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凝定与知识实践:重审印本时代的文艺史观”
跨学科青年工作坊
时间:
2024年11月2日—3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156会议室
主办: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
11月2日
开幕式
8:30—8:40
主持人:叶 晔(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介绍人:王 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
第一场 技法、知识、文本:文艺凝定之种种
主持人:李飞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8:40—9:10
“景”与“法”:元人的观画方式与风格流变
报告人:江秋萌(四川大学)
评议人:张 芾(复旦大学)
9:10—9:40
画史中的后来者:杜琼、沈周与明代画法改革
报告人:庄 明(广州美术学院)
评议人:徐隆垚(浙江大学)
9:40—10:10
先唐诗歌在明代的定型——以明编先唐诗歌总集为枢纽的考察
报告人:魏珞宁(北京大学)
评议人:江秋萌(四川大学)
10:10—10:20
茶歇
10:20—10:50
失落的宋诗:闽诗传统中的空白与补白
报告人:吴晋邦(北京大学)
评议人:蔡力杰(中国人民大学)
10:50—11:50
评议与讨论
第二场 印本时代的文艺阅读与定名
主持人:陈 斐(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
14:00—14:30
杨慎的唐前文学文本异读
报告人:张 芾(复旦大学)
评议人:陆蓓容(上海师范大学)
14:30—15:00
晚明复古诗人的读与写——以王世贞《艺苑卮言》《拟古七十首》为例
报告人:徐隆垚(浙江大学)
评议人:曹 蓉(上海博物馆)
15:00—15:30
风格的文理:“浙派”的史学背景
报告人:曹 蓉(上海博物馆)
评议人:吴晋邦(北京大学)
15:30—15:50
茶歇
15:50—16:20
风格、主题与认知——明清绘画史中的定名问题
报告人:陆蓓容(上海师范大学)
评议人:杜 欢(安徽大学)
16:20—17:20
评议与讨论
11月3日
第三场 形象、类型、谱系的跨文艺对话
主持人:李成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8:40—9:10
艺术史的“文本化”——以倪瓒的形象生成为例
报告人:熊鹤婷(中国美术学院)
评议人:魏珞宁(北京大学)
9:10—9:40
元明绘画的题材类型化——以倪端《聘庞图》为考察对象
报告人:蔡力杰(中国人民大学)
评议人:高明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9:40—10:10
裂缝:印刷与写本鉴定中的谱系学
报告人:杜 欢(安徽大学)
评议人:庄 明(广州美术学院)
10:10—10:20
茶歇
10:20—10:50
钱谦益“明遗民体诗”肇始及其自我形象的重构
报告人:高明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评议人:熊鹤婷(中国美术学院)
10:50—11:50
评议与讨论
第四场 圆桌讨论:“文学史”与“美术史”的相互透视
14:00—17:10
主持人:王 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
议题一:“古典”在近世的层累与重构问题
引言人:魏珞宁(北京大学)
议题二:读写机制对于文艺史的深化作用
引言人:徐隆垚(浙江大学)
议题三:知识史中的“谬误”及其文艺创造
引言人:张 芾(复旦大学)
议题四:作为叙事的文学、艺术“史”
引言人:蔡力杰(中国人民大学)
议题五:“文艺传统”的非线性特征
引言人:熊鹤婷(中国美术学院)
议题六:风格学分析的理论局限与突破
引言人:吴晋邦(北京大学)
闭幕式
17:10—17:20
总结人:叶 晔(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