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阳明,我并不陌生。我曾读过《良知之道——王阳明的五百年》。不过,读过之后对他的心学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久前,我得知贵阳市的修文县建造了一座中国阳明文化园。修文曾是王阳明被贬谪的地方,“龙场悟道”就发生在那里。如果去看看,对于进一步学习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应该是有帮助的。于是,深秋的一天,我欣然前往。
阳明文化园的正大门建得很大气——由巨石砌成四面八柱的整石牌坊,上刻四个大字:“知行合一”。进入园内,远远地看见王阳明先生的巨大铜像,铜像前由近至远,三块石头分别刻着“致良知”“知行合一”和“心即里”。抬头仰望铜像,先生身披长袍,手握毛笔,表情凝重,两眼平视前方,若有所思,俨然学者风度。据说,铜像高达15.08米,寓意王阳明来到龙场的时间是1508年。
梁启超有言:“阳明先生,百世之师”。王阳明,一个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心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和韩国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面对阳明先生的铜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王阳明纪念馆”。纪念馆的内容很丰富,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张稽山书院的照片。稽山书院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王阳明曾为该书院写过一篇文章——《尊经阁记》。在文章中,王阳明初步诠释了他“心即理”的理念。“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块基石,所谓“龙场悟道”,悟的就是“心即理”之道。那么,“心即理”的“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文章认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明辨各种是非的能力,二是与生俱来的道德良心。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认识到,“理”在你自己心中,在自己的良知里。《中国哲学简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王阳明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抓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恐怕不大好吧。”守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从纪念馆出来,沿着一条石板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阳明洞”和“龙岗书院”旧址。四合院建筑的书院虽然已被后人改为“王文成公祠”,但院内几乎没有什么陈设,给人以空荡荡的感觉。后人评价说,贵州的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书院出来,往下走几步,就是被称为“奇境”的阳明洞。我从洞口进入,洞内宽敞明亮。五百年前,初来乍到的王阳明就居住在这里。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可以想象他的内心是自信和强大的,他一定在探寻一种新的生命价值体系。据说,一天夜里,雷电交加,大雨瓢泼,当他觉得自己已经和天地融为一体,连生死也可以超脱时,他突然“悟道”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似乎也终于明白了“心学”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人的内心变得自信和强大!
山坡上很安静,空气也好,没有游客,只有我一个人,幽幽地体味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魅力。
(作者单位:九龙坡区政协)
责 编:钟 斌
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