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标志着一年中最热时期的到来。大暑的来临,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段高温炎热的日子,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业意义。
一、来历
大暑作为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它的命名源自古人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总结,代表着夏季的尾声和酷暑的高峰。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大暑的到来提醒人们要开始注意防暑降温,同时安排好农事活动,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二、三候
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是古人根据大暑期间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进行的生动描述。
1.一候腐草为萤:大暑时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许多植物枯萎后未能及时分解,形成了一片片腐草。而在这个时期,萤火虫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在夜晚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给炎热的夏夜带来一丝丝清凉和神秘。
2.二候土润溽暑:大暑期间,土壤中的水分因高温而迅速蒸发,导致土壤湿润,田地泥泞。这种湿润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使得人们感到闷热难耐。
3.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节常常出现强降雨天气,大雨时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充沛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同时也为炎热的天气带来一丝凉意。
三、习俗
1.过大暑:在莆田,人们会在大暑这一天全家一起围坐在院子里吃荔枝,也就是“过大暑”。荔枝是莆田的特产,当地人认为在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能滋补身体,强身健体。同时,他们还会吃羊肉和米糟,这些都是传统的滋补食品,有助于补充体力。
2.斗蟋蟀:大暑时节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茶余饭后到田间地头捕捉蟋蟀,然后进行斗蟋蟀的游戏。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晒伏姜:在河南等地,大暑时节有晒伏姜的习俗。人们会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放在太阳下晾晒,制成伏姜。伏姜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对于夏季贪凉受寒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
四、养生食补
大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不适和疾病。因此,在饮食上要注意清热解毒、消暑祛湿。一些适合大暑时节食用的食物包括绿豆、苦瓜、冬瓜、西瓜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材;同时也可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鸭肉、鲫鱼等。此外,多喝水、少喝冷饮也是大暑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酷暑带来的挑战。
五、古诗欣赏
《萤》
[唐]徐夤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扇》
[宋]谢枋得
蒲葵也解归掌握,纨素未应捐中。
莫把暗尘明月,好驱大暑来清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襄城大热喜雨》
[唐]吕颐浩
大暑方蒸湿,云兴忽蔽空。
俄然飘细雨,快矣濯清风。
变化谁能测,炎凉迥不同。
马前襄汉路,山色有无中。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END
药物与化工学院
新媒体中心
扫码关注我们
网络编辑:王 倩 玲
文字编辑:翟 紫 维
责任编辑:杨 强 旭
罗 燕
编审指导:龙 凤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