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太坐拥北京13套房,7个孩子6个不给她养老,女儿直言不敢养:子不孝,必有因,晚年不被儿女孝顺的老人,多半有三种特征

文化   2024-12-24 17:28   四川  
这个老太叫做方秀琴,北京人,今年已年过八十。
她操劳一生,一共和丈夫生育了七个孩子,其中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这七个孩子不仅是幸福也是负担,方秀琴和老伴省吃俭用,终于将七个子女养大成人

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知天不遂人愿,方秀琴的老伴积劳成疾,年仅六十多岁就去世了。

紧接着,最年长的一儿一女很快身染重病,双双去世,这对于方秀琴来说更是又一重打击。
干脆,方秀琴将一辈子攒下来的13套房产自己留了一套,剩下的均分给三个儿子,让儿子们来养活自己、照顾自己。
方秀琴和儿子们的矛盾,也就是从此处开始。

本来商量好了,三个儿子轮流将老娘接去赡养,每人一个月时间。最开始的一年里,大家还执行地很好,可一年过去,就有人产生了怨言。

二儿子生活条件困难,自己还是单身;四儿子则嫌弃母亲大小便失禁,不愿意再照顾母亲

于是,善良的三儿子贾福和妻子一起,将母亲接回了家中,倾注了全部心力,奉养母亲四年。

这样的对比之下,四儿子贾小旺就开始被村民们戳脊梁骨议论纷纷。贾小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哥哥是为了母亲的养老金才这样殷勤

并且,贾小旺还将两个根本没分到房产的女儿牵扯了进来

表示很快有一套房产要拆迁,拆迁费不低,如果想要分一杯羹,那就和他们一起赡养老人。
就这样,大女儿和小女儿也加入了轮流照顾母亲的队伍,可就在方秀琴住在小女儿家期满,要转到大女儿家里时,大女儿却迟迟不来接,并表示:

“我不敢把妈接回去养,要是妈死在女儿家里,那就是儿子不孝。”

老人迟暮,本应该在众多儿女的奉养下安稳幸福走完一生,没想到却被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子不孝,必有因。晚年不被儿女孝顺的老人,多半有这三种特征:
偏心
假如方秀琴从一开始就合理分配房产,对所有儿女一视同仁,或许事情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曾就父母偏心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做到一视同仁的家长极少,且家长的偏心与生物学本能相关。

当父母偏心一个孩子时,可能是因为孩子与自己相似,这源于对自己的认可和喜欢,也是一种情感投射
例如,当一个学钢琴却因为不可抗力,半途而废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小女儿竟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钢琴天赋,
那么她可能会认为,小女儿就是自己的延伸部分,是理想化的自己,因而更加偏爱小女儿。
俗话说:“子女不和多是老人无德。”

当有一对偏心的父母存在于家庭中,这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首先就是自尊心受损,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诞生。
其次就是家庭关系会更加紧张,在父母的偏心行为后,受害的孩子可能会将报复心理投射到受益的孩子身上,加剧家庭中的矛盾
前段时间,我刷到了这样一段视频:
妈妈炖了一盆鸡肉,女儿想夹一块鸡翅,却被妈妈抢走,夹给了弟弟。

女儿没说话,转而又去夹鸡腿,妈妈立刻就急了,站起来伸筷子要抢,嘴里说着:“就留这一个腿,给你老弟吃。

看见女儿不为所动,妈妈立刻变了脸色,神情写着满满的心疼和惋惜,仿佛鸡腿进了女儿嘴里就是浪费。
随后,妈妈下桌来,还想继续抢夺,对女儿又哄又骗;

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劝阻妈妈,妈妈却说:

“我就留这么一个腿,另一个被我剁碎了,我越看你吃我越心疼,……给她吃都白瞎了。”

在偏心的父母看来,这或许是一件不足为提的小事,但是在孩子心里,却是一辈子的伤疤,父母不仅不心疼,还要一遍一遍划开这道伤疤。

错误的童年教育
说完了偏心中的受害者,我们再来说说受益者。
受益者孩子往往享受了比其他孩子更好的资源,也接受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
儿童在早期阶段的思维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认知发展并不成熟,无法客观准确地看待周围的世界。

就像捉迷藏时,小孩子会用被子把头蒙起来,只要眼睛看不见了,就以为自己藏好了。
正常的父母会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的正确认识,
有些父母则会放大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同时过度保护孩子,让其成为了一个缺乏社交经验、将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人。
这样的人是没有同理心的,ta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父母送到面前的唾手可得的资源,不会主动付出,更不会主动承担责任。
ta的需求一定是凌驾于其他人的需求至上的,想这样的人只会唯利是图,怎么可能对已经成为累赘的父母尽心照顾呢?
低配得感
除了以上两种特征之外,还有一种是低配得感的父母
网上有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妈妈平时的行为:
明明家里是小康水平,平时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有一段时间,老太太发现冰箱全年开着,特别心疼电费,就偷偷晚上拔了电线,早上再插回去,一冰箱的肉在大夏天全臭了,老太太心疼的几天没吃下饭。

后面为了弥补,又舍不得开空调,子女都劝她空调买了就是要用的,老人偏偏不听,就摇着蒲扇,嘴硬说凉快,结果中暑进了医院,医药费花了三千多。
从小到大,博主都不知道妈妈爱吃什么,在家里永远把自己摆到奴隶的地位上
不仅不愿意上桌吃饭,要躲在门外吃,还偷偷自己吃剩饭,怎么劝都不听,说多了就哭起来,简直没招。
这样的父母,会养出两种类型的孩子:愧疚型和索取型
愧疚型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拖累,是自己让父母吃不起好东西,穿不起好衣服;

索取性的孩子则会认为,父母的一切资源都应该是自己的,都应该被父母无条件供奉到自己跟前。
老人的德行,是一个家庭的道德文化主流,也是家庭的核心
我们不能忽视老人在家庭中的影响,但也不能就此认为子女就应该放任生养自己的父母自生自灭。
赡养是道德的底线,也是法律的底线
希望父母们对于孩子可以做到相对公平,不能放任偏心行为破坏家庭的和谐。
家,原本就是心灵的避风港,却变成了利益的争夺场,不知道会是多少老人的悲哀。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第一心理
畅销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