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年度盘点 | 四川: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引领林草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5-01-23 08:20
北京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重要论述,形象揭示了森林与水资源、粮食、物质财富、碳汇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生动阐明了森林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2024年,四川省政府、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召开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明确了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方法路径。四川林草系统将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守正创新,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为总抓手,努力开创四川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四川扼守长江、黄河上游,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腹地,生态区位十分特殊。近20多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绿化全川等重大工程和行动,全省森林面积得到快速增长,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23年,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森林面积2.6亿亩,森林蓄积量18.9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四位。但是,四川生态欠账较多,尚有沙化、石漠化、干旱半干旱土地2000多万亩,部分地方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优,中幼林、低产低效林占比较大,制约森林涵水、藏粮、储钱、固碳效益的有效发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需要增强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更加充沛、丰盈、稳定、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四川林草系统将坚持“三绿”并举,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强化森林保护,加强森林经营,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质的大幅提升实现森林资源量的有效增长。坚持“四库”联动,因地制宜增绿增产增效,统筹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坚持“三效”统一,分区分类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人工经济林、固碳增汇林和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质森林,着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更能生产大量物质产品。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的林业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生态和可循环特点,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木、竹、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20多家,预计2024年可实现林草产业总产值5800亿元。但与森林资源大省地位相比,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全省森林多元价值的开发利用仍显不足,资源消耗型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森林作为最大绿色经济体的价值尚待充分释放。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需要集聚生产要素,推进森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利用,促进林业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加速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四川林草系统将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强化加工技术、智能装备、产品研发等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八大林粮”,将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打造为新的优势产业。推进木竹加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以竹代塑”行动,壮大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健全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拓展区域性林业碳汇消纳渠道。林业既是公益事业,也是基础产业,但因其发展周期较长、投资较大、见效较慢,社会投资积极性相对不高,尤其是森林生态保护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当前,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集体林改的纵深推进、金融支林政策的不断健全、林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将更加关心关注林业改革发展,这为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需要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凝聚形成强大合力。四川林草系统将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国有企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林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重点聚焦回答“林改四问”,全面深化集体林改,加快推进“三权分置”,优化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完善林权流转交易体系,适度扩大林业规模经营,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茂林修竹护卫着周公河清水向东流;攀枝花市仁和区白拉古村,板栗树上挂满的小刺球和树下忙碌采摘的村民共同绘出幸福“丰景”;泸州市纳溪区,一把竹椅几百美元的收益让竹编工艺者绽放笑颜;成都市龙泉山,智能森林树(碳)表,时刻监测着森林公园的碳储量……“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2024年9月,四川省政府、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部署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四川各地开足马力,解锁森林宝库密码,释放保护与发展的绿色潜能,生动描绘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色达泥拉坝(张军 摄)
“我们要保护好这片森林,这可是一座‘隐形水库’。”顺着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林业员张杰手指的方向,青衣江的支流周公河,从孔坪村蜿蜒穿过,碧波荡漾,与两岸山坡上的茂林修竹交相辉映。雅安市地处长江上游,属华西雨屏中心,因雨水较多,又有“雨城”之称。森林固土保水的功能让当地群众养成了植树种竹的习惯。据测算,1万亩林地含水量相当于一座20万立方米的水库。雅安市林地面积约1560万亩,森林覆盖率69.42%,居全省第一,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库。在阿坝县求吉玛乡夏坤玛村、黄河一级支流夏荣曲河岸边,人工种植的高山柳和云杉并肩而立,让原本斑秃的河岸焕然一新,曾经裸露的沙地也披上了草被。阿坝县林草局高级工程师马俊说,建设“天府森林水库”于当地意义重大,他们将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筑牢“中华水塔”。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四川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天府森林水库”建设,核心目的就是发挥林草固土保水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水源涵养能力,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此,四川将实施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工程、盆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绿化综合项目,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计划到203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5亿亩,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让美丽四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底色成色更足。秋风起,栗子香。每年9月底,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挂满一个个小刺球,为当地群众送去丰收的喜悦。“我们家种的板栗,2024年产量5000多公斤,在板栗收获后还准备在林下种食用菌,进一步增加收入。”村民张开学说,加上套种的3亩食用菌,一年下来可实现“林粮”收入10余万元。“天府之国”历来物产丰饶,广袤的林地更是孕育了琳琅满目的森林食物。攀枝花的板栗、广元的核桃、成都的油橄榄、甘孜的松茸、泸州的竹笋、阿坝的甜樱桃……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仓廪实,天下安。四川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于2023年率先在全国启动建设“森林粮库”,首次以竞争性立项方式遴选出20个“天府森林粮库”建设项目。为充分发挥“森林粮库”效能,四川启动实施了千万亩核桃提质、百万亩油茶倍增、百万亩油橄榄领先、百万亩竹笋培优、百万亩林药提升、千万亩林菌双增等六大工程,着力培育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林产调料、林产饮料、森林水果、食药用花卉“八大林粮”,探索林下种植、养殖、采集3种发展模式。一年的先行先试,“天府森林粮库”已成为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全省新增林粮经营面积115万亩,总面积达到8015万亩,产值达到1600亿元,面积和产值的增幅均超过20%。预计到2030年,四川林粮经营面积将达到1亿亩,年产林粮2000万吨,越来越多生态美味的“森林热量”“森林蛋白”将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一根竹子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在竹资源大省四川,可能有千万个答案。峨城竹海
达州市大竹县,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声波微气流绿色分离技术,以竹为原料生产生物基新材料。这些材料将被广泛应用于卫生巾、纸尿裤、家居装饰以及空气滤芯等多个产业领域。“通过竹纤维、竹浆纸、竹缠绕3家龙头企业带动,综合下游链条收益,未来大竹县可实现竹产业产值180亿元以上,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大竹县林业局局长孔祥胜说。竹子是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优质环保材料,作为塑料的“平替”,可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以竹代塑”引领四川竹产业再攀高峰。2023年,四川竹产业产值达1112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四川各地依托大熊猫、大森林、大草原等林草资源,解锁生态价值转换的财富密码,推出各类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项目。2023年,四川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产值达1900亿元,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美丽注脚。四川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四川将围绕“天府森林钱库”建设,大力发展木竹加工、林产化工、苗木花卉、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积极推动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预计到2030年,全省林业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林业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2万亿元。“它是智能森林树(碳)表,可以自动监测树木的胸径、树高等指标,通过测算就能掌握每棵树的碳储量。”在成都市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基地,每棵树的树干上都挂有一个黑色的小盒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新经济和区域合作部副部长陈俊锟介绍,通过它能准确掌握树木的生长量和碳储量。森林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缓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碳汇功能。“开展监测的目的是摸清公园林草碳汇资源家底,以固碳增汇为目标进一步改善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陈俊锟说,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紧密结合“天府森林碳库”建设,通过科学经营提升森林结构,最大化实现固碳增汇。“对质量不高的柏树进行适当采伐,补种了楠木、青冈等兼具固碳、防火等功能的乡土适生树种,让树木密度、树种结构都合理,最终形成乔灌草立体多维结合、固碳增汇效率最大化的森林。”陈俊锟说。四川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9年,四川就以首个在联合国注册的碳汇造林项目跻身全球环境治理行列,该项目在川西北实施造林3.375万亩。2022年,四川启动林草碳汇开发项目试点,在全省25个试点地区(单位)实施固碳增汇示范工程165万亩,打造固碳增汇示范样板基地12个,开发碳汇项目30个。未来,四川还将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碳汇项目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省森林储碳量达到10亿吨,有力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川省林草局提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