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阳|潘少龙: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百色作家》同题写作)

百科   2024-09-10 11:46   广西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百色市田阳区第七小学|潘少龙


在我家的相镜里有一张稀有而珍贵的老相片,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拍下的,村里的“青年突击队”成员的合影。
二十几名头发茂盛的纯天然的俊男少女,光彩照人。那个年代,没有化妆品,更不用说美颜相机了。然而,看上去有着朴素的自然魅力,黑白分明,干净整洁,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哥哥是其中的一员。
故事就由此开始吧。
七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年轻人都是“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他们肩负着村里的治安、应急抢险、婚礼的迎送及厨事、丧事的葬送和厨艺等等,一系列的重任。几乎担当所有重活“一肩挑”的责任。他们的身影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危难之中,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一马当先,甚至奋不顾身。
一般由村委组织建队,分为“突击”一队和“突击”二队。一队是较为年长的年轻人组成,是主力;二队是候补力量,也是接班队伍。这样一代代地,村里的“突击队”就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值得回忆的,也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爱好,“择优录取”,从中选录,建立各种专业队伍。
早年的文艺宣传队由民办老师罗银道指导排练,特色节目有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剧目,还有其他来自现实生活的歌舞、小品......
节目丰富多彩,值得快人一睹!
表演用的道具是请村里的木工师傅精心打造的。有枪、炮、手榴弹、大刀、长矛、红缨枪、扇子、花环.....物件繁多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和真的没有什么两样。服装更是五颜六色,装式各异。我经常偷拿哥哥的那支驳壳枪玩,精致漂亮,爱不释手!
演员的演艺更是达到让人难以置信高度,他们的身材堪称自然的鬼斧神工,似乎都是为表演设计的。跳舞时个个能熟练地随着音乐节奏,随心所欲地调整身体姿势和调节双臂的形状,保持舞步轻盈,动作流畅、自然而美观大方。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他们白天参加生产劳动后,晚上还不知疲倦地进行排练工作。他们都追求极致,力求塑造一个个无暇的形象。每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操场来观看。
歌声嘹亮,震荡山谷,响彻云霄;笛声悠扬,缓转山林,轻抚村寨;锣鼓喧天,阵阵回荡,动地惊天......和篮球场的喝彩声、欢呼声、助威声、鼓掌声,交织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在村里显示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山村并不寂寞,促使重重山峦之中的村子保持活跃,明示苍天不要忽视我们的存在。
我最喜欢看的是《智取威虎山》这出戏,百看不厌,反反复复地进入我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中,可谓耳濡目染,终成难以磨灭的无意记忆。剧里面的台词能倒背如流。戏中人物鲜明的个性及品质形象:有超人指挥能力的邵建波;机智勇敢、战斗强悍的杨子荣;凶狠残暴的座山雕;阴险狡诈的滦平......一幕幕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文艺队还经常进行环乡义演服务,和其他乡村搞联欢晚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可口”的精神粮食。
篮球是村里的传统项目,篮球队自然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了,他们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其中,最为耀眼的是比我高两届的那一拨年轻人,队员个个有自家的奇门功夫。队长少波哥的卧地运球,出神入化;身材高大的运权哥,极力克服地球的引力,飞夺篮板;学雄哥的空中抛物,落点总是那么的精准无误;敏哥的带球过人本领超群,无论多么牢固的“防火墙”都能突破,他的一切动作都指向一个目标----提高命中率;永松哥的虚晃动作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在密集的防守网里犹如无人之境,来去自如;七哥的磁性大手,更为神乎其神,只要触碰那球,定能拿下,宛如神话故事在人间发生。以至于我要找机会研究他双手手指的奥秘。
对手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进攻难以奏效,防守也力不从心。凡来访“之敌”,均一队队落败而去、告负而走。
他们使偏僻的山村始终保持热气腾腾的活跃气氛。
此外,他们还长途讨伐龙川、那毕、阳圩,乃至远征外县的头塘、玉凤、那坡等乡村级队伍,而且一如既往地使一场场大溃败朝对方走去。而我们队从无败绩。这给村里带来了无限的荣耀。
遗憾的是,到我这一代,由于上学原因,我没能参加村里的年轻群体的这一切轰轰烈烈的活动。
每一代,在告退之前,都把各种技术传承下一辈。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后人沿袭着优良的文化基因,将各项技术的天花板顶得更高。年轻人永远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我想这样的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入村史了吧。
而今,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到城里去了。但是,“突击队”依然存在。住城里的年轻人“呼即应,召必回”。同样能完美地履行其职责。
【主编点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篇文章以一张老照片为引,生动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年轻人的风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组成 “青年突击队”,肩负着村里治安、应急抢险、红白事等重任,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文章重点描述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文艺宣传队在民办老师指导下排练丰富多彩的节目,道具精致、服装各异,演员们追求极致,为村民带来精彩的演出和精神食粮;篮球队则是村里的闪亮明珠,队员们各有绝技,在比赛中屡战屡胜,为村里带来无限荣耀。作者对那个时代村里年轻人的活动充满怀念与赞美,同时也感慨如今村里年轻人虽大多进城,但 “突击队” 传统仍在延续。文章内容丰富,细节生动,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也表达了对年轻人传承优良文化基因的期望。(李承骏)

作者简介:潘少龙,壮族,广西百色右江区人 ,小学教师。喜爱阅读和写作。希望能得到大师们的指教。




值班编辑:李彩虹     主编:李承骏



百色作家
《百色作家》,一个立足于中国广西百色,面向全球原创写作者的文学评点平台。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简介、风采照片并进行评点。欢迎全世界华文写作者投稿,在这里一展才华!我们将与《发烧友文学》一起联手为大家展示更多的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