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章北海的自然选择加关注
Too young
Too simple
学新闻学的
淀粉肠这个事吧,人家食品专业的大雷也好,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也好,他们已经从专业角度做过几个很优秀的视频了。但是我是学新闻与传播的,对于这起舆论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我还是可以和大家解释一下的。
3月15日淀粉肠冲上热搜,原因是央广网在这天发了篇稿子说街头巷尾的炸淀粉肠,里面所谓的肉其实是骨肉泥,认为淀粉肠质量低劣,有以次充好行为。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是,这篇报道是官方出的,最后我发个动态吃根淀粉肠就有人说315晚会根本没说这事儿,都是你们自媒体带节奏,我说,我做了315晚会的视频,315晚会说没说我还不知道吗?更何况,发出这篇报道的恰恰是正大光明的中央媒体央广网,说一句领导并不为过。
这就是一个传播学问题了,记者和央广网是刻意在这一天发出这篇稿件的,原因就是315这一天大家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的相关稿件关注度会比较高,自己的稿子还能趁着315晚会这个传播热点乘风直上。
这个手法叫恐惧诉求,人人都恐惧自己吃到劣质食品,所以相关曝光特别引人关注。
但是恐惧诉求要基于一个真实的恐惧而非捏造的恐惧。首先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方式是有严重疏漏的,这连我一个新闻学生都能看得出来。
首先,找了几家非常冤枉的淀粉肠厂家列出来作为靶子。然后引用匿名爆料声称,存在用鸡骨泥的现象。最后记者去电商平台问那些卖宠物饲料骨肉泥的商家说这玩意能不能给人吃?那商家肯定会说人不能吃,因为这不是食品级的东西。
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懂,首先,这篇报道暗示大多数淀粉肠是用的骨泥,实际上报道中所列的厂家,已经站出来澄清说自己用的是好的鸡肉。其次,偷换了宠物饲料和人用食品原料的概念,制造了一种所有淀粉肠都是垃圾的错觉。
通过这种手法,中央媒体完成了一次巧妙的偷梁换柱,引发了舆论风暴。现在居然一大群人还在骂我。我只能说这届网友面对为淀粉肠辩护的章北海重拳出击,面对造谣的中央媒体唯唯诺诺。
所谓的骨泥也并不可怕,学名叫机械分离肉。有很久的应用历史,是重要的廉价蛋白来源。有国家标准把关,和很多观众想象中那种臭肉随便搅的东西相去甚远。这个其他食品专业的up主讲了,我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也可以接着问一句,如果这玩意也有问题怎么办?有问题应该去追究问题厂家的责任,而不是认为一类食品全都有问题。三鹿倒了,不耽误孩子喝奶粉,只不过大家可能更愿意选择进口奶粉。
淀粉肠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出来辩护,是因为他实在是太亲民了。我身边的淀粉肠基本就5块钱两根,刨去每根肠6毛钱成本,油、燃气、调料其他成本再要两毛钱。一根肠也就挣一块多,纯粹挣个辛苦钱。在廉价食品里炸淀粉肠算好吃的,在好吃的食品里面炸淀粉肠算廉价的。吃淀粉肠的也好,卖淀粉肠的也好,都是升斗小民,大家是不喜欢吃牛排,还是大家不喜欢卖牛排?
当然要是说觉得5块钱炸两根大香肠,还希望有多大肉含量当营养品吃,那我只能说脑子的问题,不能怪食品工业。
我们还是回到记者和媒体上来,央广网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也算是央级媒体,是新闻国家队,很多人觉得中央媒体干出这种操作非常惊讶,我的评价是一点也不奇怪。
可以类比马前卒,大家对马前卒有一个评价就是,我认为他说的很对,直到他说到了我熟悉的领域。我们把这个评价挪过来,官方媒体也是一样的,平时我认为说的还可以,直到他说到我熟悉的领域。
任何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老马他还有一个十来个人,来自不同领域的编辑团队写稿,而这些专业媒体人出身大多数是新闻传播学院。绝大多数记者对于其他行业的认识比马前卒那个睡前消息还要浅。马前卒经常翻车挨骂,那是建立在大家关注马前卒的基础上,对于央广网这些央级媒体的新闻,大家平时看都不看。
我们随便搜一下这篇新闻作者邵蓝洁的相关稿件,相当多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甚至可以说和一般的财经自媒体也没什么区别。这就是我们媒体的新常态,20世纪的中国,出版机构报纸印刷机,录像设备和电视塔都非常昂贵。并且能够向社会传播信息的渠道就这些,媒体垄断了这些传播工具。这就造成了,职业媒体人只要受过基本的高等教育,报道质量不出太大差错,就可以生存下去。因此, 新闻学所有的经验和学科建设都围绕自己能掌握所有的传播渠道这个假设来进行。
但现在,只要花上一两天时间学习做视频,任何人都可以对事情。其中发表意见,其中最专业的那一批人肯定会做到细分领域的头部,不需要专门媒体去采访他们,他们自己就会说话。这时候,媒体人过去掌握的知识技能带不来信息增量,报道往往还会出差错。
针对这个现象,互联网最近两年已经有一个专有词汇来概括,那就是:学新闻学的。这实际上折射着人们对于旧新闻范式的不满。
既然你们媒体水平这么差,凭什么是你们来垄断印刷机和传播设备,凭什么是你们来主导社会舆论,在官方媒体拿出更强有力的报道证明自己之前,人们不会轻信他们说的报道。
大家不要觉得中央媒体有什么神圣性,实际上,中央媒体大多数稿件都是这种用来填版面的稿件,绝大多数工作者在勉强维护一个象征性存在的媒体。真正对社会有影响,有价值的稿件,深度报道和现场调查,一家媒体一个月未必能出一两篇。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几千个电视台几千家报社其中多少有存在的必要?又有多少成为了地方的财政黑洞,不用我多说大家也清楚。
当然我也理解,现在媒体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不讨好。上级主管部门还有各种压力,报道发的发不出去两说。最简单的就是这些记者在办公室里手搓新闻,用传播技巧来掩盖内容缺失。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新闻场,只有这些官方媒体有采编权,有记者证。如果我想跑到某个新闻现场去做采访,第一没有财政给我拨款跑现场,第二没人理我,说不定还会把我当成假记者打一顿,事实上,连真记者也免不了挨打。第三如果我的报道发出去,我是要被追责的,不允许个人采访新闻。
想做新闻的,做不了新闻,大量财政拨款用来养活一帮压根不做新闻的媒体人,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祸害淀粉肠,祸害舆论场。
不要总想着搞个大新闻,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章北海的自然选择
Après moi, le déluge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关注