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与谁同游?

文摘   文化   2024-05-11 22:05   北京  

一个楔子。


从北京北站,坐高铁到大同。于是终于,终于,终于来山西了。说来也是奇怪,在上海的时候,周末常去刷苏杭。在北京也是住了很多年,不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却不曾刷过山西。就从大同开始吧。


和一百年前从北京去大同的人一样,也是从西直门站出发,先到张家口。就是小时候历史书里学的那个,晚清时期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条自主开发的,京张铁路。当时建完了京张铁路,便开始建张绥铁路。军阀混战,张绥铁路足足修了14年,1923年的时候,整个京绥铁路也全线通车了,大同就是其中的一站。算来,刚好一百年。


有当时的素人写日记:“从北京到大同要14点多钟。早晨三点半我到了我的目的地大同。下得车来,只是冷的发抖,我已经穿上了夹衣,里面还有绒衣,可是还有点支持不住。想起昨日在北京上车时,一件单衣还要流汗的情形,好像是几个月前的事似的。“ 这冷飕飕的感觉,简直也是这个四月底的写照,帝都的春花都谢了,大同的海棠还未开。


循着地理脉络去看大同

  • 首先,大同在北纬40度,大同比北京的中心地区还更北一些。

  • 其次,大同也正好处于400mm等降水量上,这条降水线以南的地区才有充足的降水种地。所以历史上,这条线的北侧基本是游牧民族,南侧是可以定居的农耕民族。

  • 及,游牧民族往南迁移,大同比东边的北京和西边的河套地区都更加容易,因为在大同的北边——燕山西侧,和阴山的东侧没有相连,从这个口子进去,就是大同了。所以胡人过来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大同进入中原腹地。于是匈奴来过,鲜卑人来过,土木堡之变的瓦剌军队也来过。当然也有例外,安禄山就是从北京这片儿往南打的,然后在正定把守、之前假意投降的颜杲卿(颜真卿的哥哥)在后方给安禄山一个措手不及,不过最终颜太守还是失败了,颜真卿怒写了历史最著名的行书《祭侄文稿》...

  • 同再往南一些,就到了杨家将曾经驻守的雁门关,骑跨在恒山山脉的西南侧。在一些武力孱弱的朝代,雁门关才是华夏大地死守的第二道防线。


大同于内地人而言,是咽喉之地;对于外来人,则是打开华夏大地的钥匙。何所谓内地人?何所谓外来人?下了车,冻得哆嗦的我站在阴山以南,太行山以西这块大同盆地上的时候想,穿越时间,这两千年来都有谁,在这个地方和我一起同游?


最先有历史记载是周天子还在台上的时候,当时是匈奴人在大同游荡,赵武灵王带着宗族到达了大同这片儿,并且把军队进行改造,就是历史书上写的“胡服骑射”,对抗原本在此地的匈奴。能因地制宜,也蛮难得。


西汉,无论是野路子起家的刘邦还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收复匈奴总是念念不忘。结果俩人在大同都没占到什么甜头,刘邦先是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后来陈平献了美人计终于逃脱。汉武帝打匈奴,最初就是在晋北有一场马邑之围,没得逞,接着打了匈奴44年,穷兵黩武。直到后来昭君出塞,才消停一会儿。


这样又过了三百年。大同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瑰丽华彩的一章,北魏。我们对晋朝不陌生,从司马懿,到竹林七贤,到王羲之;接着是感慨鹤唳华亭不复闻的陆机;然后是小杜写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梁武帝,已经是到了南朝。而煌煌北魏,似乎是最近十年才开始走入普通读者的视野。我们从小常常以汉族为主的华夏地区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历史。对于外来的人,对他们的描述常常简单到,羡慕华夏,理解华夏,成为华夏。最后,似乎从来都是以他们融入中华文明作为故事的收鞘。


接着是从山西走出来的隋唐;随之而来又是五代的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给了契丹,而大同正是十六州中的云州(所以杨家将才在大同南边雁门关守着)。


就这么到了宋辽时期。《天龙八部》阿朱常对乔峰说:“雁门关外,牧马放羊”,大概就是在说雁北的大同盆地吧。可谁曾想,这雁门关,也是乔峰纵身一跃的地方呢——相比作为辽代西京的大同,这样的故事总能更加吸引人。除了故事,大同还有比北京明清建筑更加雄浑的辽构...


于谦,也来过。写过一首《云中即事》,有两句是,“边陲无事风尘净,坐听加声送夕阳。”

...


这些蜻蜓点水般的叙事,已经让我迫不及待想去看大同了。下了火车,背着书包直奔了云冈石窟。这个旅途,就从北魏开始吧。











曲二杂记
有关城市,旅行,四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