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讲透,普通人未来10年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创业   2024-12-18 16:10   上海  

我收到最多关于职场人的提问就是:我现在的情况是XXX,我该如何规划自己接下来的发展。
但其实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都只能让自己稳定的穷着。
因为不管我们怎么规划,只要我们身在职场,除了万里挑一能成为高管的那些人,大部分人的职场天花板就是 35 岁。
为什么我这么说?
因为我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出身, 30 岁之前通过打工做到了一家大咨询公司的总监, 30 岁之后我自己创业拿到了几千万的融资。
打过工也创过业后,我发现很多教规划的职场博主有个绕不过去的硬伤,就是他们没有创过业,没有老板思维、缺乏对趋势的洞察,会把我们的规划局限在职场。
所以我今天结合我过去 16 年打工和创业的经验,从 CEO 视角来跟你揭秘一些真相:普通人未来 10 年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放心,不会卖课。
传统职业规划的硬伤就是只局限于考虑怎么升职加薪,怎么混迹职场,怎么搞人际关系。
但是我回想我自己的经历,从刚毕业去大公司工作,年薪十几万,然后做到中层可能五六十万,你说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我们这帮小镇做题家辛苦上了大学,然后进到了一家企业,靠自己的专业获得一份还比较体面的收入,很努力。
但是我们仍然会面临中年危机、裁员风险,我们一旦离开,工资收入就会返贫。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想稳定的做个中产就这么难呢?
直接原因就是支撑中产的两大要素都不存在了。
过去几十年中产有两大支柱,第一个稳定的高工资,第二个不断上涨的房价。
稳定的高工资是我们的现金流来源,这是我们的劳动力所得。
当我们要结婚生子的时候,我们就买了房,然后我们就拥有了资产,随着过去那些年房价不断上涨,所以我们又拿到了资本增值的收益。
就是这两大支柱,让一些人,尤其是 70 后到 80 初的这帮人,他们既享受了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所得的红利,又享受了资本增值带来的收益,维持了几十年体面的中产生活。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过去稳定的高工资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哪些人拿到了高工资?
首先是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让大量的专业的技术人才拿到了不错的工资,后来的大基建又让房地产行业的人拿到了高薪。
再之后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各种平台涌现,所以互联网人才又成为了新的高薪打工人。
但现在你会发现,这三波发展的浪潮基本都已经结束了,过去拿高工资的时代,你发现已经结束了。
那你说我即便拿不到高工资,我就图个稳定行不行呢?
实际上,未来稳定的岗位不仅越来越少,而且未来企业的雇佣都会变成兼职和项目合作。
因为在这种变革的时代底下,企业需要不断尝试新的业务、新的营销方式,找到新的出路。
那这种不确定性就会让企业用测试的方法来去做新业务,而快速试错,行就继续,不行就马上关掉。
这个就意味着说企业不会去雇佣长期的员工,会用成熟的兼职或者项目合作,那这样万一失败关掉就可以了,我再尝试下一个。 
而这种形式现在已经出现了,你比如说这两年很多老板要做短视频IP,这对 90% 的企业来说都很重要,但是它是个新业务。
我这两年自己培养了 1, 000 多个帮老板做短视频的人,每天都有大量的老板客户来我这找人,但是 99% 全是兼职或者项目合作。
就他们一个月付个 1 ~ 2万的服务费,再加上分成,对我们平台上这些操盘手来说,一个月可以接好几个客户,那收入比上班强还灵活。
那对老板来说也不用付全职工资,所以未来企业的雇佣都会变成这种兼职和项目合作。
但中产的很多人对职场的期待还停留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时代,总幻想着说我一份工作干一辈子,一份职业能持续重视。 
其实这种幻想未来一定会破灭。
所以职场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但是今天为什么这么多职场博主还在教你怎么混起职场,怎么升职加薪,怎么跟同事搞人际关系呢?
因为他们也只在职场待过,从来没有到过真实的商业世界,没有看过职场以外的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所以视野很局限。
那除了职场,我们未来的出路到底是什么?
这点我们可以参考隔壁日本的答案: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过“M型社会”的理论模型,他研究了过去 20 年日本发展的历程,发现社会分化成了贫困和富裕两个极端人群。
但实际上我个人是非常乐观的。 实际上你会发现除了整个社会变成 m 型之外,企业也会变成 m 型,而大部分普通人的机会其实就藏在这波变化里面。
因为我过去在咨询公司的时候,研究的就是组织和人才趋势,所以你可以相信我的判断。
未来企业会分化成两个极端,一边是超大型公司充当垂直赛道的平台、基础设施和技术先驱的作用。
因为在很多领域仍然是需要大公司的,比如说像美团这样的本地生活平台,比如像字节这样的内容平台,再比如说像微信,那就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基础设施了。
而另一边是小公司,甚至于是一人公司。
他们直接依托这些大公司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向客户去卖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拿到商业回报。
你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我依托是靠这个平台来获取客户,卖出我们的产品,然后又依托一些技术的工具来交付我们的培训产品,但是我不会成为一个平台。
所以在这种趋势之下,很多中型公司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因为一方面它不可能跟平台大公司竞争,另外一方面它又不如小公司这么灵活。 
所以未来我们其实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在超大型公司里面持续卷到什么时候,就是你成为一个掌握某个核心业务模块的高管,那你就会安全很多,收入也很高。但这种机会其实非常少。
那另外一个机会就是自己当一个小生意人,就什么样的小生意反规模效应的。
因为大公司解决的是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他们没办法去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规模化跟个性化天然就是矛盾的。
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多,你比如说我一个同事,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花几千块钱找一个情绪教练来疏解他的情绪。
你很难想象今天一个大公司一样,一对这样的教练来满足他的需求啊。
这个市场太小了,太不标准化了,所以这些个性化、反规模化的生意一定会成为将来中产向上跃迁的主赛道。
但知道的趋势还不够,这两年很多人都在问我圈圈,我没资源、没产品,我从哪里开始做自己的小生意呢?
其实答案已经写在问题里面了,你没产品,而市场上多的是有产品的老板,所以你要做的不是自己从无到有的去做个产品,从 0 到 1 的去想个新生意,而是去跟他们合作。那怎么合作呢?
这两年老板们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就是找客户。而今天的客户都在哪里呢?短视频平台。
所以老板们都很想到还有这种短视频平台来找客户,这个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板开始做个人 IP 。 
你比如像我自己,我原来为了获客,我一年投几千万的广告费,但现在我把所有资源都投到自己身上:
我把自己的影响力做大,我通过讲内容来获取你的注意力,而你会因为看我的内容而喜欢我,进而相信我,去尝试我们的产品。
所以我们公司现在其实没有市场部,也没有销售部。
但是我有一支很强大的短视频 IP 部门,他们替代了我原来的市场和销售,所以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用短视频 IP 的方式,把他们的市场和销售重新干一遍。
而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叫 IP 操盘手。
我经常打一个比方,这个就是很多老板去 IP 经济淘金的时候,卖铲子给他们的那个人就淘金,他不一定成功,但是卖铲子一定能挣钱。
所以能够听懂我这个商业逻辑的人,一眼就能够识别为什么 IP 操盘手是未来 3 ~ 5 年非常有前途的一个小生意。
我过去三年带了有上万人去探索各种各样小而美的生意,有AI,然后小红书私域团购,我几乎把职场人能够做的事儿全部都测过一遍了。
最终结果是 IP 操盘手这个业务的成功率远超过其他。
我们到现在一年的时间总共有 1, 000 多个人,其中 300 多个人是全职当个体操盘手了,也就是做了一人公司,然后 30 多个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雇了团队。
这些人已经脱离了职场,成为一个做 IP 服务的小生意人。
但说实话, IP 操盘手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方向。
更适合在行业里有两年以上积累的职场人、有自己对于专业的一定理解。
具体怎么判断这个方向适不适合你?可以来这领取一份《 IP 操盘手入门万字手册》,详细拆解了这个职业的前景、发展路径、转型难点,想了解的可以找我领取。
或者发送【听课】,可以预约专属的干货科普课程。
 扫码领取《 IP 操盘手入门手册
那最后说一下,我觉得未来在中产里面会分化成两个群体,一类就是躺平派,我不想转型了,我就依然在原来的惯性路径上面继续待着。
但是一定会发现这个向下的颓势很难挽回,所以最后干脆躺平,我不奋斗,但我也不消费了,只要有家庭给我兜底,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而另外一类是奋斗派,但这种奋斗不是过去那种打鸡血式的加班,而从自己的惯性路径当中去抽离出来,看到职场外的世界,看到下行时代的小生意机会。
不断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找新出路,一旦有适合自己的方向,就马上抓住不放。
有人曾经说,现在是,一切似乎很悲观,但是我坚信第二类奋斗派们,他们在穿越低谷期之后,未来几年一定会成为中产向富裕阶层迈步的主力人群。
如果你是第二类群体,也欢迎关注我,跟你分享更多的商业机会。

圈外同学
圈外同学商学院官方公众号(原名圈外孙圈圈),提供个人发展的所有干货,做你口袋里的职业规划导师,陪你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