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下观 | 云冈石窟 2

文摘   文化   2024-05-28 20:45   北京  
上一篇聊了一下云冈石窟被开发之前的历史背景。这篇回到在物理世界里的云冈石窟。

讲云冈石窟的贴子太多了,所以就不画知识点了。只想说想说的,和一些自己的感想。想看知识贴,可以拉到最后,我整理了一个资料源。

2. 回到石窟本身


2-1 说说环境



云冈石窟由北朝南,坐落在大同西南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上。一千多年前武州山前面有一条由东向西奔流的河,叫武州川。


“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


这是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云冈石窟。北魏太和十八年,时任尚书主客郎的郦道元曾随孝文帝出巡北方,他们巡至平城西方的武州山时,所见到的山川佛窟胜景。


如今已经没有武州川了。金朝的时候,为了降低水环境对石窟寺的侵蚀,朝廷集三千人力把武州川往南迁移,进行了彻底的改道。颇是一件好事。

另外,当年各石窟寺所在的地方,自然都是通道。有通道,自然通常就设有军事要塞。明朝嘉靖时候建的云冈堡,就在云冈大佛的头上(北)方(图1),再往北就是徐达修的明长城。而云冈石窟,也是正是由于云冈堡而得名。


图2 云冈石窟和云冈堡


我去的那天下着冻雨,抬脚往云冈石窟疾走。虽然如今没有武州川,也希望能体会哪怕一点儿孝文帝和郦道元看到的景象。很可惜,现在整个大云冈景区的格局,很难让旅行者看到整个石窟寺的全貌。进入云冈石窟之前,会先路过石窟南边,是在2008年后修的一个巨大的灵岩寺(图3中间),这个灵岩寺周围还围了一圈儿人工湖。


图3 云冈石窟游览图

让我觉得颇有一些不舒服的是:首先,郦道元“山堂水殿”的描述,是寺庙和石窟在视野里融为一体,而不是隔了大几百米,又单独拎出来一处殿宇类建筑;另外,人工湖的修建在当年颇受争议,首先流程不合法,没有在修建之前经过文物机关的审核;其次人工湖的出现由于水气的蒸发,使得岩体一吸收一蒸发,极容易脱落。

也许这一切在科学论证上尚存在可以讨论的空间,但是对于文物,引用播客《路书》古村和瞿峡老师说过的话,“文物是不可逆的”。不可逆,真的想大声说三遍。拜托以后管事儿的能多思量一下。为了自己在年度review的时候有个只争朝夕的好故事而去做目光短浅的事情,实比屎上雕花的代价还大。实属自私。


这是30年代留下的一张远景图(图4)。如果十几年前不在中间凿个人工湖,也许人们现在也能看到一幅云冈石窟的全景。


图4 云冈全景 水野清一摄


2-2 再说石窟寺


游客进入石窟寺。可以选择从石窟的最东侧进来,即,是从第一窟看起;也可以选择从第6窟前面的山门(图5)进去。这个就是在金朝时期重修后的山门的位置;也是1902年,伊东忠太重新发现云冈石窟而走的那个门。


图5 第5/6窟前的山门

我从最东侧的第一窟走过去,走过一个门,匾额上写着“入佛知见”,然后就遇见了云冈石窟。


顾名思义,云冈石窟是的形态是石窟寺。佛教通过丝绸之路陆路和东南亚海陆两条线从印度传到中国。其落地的形态——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大部分是地面上砖木结构的寺庙,塔。比如,北魏同时期的南朝,小杜的诗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大概说的是这些地面建筑。

而石窟寺的数量是虽少于这类地面建筑数量,但是留存却相对长久。我们才可以穿越时间,看到比唐朝更远的历史留存。


在云冈石窟之前,石窟寺已经发展了很久。最早是在公元前1世纪的印度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甚至还没有佛像。到了中国,随着佛教传播一路东渐,先到新疆的古代龟兹地区,现在比较完整的比如克孜尔石窟;再到北凉时期的天梯山石窟;最终走到北魏的云冈石窟,接着是龙门,天龙山,响堂山。当然还有敦煌和麦积山。然后逐渐向西南转移,江浙也有一些。

图6

而石窟寺在现代,很长一段时间似乎不像地面庙宇那么有名,也许其开凿最辉煌的时期几乎是集中在宋前,明清时期就比较沉寂了。梁思成以前也说过,“中国崖壁间的佛教石窟造像是中国艺术里最重要的一章,惜乎囊日为国人所忽视。” 

朋友圈里有一张2015年时候的云冈石窟照片,整个景区几乎没什么人。而最近几年文旅项目的开发大大带动了石窟寺的发展。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石窟寺。虽非工作日,人实在也不少。

2-3 佛像从何而来?

近距离看云冈石窟,经常会嗟叹,“真的绝了”。过后觉得,颇是在用一种现代文明的视角,居高临下看待古代人的留存,一旦遇到个厉害的就觉得不可思议。实在是傲慢了。

就说说在接触云冈石窟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或者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事。

第一个便是,佛像从何而来?

云冈石窟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情。

释迦摩尼是不赞成修像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不赞成搞个人崇拜,认为道理比他人本身重要——“见法则见我,见我乃见法。” 所以在佛陀入灭之后的四五百年的时间里,象征物多是菩提树,塔,足印和狮子。

佛像大约是在公元一世纪时期,犍陀罗地区(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 图7),秣菟罗(新德里那边)的雕塑流派中诞生的。

图7 犍陀罗地区地图

犍陀罗式头像,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最早的佛像。一些犍陀罗佛像直接用了希腊雕塑中阿波罗神的造型特征。而秣菟罗则被认为是延续着自古代初期以来中部印度的传统风格(图8)。说到犍陀罗佛像中的希腊艺术,其源头还要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的东征。至于为什么忽然搞起了偶像崇拜,一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公元1世纪后期的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的兴起。在大乘佛教里,佛陀不再是精神领袖,而变成了神。而塑造神化的佛陀,变得顺理成章。

于是在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的统治的时候,佛教教义和希腊艺术碰撞到了一起,孕育了我们现在觉得司空见惯的佛像。这时候离佛陀涅盘,已经过去400多年咯。

之后的日子,佛造像分别从犍陀罗地区往东往西流行。往西,到了公元5世纪,阿富汗地区,开凿了最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图7),现在已经化为烟尘。而往东,我们还能有幸在差不多同时期建造的云冈石窟这儿,一窥究竟。

图8 从左至右是犍陀罗佛像,秣菟罗佛像,云冈佛像

这里还有个和佛像来源相关又不相关的传说。以前在中国有“老子胡化”的说法,还有老子出了函谷关去了印度并在那里成佛的说法。咋说呢?东亚学者就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挺执着于研究出来一切源头都在中国,在日本。文化一元论啊...

看着云冈石窟,我觉得文化融合挺香的。原来一直我们拜的神佛,还有那么遥远的希腊艺术在里头,多有意思啊。以及深深觉得,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深度远超我的想象。

下篇继续...

一些参考资料:
播客《门道》:专访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播客《路书》:云冈石窟
播客《剧谈社》:佛像的蜕变:探访四周之路上的佛窟遗迹与文明流动
B站《王南:千年一窟看云冈》
书《中国石窟简史》
...















曲二杂记
有关城市,旅行,四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