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旅途中,只有母亲与我们分享过心跳,母爱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羁绊。
在湖北省通山县孟垅村,就发生了一件能体现伟大母爱的事情。92岁的孟阿香去世后,竟然给三个儿子留了整整1000斤粮食。原来,由于先天缺陷,这三个儿子都是“先天性智障”。面对孩子的缺陷,孟阿香从未想过要遗弃他们,而是和丈夫全心全意地抚养着孩子。1997年,孟阿香的丈夫先一步离世,年逾70岁的她一人担起了照顾儿子的重任。她嘴里时常念叨着,“我不能死,我死了,我的儿子们可怎么办。”由于每日要操心孩子们的生活,孟阿香积劳成疾,已经92岁的她还是在2018年初病倒了。当亲戚们帮忙料理后事时,才发现孟阿香早就已经为三个儿子做好了准备。尽管已迈入八九十岁的高龄,但孟阿香还是坚持种两亩地。村里其他人也知道孟阿香家的情况,时常主动为他们捐助。经年累月下来,竟然囤了足足1000斤粮食,装满了六大缸,就放在家里的阁楼上。孟阿香的事迹,不禁让我们感慨,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孟阿香只是一个湖北农村的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农民,但她却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孟阿香生活在湖北通山县九折岭的山下,房屋十分破败,家里只有她和三个“先天性智障”的儿子。年轻时的孟阿香容貌出众,因此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提亲。“近亲结婚”在落后的农村十分普遍,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孟阿香生出了有缺陷的孩子。孟阿香一共有七个孩子,三个女儿,四个儿子。近亲结婚的坏处,都体现在了四个儿子身上。其中,有三个儿子是“先天性智障”,一直无法独立地生活,需要孟阿香全天照料。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唯一智力正常的四儿子主动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前往城里去打工。但由于身材十分矮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到处打一些零工。面对有缺陷的孩子,孟阿香和丈夫都没有丝毫嫌弃,而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孩子的一切,为他们的以后做好了打算。正如20世纪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所说的那样,每一个母亲都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基地,让孩子能充分地探索世界。孟阿香心里也十分愧疚,总觉得是因为自己和丈夫才导致孩子的不幸。她不奢望能过上多么富足的生活,而只求孩子们能吃饱喝足就好。由于三个孩子都需要人照顾,因此孟阿香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外出打工。她每年都在家里耕种田地,就算自己哪天去世了,也能保证孩子们能够生活下去。四儿子也经常赚钱回来接济孟阿香和三个哥哥,虽然没有多少钱,但也让她非常满足。92岁的孟阿香,她的三个儿子中,最大的已经是71岁,最小的也有57岁。尽管三个“先天性智障”儿子已经步入中老年,但他们甚至连吃饭都需要别人帮助,更别说生活自理了。也就是说,孟阿香人生中的71年,都是围绕着孩子们为中心。心理学认为,无私的母爱并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的驱使,更是一种情感的选择和责任的承担。成为母亲的那刻,就意味着要放弃许多个人的欲望和自由,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而这样一个普通的妇女孟阿香,却将母爱的潜能发挥到了最大。当年龄日渐增长,体力明显不支时,孟阿香每天都在忧心自己死后孩子们的生活。为了能让孩子能够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她开始教孩子怎样去吃饭、穿衣、打扫屋子。但由于孩子的缺陷实在是太大了,每件事情都要教上百遍,孩子才能记住。孟阿香的二儿子智力相对正常一些,在孟阿香耐心教导之下,二儿子终于学会了做饭。同时,二儿子也学会了砍柴、耕地,能够独立生活,也能照顾其他两个兄弟的生活了。为了让自己死后孩子们的生活仍然有保障,孟阿香给孩子们照常做饭,自己却吃得更少、更差,经常挖野菜给自己吃。她心里想着,自己少吃一口粮食,就能给孩子多留一口粮食。许多村民见孟阿香攒粮攒得辛苦,便纷纷给她分一些粮食。这1000斤粮食中,不仅是孟阿香对孩子们的一片母爱,更有着村民们的一片善心。由于经年的劳累,加上年龄已经超过了90岁,孟阿香的肺部已经严重老化,随时都可能去世。令人无比感动的是,孟阿香担心自己的孩子们无法给自己照料后事,已经提前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她的力量能够触及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托举着孩子的一生。老舍曾在《我的母亲》里这样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孟阿香用她的一生,照亮了孩子们人生的道路。这样的母爱,总是令人无比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