焦点。“铁路的工作稳定又体面,但最重要的是,我的女儿终于实现她的愿望。”金妈妈激动地说。火光里,小金看见了妈妈眼里闪烁的泪光。
对于小金来说,这是她参加工作后的首个彝历新年。小金充满期待地说:“火塘烧得很旺,新的一年全家人的日子一定也会过得更旺。”
21日的清晨,金拉洗又匆匆拖着行李踏上返岗的旅途。小金望着窗外熟悉的风景,感慨地说:“没有人比我们更明白铁路建设对家乡发展的意义。”
现在的大凉山,不再有清晨去山洞里接水的“牟尼”(阿姨)、早早嫁人的“阿依莫”(姑娘)、不读书的“阿益”(小孩)……大家坐着“慢火车”走出大山,搭着复兴号触摸世界。
快与慢之间,一列列火车成为桥梁,引领着云深之处的大凉山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周子琳 李富彬 茅磊 余之康
视频:郭嘉冰 李富彬 茅磊 余培胤
编辑:赵熳
审校: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