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香港上市新起点,高阶智驾人才纳新|秋季招聘报道
文摘
职场
2024-11-04 19:29
北京
2024年,“找到靠谱工作”和“招到靠谱的人”依然是共生的困扰。我们坚定认为,抛开传统大厂,市场中仍有大量符合下一个时代红利的雇主公司等待被挖掘。赛道潜力、业务逻辑、人事情况……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和洞察,决定了求职者选择公司的眼光,也决定了面试交流的质量与深度。匿名的公司八卦或许对求职避雷有帮助——但那些具备稀缺性和成长性的职业机会,也不该因为网上一句没头没尾的评论而被错失。在招聘量大的春秋两季,36氪@职场Bonus 用专业评分模型筛选出一批在招人的“红利公司”进行实地探厂,结合投资人和猎头的多重视角向雇主发问,为你带来“一文看懂”的红利公司招聘报道。
阵痛后的聚焦与新生 ╱ 01
关于「地平线」,你还可以领先其他求职者了解这些 ╱ 03
职场Bonus获悉,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股票代码:9660.HK)2024年高阶智驾人才招聘正在进行。热招岗位包括算法、软件、硬件、测试等方向,高阶智驾团队是招聘重点之一,典型岗位有智驾算法工程师。
10月24日,地平线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盘涨幅35%,市值一度达到647亿港元,募资所得款项净额51.42亿港元,可谓是港股今年最大的科技IPO。从众人眼中的“烂生意”,到迎来黄金商业化时代,地平线见证了智能驾驶行业变幻多端的九年。“9年32轮共23.63亿美元募资”给资本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过去100多家资方里不乏其客户——这也意味着产业链上其他公司对地平线的看多。根据此前地平线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5.5亿,全职研发团队1478人(截至2023年底),占员工总数70%以上;研发开支23.66亿,其中雇员福利开支14.35亿,由此推算,研发员工人均年薪约97.1万。如今的智能驾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高阶智驾领域成为竞争主战场。地平线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迅速组建千人团队,投入高阶智驾领域的研发和测试。地平线智驾产品市场总监余尧告诉职场Bonus,未来一两年内高阶团队仍呈扩张态势,以支持高阶产品上限拓展。在2015年创立地平线前,CEO余凯曾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副院长。算法背景出身的他,下场创业时曾被投资人评价“不懂芯片行业”。事实上,十年前投注智驾芯片赛道在多数人看来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余凯自己也承认,芯片是一个非常“烂”的生意:芯片的开发、测试、验证周期相当漫长,人才需求高,以前长期没有人做是有道理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眼中的“烂生意”,也能变成“好生意”。接受媒体采访时,余凯坦言“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地平线选择智驾芯片赛道,过程中经历了业务调整和聚焦,直至2019年才明确公司主线业务,专注智能驾驶领域,陆续推出征程系列,进入产品量产阶段。五源资本的刘芹曾评价余凯具备CEO+CTO的“双核能力”:CEO的角色需要商业思维和愿景,CTO的角色需要自身知识结构和智能技术趋势结合。虽是软件背景出身,余凯十分强调软硬一体化。在他看来,公司要想在智驾领域立足,芯片设计能力和软件能力都要强,必须是全垒打的全能冠军。而这一理念也贯穿公司业务的始终,除了像传统芯片公司一样做芯片设计研发之外,地平线也投入资源进行软件的开发,其业务核心定位更像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客户提供“保姆式服务”。“此次香港上市的完成,标志着我们面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余凯博士在上市仪式致辞中说道。从向往这家公司的求职者角度而言,留给地平线的想象空间还有更多,要走的路也还有很长。
阵痛后的聚焦与新生
十年前,人工智能风口刚起,迎着浪潮,地平线CEO余凯从百度辞职,下海创业。秉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的理念,地平线走上了一条投入更大、门槛更高的硬件制造创业路径。“和其他公司的区别在于,地平线做的事情是开创性的,没有前例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智能硬件架构部负责人谭禾说道。他于2016年入职地平线,此前曾在一家芯片公司任职。他本身就看好智能计算赛道,在一次活动中偶然知道地平线后,便决定尝试这里的工作机会。多数创业型公司早期都会面临资金短缺、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困难等问题。从2015年成立到2019年,尽管地平线在2017年A轮的时候也遇到过融资难题,但也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五轮融资。从早期的资本宠儿到面临融资困境,地平线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战略。彼时,地平线正开始为商业化焦虑,而2019年底的裁员动态一度将地平线推上舆论风口。减员降本、战略转型、绩效管理……关于地平线裁员原因和意图,一时众说纷纭。“创业型公司资源本身有限,如果业务不聚焦,很难做下去。”谭禾向职场Bonus解释称,那次裁员实际上是公司为了聚焦业务。职场Bonus了解到,彼时的地平线在北京、上海、南京、厦门、深圳五个办公区均有裁员动作,规模在500人左右。回顾成立初期,地平线主要做AloT和智能驾驶两大业务线,这种布局的初衷是扩大潜在的市场空间。但从当时的结果来看,却分散了创业公司有限的资源。相比过于碎片化的AloT市场,“公司下定决心,集中资源聚焦做智能驾驶。”回忆起当年公司进行的业务大调整,智能驾驶系统架构师柳楚仍印象深刻,虽然他所在的业务部门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短期的阵痛让每个同事心里都不好受。“好在此次决策的正确性很快就被证明,”谭禾分析道,“2020年,智能驾驶果真成为新的风口和热点后,大家也重振信心。”这一年,智驾领域融资迎来了一波小阳春,地平线也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业务聚焦。此后,地平线陆续推出征程3、征程5,今年4月地平线发布征程6系列智驾计算方案,被业内人士称为是真正走向成熟的一代。伴随着业务聚焦而来的,是公司文化的聚焦。谭禾告诉职场Bonus,业务调整后,地平线的企业文化也由原来的七条,聚焦变为两条:“成就客户。耐得寂寞。”时间是最强的护城河
谈及企业的竞争壁垒,在多数人看来,“技术”理应是硬科技企业最强的的护城河,然而地平线给出的答案是“时间”。正如余凯所说,“无形的积累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迈过时间这道护城河,壁垒就会留给后来者”。“不同于互联网这类快消品,我们一个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是5~10年。”谭禾认为,地平线的壁垒得益于长期的积累,“我们以提高竞争力为导向,不图短平快。比如大模型Transformer这种原理性技术,当它还不是主流结构算法时,地平线团队就已针对它进行分析,探索如何能将它做得更好。”余尧在进入地平线之前,曾在媒体和咨询公司工作。“公司始终是愿景驱动,坚持做难且正确的事”。不论是当初从第三方视角观察地平线,还是如今成为地平线的一员,亲身经历市场格局和产品演变,在他看来这一点从未改变。今年4月,地平线发布了征程6系列产品,从去年10月开始,地平线投入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专门开发基于J6P软硬结合的高阶方案——SuperDrive。余尧向职场Bonus透露,SuperDrive高阶智驾系统是技术护城河和商业生态的关键,其定位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背后离不开时间的积淀。“为实现SuperDrive覆盖更多用户通勤场景,测试团队和产品团队在全国各地不同路况,如北京和重庆、城市和乡村,进行大量的功能验证测试和场景打磨,以了解不同地域的挑战并解决问题。”“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也被这家公司的核心员工认可和推崇。“HMI团队(Human-Machine Interface)在车屏幕显示的驾驶环境建模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驾驶员安全感和理解系统行为的角度出发,追求有质感的界面效果”柳楚告诉职场Bonus,相比其他厂商只有路面、车和人,地平线能呈现出更立体的效果,包括树等元素。面对现阶段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环境,柳楚的回答很谦虚,也很实在:“技术上没有太强的护城河,智能驾驶目前更多以产品整体性价比为主要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逐渐渗透到芯片端,智能驾驶芯片很有可能进入“价格战”混战。余尧认为,“盈利是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压力。”职场Bonus了解到,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净亏损分别为20.64亿元、87.2亿元、67.39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11.03亿元、18.91亿元、16.35亿元。不过,地平线有较高且稳定的毛利率水平,其2021年到2023年的毛利率分别为70.9%、69.3%、70.5%。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巨额研发费用支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11.4亿元、18.8亿元和23.66亿元。高投入、慢回报是芯片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职场Bonus了解到,目前在市场观点看来,自动驾驶行业还处于技术能力不断向上发展、商业模式不断打磨的阶段,这一时期,企业有必要在研发侧继续投入大量资金以积累技术能力,并兼顾保证商业化落地尽快实现,这是这一行的企业能形成壁垒、转亏为盈的必经之路。而对已上市的车企而言,全力投入自研智能驾驶软硬件在二级市场眼中并不是业绩最优解,因此短时间未必会对地平线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我们所处的行业还处于早期,永远愿意做一个相对冷静客观的选手。”HR团队认为,目前公司的成果已能反映未来的高增长态势。截至目前,征程家族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出货量正式突破600万套,获得全球超27家OEM及42个OEM品牌的前装量产合作,累计量产定点车型近290款,量产上市车型超过130款。“作为产业底层赋能者,我们已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智驾量产经验。”谈到地平线未来的业务重点,谭禾则表示:首先是在自动驾驶场景做好人机交互,让车更拟人;其次是跟进通用机器人。关于「地平线」,你还可以领先其他求职者了解这些
受访者
谭禾 地平线 智能硬件架构部负责人
职场Bonus:有技术候选人觉得地平线的面试难度较高。地平线对技术人才的基础素质要求与期望是什么样的? 谭禾 :对于校招生,在大方向上贴合,基础知识上没有短板(不是跨领域的)。更多关注在学校和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项目经验、深入程度、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工作和未来有一定的追求(更青睐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定想法,积极向上的人)。另外,有关注AI硬件范畴,做过AI计算处理器、复杂大规模芯片的项目经验的会优先考虑。 柳楚 :技能方面比较匹配业务需求,有拼劲,主动性强;不主动探索和改善一些东西、不愿付出额外努力的人不想要。职场Bonus:曾有实习生抱怨公司没有实习转正机会,想知道目前公司实习生HC转正的概率大概有几成? HR :实习生转正需根据所在业务和团队的综合评估及答辩,带着项目成果的通过率100%。职场Bonus:能否分享一下公司的培训方式和晋升路径? 谭禾 :我目前所在的部门,每年会给应届生一个虚拟项目的练习(入职后半个月~1个月),期间让他们把相关领域的工作环境和流程都熟悉一遍。部门类宣讲或者汇报,会把会议链接发到大群里面,大家都可以来听,也可以提一些反馈。晋升方面,公司有一个明确的职级序列。地平线现在的职级晋升更像是Z字形:纯技术→项目管理(不是纯管理,而是项目负责人)→Manager(技术和管理上都有经验和产出后,可以去带团队,但也都是技术管理,而不是纯事务型管理)项目中的Manager角色,都可以在走技术路线的同时去兼任。个人的产出证明,会成为其晋升的支撑。职场Bonus:有地平线员工评价公司的工作强度大,也有人觉得公司结构扁平,交流事情顺畅。而公司层面则主张多元、平等、彼此尊重的“务实浪漫主义”组织氛围。想了解真实员工眼中的地平线的内部氛围和节奏是怎样的? 谭禾 :扁平化的工作氛围,成员互相切磋探讨技术,没有太多的上传下达,大家可以随时跨领域讨论交流问题。比如,在 BPU 智能计算架构研发中,团队通过开会 “吵架” 的方式明确软硬件各自的职责,解决如何平衡算法效率、灵活性和硬件效率的问题。 柳楚 :目前我们团队全员加班情况的确都很严重。在业务比较紧,所在部门且客户需求紧急的前提下,会需要standby。熬到凌晨,周末、过节加班的情况也会有。工作时间长,但不用打卡。公司现阶段支持远程办公,一周最多可以3天远程。 余尧 :多元化的工作氛围。公司能够给对新兴技术有热情、有想法、有干劲的人一个展现自己想法,落地自己想法的机会,带给真正对技术有热情的人成就感。 HR :目前公司都是双休,各业务按项目进展和节奏安排工作排期(应人员信息保密要求,文中受访者谭禾、柳楚、余尧采用化名。)
关注+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