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一年半之ACCA/C1/工作/硕士

生活   2023-04-21 05:26   德国  
20234月底的时候就正好在德国一年半了。

标题起的比较惊悚,因为现在都流行标题党嘛。由于每半年记录一次,就先说说这半年的新成果:ACCA出坑,拿到德语C1,这周刚签下了劳动合同,找到了一份采购的工作,然后伦敦大学的会计硕士也刚刚开学了。

听上去似乎还不错。

甚至有点一雪前耻的快感。

刚来德国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朋友,所以对酒吧里的希腊妹子服务员特别“舔狗”式态度,结果人家在酒吧里当着拉尔夫的面对我还是很友好的,在Whatsapp上就不理不睬了,后来我就把她删了。她给过我简历的指导意见,帮我争取到了一次她们公司的面试机会(也是我在德国的第一次面试),虽然只是前台,因为那时我德语还不好,任何证书都没有,当然最后也没成功。整个过程都是相当冷淡的,估计也是看在拉尔夫(酒吧常客)的面子上,因为拉尔夫会给她小费。虽然面试不成功,不过我也还是自费给她买了块芝士蛋糕以做答谢,当作两清。

一开始我对她还是有点怨念的,因为自己自作多情。希腊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她和我在德国又都算是外国人,我想当然以为人家也愿意真心和我交朋友。后来接触久了就发现她既没我想得那么坏,也没我一开始想得那么好——她只是一个很封闭的希腊人而已。在酒吧里也只是和希腊人大聊特聊希腊语。希腊人第一,第二是德国客户,又哪里有闲工夫搭理我一个亚裔?

后来在德语B2上感受到了同样的冷漠。95%的同学是东欧人,女的东欧人来德国做护士/养老院护理工,男的做工人,然后他们也一样:同国人第一(比如罗马尼亚人就只和罗马尼亚人说自己国家语言),德国人第二(因为要锻炼口语),其他外国人在他们世界里不存在的。他们对外国人一点也不感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然后我发现,中国人也不比东欧人好到哪里去,也是本国人第一,德国人第二,鲜少会和第三国的人特别亲密。

所以我并非要批判谁,而只是想诉说这一年半来我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差异。

首先是在上海那样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又由于在外企工作,和不止一国的人接触,导致我以为这世界上有很多国际化人士,包括像我这样跨国婚姻的,这似乎不应该是个啥事。

另外呢是比我更早来到欧洲生活的某闺蜜,她告诉我很多非荷兰的第三国外国人分享的故事,导致我以为来到德国大概也会如此,所以又是我自己想当然了。德国和她所在的荷兰也不一样。在荷兰可以说英语,我这里就不行,必须说德语。

唯一的例外就是交到一对伊朗的夫妻作朋友吧。在他们的派对上,我们和另一对来自斯洛伐克的夫妻是唯一的两对非伊朗人,剩下在场的全是伊朗人。

所以这个世界应该就是如此吧。

当我交到越来越多中国朋友后,怨恨就消失了,而且发现我也成为了我当初讨厌的人,因为现在我也只和中国女友约饭散步了。

让希腊人归希腊,意大利人归意大利,罗马尼亚归罗马尼亚,中国的归中国吧。

这就是现实,是中性的事实,不管我喜欢不喜欢,甚至连我也无法逃脱这个法则。

所以每次去酒吧,我还是会“亲热”地和希腊妹子拥抱,寒暄几句,然后没了。

再来说说工作吧。

我从117日出ACCA成绩的那一天开始就积极改简历投简历、改简历投简历、改简历投简历了,已经不知道修改了多少回,包括求职的方向。因为德国有些公司要求附上求职信,所以我就不得不一次次修改,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

比如我在采购/客户经理/进出口这一类求职信里就大谈特谈自己有多么丰富的相关工作经历啊,我英语多好啊,接触的供应商和客户遍布全球啊……

而在项目经理的求职信里我当然要吹嘘自己完成过多少项目啊,沟通能力多么牛逼啊,时间和预算控制了不得啊……

唯独在财务相关工作的求职信里我只能低三下四地希望对方给我一个开始的机会,哪怕不给钱都行……

在求职的这三个月里我的德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始简历本来只是潦草写一下工作职责,后来在一大牛的建议下,比较有重点的写了自己的成就,使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而拉尔夫则在我每一次修改后都帮我检查有无语法错误,或者表达不恰当的地方。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的一面。我每修改一次,他都会主动要求我上交给他复核。

不过面试时他也帮不了我了。一紧张我就会蹦出英语单词。有次甚至在面试前喝了三杯白酒……

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不能再这么在家闭门造车学德语了。关于我过去的工作经历,如果是英语,我当然知道所有专业词汇该怎么说,也包括财务方面。而一切换德语就经常词不达意,甚至用错词。

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在波兰陪拉尔夫出差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劳务中介的邀请。这次换我不冷不热地回复,谁知道就这次居然成了。

接触过几个不靠谱的劳务中介后我对此不再抱太大希望。但这次这个中介却给我工作一推一个准,一回德国就给我安排上三个紧锣密鼓的面试,并且最后还是由我来挑选公司。倒不是说我多牛,而是她们投放精准,知道客户想找个啥样的人,了解客户的喜好,在面试时也会帮助我,给我些Tipps,这样岂不就一拍即合了。

最后我选择了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的第一高楼里办公,远离工厂。不是工厂不好,就是想换换口味。10年制造业,说实话,如果未来有希望,我真希望能成为一名财务分析人士,远程办公,好让我这个喜欢流浪的人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工作。

在领英上我已经挖掘到这样一家美国公司了(当然还有很多),他们只招有资质(比如持有ACCA证书等)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用公开的薪水,比如一年20万美金等公开招募人才,最重要的是,只要求员工远程在家工作。

想想就好美,一边旅游一边拿着高薪……

回到现实,没有工作经验真得找不到财务类工作,除非等我进某公司后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希望还是有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财务真的是一个可以干一辈子,越干越吃香的工作。

越是专业的工作,越老越吃香,比如科学家,律师,医生,财务等等。虽然这些工作未必一定让人大富大贵,但是起码不用像普通人那么焦虑失业。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就是人得找个专业,这是我目前的感悟。哪怕是艺术家。哪个“正经”的艺术家不是做一辈子艺术家的?画画画到死,弹琴弹到死,写书写到死……

《战争与和平》里有句话:只有傻瓜才会生病。那个老头(忘了名字了)说他可忙着哩,根本没空生病。

我对此也深有感触:只有平庸之辈才会焦虑。焦虑代表着,想太多,做太少。比如焦虑身材,怎么越来越胖啊,但是就是不行动去锻炼。焦虑这个焦虑那个,有时间早就可以做些事情了。

所以我也是这种平庸之辈,每天摸摸自己肚子上的肥肉就会焦虑一把,而不出意料,每次总是懒惰战胜了我爱美的心。或许我根本不爱美吧?

又扯了很多,回归主题……

今天最让我开心的是,我花了7个小时把硕士课程第一周的内容完成了,本来以为要20个小时/周。当然第一周内容也最为简单,只是介绍篇而已,不过后面的阅读量会越来越大,第三周好像要读整本资本市场的书……

开头不是写自己一雪前耻嘛,其实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希腊妹子也很好学,一边工作(人事)一边在斯图加特念人事管理硕士。她鄙视我为什么要念英国的大学,而不在德国念。

后来当我们伊朗朋友和我们在酒吧用英语畅聊时,她不断来骚扰我们,一听到某个单词就想掺合进来,好在我们聊得很过瘾根本没空理她。拉尔夫鼓励她说,你想加入可以啊,一起来说英语吧。然后她羞答答地说,她英语不好啦……

我白了她一眼,那你就在那凉快着吧。

这就是为什么我依然选择念英国大学的原因。非母语类的外语,不用就容易忘。每天读金融时报(英文版),写英文论文,上英国教师的课,让我这个在德国生活的人不会遗忘掉英语……因为,人家可是个国际化人才,才不像某些封闭的人呢。


伶莉的地盘
主要发布自己写的一些文章,以及想探讨的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