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游了惠州西湖。说是重游,是因2008年10月曾去过一次,一晃16年过去了。上次自东门进,虽在东大门、苏堤玩月、西新桥、西新亭等处留了影,但因时间匆忙,好多景点未去。此次自小北门入,主要是冲着苏东坡去的。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生于四川眉山,病逝于常州。说到西湖,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指的就是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而提到这三处西湖,都能使人想到苏东坡。
先简单说一下前两湖:苏轼曾在杭州两次任职,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4年(1071年),任通判。他初游西湖,创作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第二次是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任知州。在此期间,面对西湖水患频发,农田受损问题,他亲自实地考察,决定疏浚西湖。组织民众挖泥筑堤,既解决了水患,又灌溉了农田,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苏堤”。不仅在水利工程上治理西湖,在文化教育上创办书院,还在环境保护上植树造林。总之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得百姓爱戴。
而说到苏轼与颍州西湖,则要提到欧阳修,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赴颍州看望退休的恩师欧阳修,并写下《陪欧阳公宴颍州西湖》等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他出任颍州知州,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了一条长堤,后人亦称之为“苏堤”。在此期间,还写下《颍州西湖泛舟听琴》等诗,他多次赞美颍州西湖,并将其与杭州西湖相提并论
我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游过杭州西湖,身为安徽人,却遗憾并未游过今属安徽阜阳颍州区的颍州西湖,而现在却有幸第二次游惠州西湖。此次自丰山南的小北门入,经烟霞桥、准提寺、九曲桥头,便来到孤山区域。孤山区域集中展示了苏东坡寓惠期间的史迹,园内有古迹苏东坡侍妾王朝云墓、六如亭、景贤寺,当代建有东坡纪念馆、亭廊雕塑等。苏东坡远在北宋,离我们很远,来到他曾经钟爱的惠州西湖,仿佛又与他很近。不知“走过你走过的路,算不上相逢?吹过你吹过的风,算不算相拥?”
查找资料得知:惠州西湖的建设始于北宋时。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把丰湖称为西湖,一来湖位于城西,二来也因惠州这个湖泊的风景与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样美丽。从苏东坡以后,惠州西湖就叫开了。如今惠州西湖面积辽阔,湖岸弯环曲折,湖上洲屿点缀,三面青山环抱。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上,有“六湖九桥十八景”。
先移步东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2009年立的东坡园大石及《东坡园记》石刻。近前细观,开头便介绍道:“东坡寓惠三年,忘怀宠辱,酷爱湖光山色。殚精竭虑,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捐资献策,帮扶地方生产交通建设。慷慨高歌,创作大量诗文佳作。”
在旁边的孤山上,有东坡纪念馆西湖分馆。从下往上,远远就看见东坡居士像。爬上三十四级石阶,来到雕像前,东坡昂首挺立,凝视前方,目光坚定,美须垂胸,身穿长袍,左手持书卷抬起,右手背后,令人肃然起敬。我在基座边与东坡居士合影留念,接下来经修竹廊上到东坡纪念馆。
“吾州以东坡重,文物不下他州。”此言出自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惠州》。惠州历代至今高度重视东坡文化的挖掘展示和传承发展。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惠州籍诗人江逢辰这两句诗,不知让多少代惠州人引以为傲,这是东坡留给这座城市的千年荣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语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这是苏轼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在馆内“千古风流仰大苏”主题展中,集中展示了苏东坡66岁人生的坎坷与不凡:1~21岁少年天才,22~35岁名动京师,36~44岁自请出京,44岁因乌台诗案被贬,45~49岁寓居黄州,50~53岁重回朝堂,54~58岁三部尚书,59~65岁寓惠州儋州,66岁病逝常州。
在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他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他曾在此三地做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苏轼在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4年多,在惠州(现广东省惠州市)近3年,在儋州(现海南省儋州市)3年多。其中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开垦城东坡地以补生计,并自号“东坡”。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还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等60多道美味佳肴,被后世称为“食神”。
在惠州期间提升了当地医药水平,传播插秧技术,改善税项,严肃军纪。并积极为当地修建桥梁,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苏轼以惠州为荣,惠州以苏轼为傲。纪念馆内不仅对苏轼一生,尤其对其在惠州的功业做了重点介绍。
出了纪念馆,在后院内,有一尊2009年立的名为《知音》的苏东坡与侍妾王朝云的雕像。苏东坡端坐抚琴,王朝云深情细听。我们都熟悉的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苏轼在亡妻王弗(1039~1065)去世十年后写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19岁时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两年后,苏轼娶了王弗的二堂妹王闰之(1048~1093)为妻。
王朝云(1062~1096),吴郡钱塘人,原为西湖歌妓。12岁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被纳为侍妾。据说苏轼当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寄寓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绍圣元年(1094年),东坡遭贬岭南,姬妾遣散,唯朝云执意相随。东坡抵惠后不久,作《朝云诗》予以赞美。绍圣三年(1096年),王朝云染时疫病逝,时年34岁,葬于惠州西湖栖禅寺东南,东坡作《悼朝云》等诗寄托哀思。
瞻仰了苏东坡与王朝云雕像,又凭吊了朝云墓后,继续在东坡园内游览。这里有多块苏轼诗词的石刻,如《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等。附近还有《东坡惠州品荔》群雕,刻画了苏东坡喜欢荔枝,和蔼亲民的形象。苏东坡寓惠期间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自此后900多年来,每到荔枝成熟上市的季节,凡有点文化的人,看到或吃到荔枝,都会想起这首《惠州一绝》诗,它也成了荔枝和岭南的最好广告词。
在西湖景区内,虽也近看或远观了丰湖书院、鸟岛、点翠洲、芳华洲、百花洲、泗州塔、苏堤、陈公堤、红棉岛、明月湾等景点。但正如开篇所言,此次重游惠州西湖,是想探寻苏东坡的历史遗迹,虽然东坡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远激励他生活过的故土的后人。他的美名、他的诗文永远在中华大地流传。
苏东坡流芳千古,后世景仰,使我不由想起古人所说“三不巧”。即语出《左传》的立德、立功、立言。东坡寓惠期间,和在别处为官时一样,造福百姓,功德无量,深得民心。正如馆展所示: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惠州还是东坡治学的成熟期。东坡寓惠两年七个月,共创作诗187首,词18首,散文363篇,书画20幅。不少苏学专家认为,东坡寓惠创作仅次于他寓黄时期。寓惠期间,他还对《易传》《论语说》《书传》三部著作进行了修撰。他对《周易》《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的注解和疏证,丰富了我国儒学的思想宝库。
重游惠州西湖,与之近距离接触,探寻东坡遗迹;再别惠州西湖,驾车渐渐远去,但东坡仍与我同在,永在我之心中……
2024年12月
作者简介:刘畅,网名阿刘,安徽霍邱人,本科学历。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会员、深圳诗会副秘书长、《作家文学》杂志常务副社长、《黄河文艺》《百姓作家》等杂志顾问、《河南文学》杂志签约作家。曾获古滇梁王杯征文金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等奖项。代表作:长诗《改革开放颂》《共和国礼赞》,论文《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等。出版诗文集《为时代放歌》,著有文学评论集《与知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